APP下载

隐性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运用探究

2022-03-28文放张善斐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运用探究初中德育

文放 张善斐

【摘要】我国教育水平在持续发展,当前阶段教育部门结合当下教学现状制定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其中要求各科教师以德育为中心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但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教师不能过于重视知识层面的讲解,重视显性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应当将德育教学的意义融入到学生思想观念中,让学生根据不同知识理论形成个人认知,重视隐性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校各个环境中,创设浓厚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念,以此实现更加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隐性教育;初中德育;运用探究

在初中德育课堂中隐性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隐性教育工作不存在强烈的目的性,这种教育过程通常不受人为控制,在潜移默化中展开教育工作,因为不包含任何刻意安排,因此该种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其中教师可以围绕初中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存在的教育意义,摒弃应试教育时期传统的教学形式,不主动利用课程开展给予学生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将隐性教育渗透到班级各个环节,应用该种形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实现以德育为先的全面发展。

一、隐性教育特点

首先,隐性教育工作具有隐蔽性的教育特点。通常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将学习内容公开展示,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种教学形式也是人们常见的显性教育。但是隐性教育则是将教育目的融入到各个环境中,教师不主动进行知识讲解和教育工作,而是让学生自行体会不同的道德理论,自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此实现课堂的教学发展。

其次,隐性教育具有教学愉悦的特点。通常在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由于对枯燥学习环境难以适应,因此在与教师互动中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情况。但该种教学形式不给学生任何压力,利用不同活动形式地开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隐性教育工作的开展重视将教育目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持续伴随学生个人成长。

最后,隐性教育工作具有持久性的特点。隐性教育工作与传统教育形式存在较大差距,该种教学形式不重视说理性的知识讲解,而是充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潜移默化地展开德育教学工作,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顺应、内化,并且丝毫没有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学生不存在紧张的心理情绪,能够让隐性教育教学活动更加持久、高效。

二、隐性教育在初中德育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一)将隐性教育渗透到校园环境中

当前为了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各个学校开始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以此展开相关的教学工作。其中隐性教育的教学形式最早在美国西方国家开始出现,著名的教育学家在个人著作《班级生活》中初次提出,该种教学形式主要特点为无目的、无计划展开教学工作。其中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影响。总而言之,该种教学形式在受教育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展开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育主题利用隐性教育工作展开教学活动,将教学重点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利用不同形式形成浓厚的学校氛围。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初中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在友谊的伴随下逐渐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结合该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初步讨论友谊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不同的意义,为了利用隐性教育工作实现本节课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进行黑板报的制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展开活动设计,结合自己之前的学校生活经历展开描述,讲述下自己与亲密朋友间的相处小故事,朋友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到现在都记忆深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友谊主题展开创作活动,将自己个人对友谊的理解整理成篇,还可以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让学生到广播站进行宣传工作,将自己的情感进行分享,以实现隐形教育的教育目的。

(二)利用榜样作用激发学生潜在意识

初中生会无意识地模仿自己榜样的言行举止,教师可以借助该特点展开隐性教育工作,根据本课程的教学主题为学生推荐不同的榜样人物,将榜样渗透到学校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仰之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德育素质水平。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以礼待人”一课的教学时,本节课让学生明确了解礼貌待人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围绕该主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推荐几位具有个人修养的明星人物。比如说学生十分喜欢的易烊千玺、王俊凯等新生代演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其具有个人修养的视频内容,利用该种方式实现隐性教育的教学工作,让学生的潜在意识被充分激发,在日后让学生养成以礼待人的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在学校环境中渗透榜样的力量,将具有道德品质的明星事迹张贴其中,以此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教师不需要结合该主题制定教学计划强硬地让学生展开学习工作。学生对于该种教育活动不存在抵触的心理,教师可以更加轻易地将隐形教育渗透到班级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着不同德育主题制定黑板报,让学生全程高度集中地展开学习工作,融入隐性教育的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人认知,在生活中感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德育课堂中不断积累更多知识理论,快速适应课堂的教学发展,在极具教育氛围的环境中,实现德育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齐红.中学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J].教育(周刊),2020(15):4.

[2]杨顶刚.谈如何借助多元化手段开展初中德育活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123-124.

[3]芦琳琳,欒庆芳.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价值探讨[J].中国数学教育,2021(23):13-17.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运用探究初中德育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试论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运用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运用探究
插图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