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2022-03-28李秀英
李秀英
小学阶段是孩子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时期,孩子的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将会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和老师应特别注重孩子本时期的养成教育,尤其是正处于低、中段的孩子。正如英国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但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心理基础之上,否则,孩子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更不用说将来会积极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啦!因此,我们做老师的尤其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引导、训练和培养孩子,让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从而使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
平时,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惨痛的消息:某某小学生如何打骂父母、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因为一些不顺心的事跳楼自尽,从而自毁前程,害人害己。他们全然不顾养育自己的亲人的感受,实在可悲可叹!究竟是什么把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逼上绝路?不得不令世人深思!试想,这些孩子的内心肯定不是阳光的,他们肯定饱受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折磨,却不肯向人倾诉哪怕是养育自己的父母!本人从教近三十余年,身边也有不少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太过自私,看到别人的好东西总想占为己有,从而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有的孩子聪明过人却不得不因自闭症而辍学(我曾经教过的一位三年级学生,因为家庭问题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学校不与任何人交流,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后来就干脆不来上学);甚是可惜。
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主阵地,父母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自私、贪婪,孩子绝不会大度;家长冷酷无情,为人狡诈,孩子绝不会宽以待人;家长护犊子,凡事倒打一耙,孩子绝不会友好待人······我之前教过的一位二年级学生郭某,这孩子看上去性格内敛,但总是和其他孩子玩不到一起,还经常找老师告状某同学打他,或者骂他。家长也带着郭某不止一次地找我说某同学欺负自家孩子,还给我看孩子胳膊上的抓痕,家长很是生气,每次来访都对老师说难听的话。有一次还动手打了一个同学,这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我找相关同学了解具体情况,可同学们谁也不承认打过郭某,反而说郭某招惹了他们,我百思不得其解,很是烦闷。作为班主任,我平时更加留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争取给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终于有一天,我去上课时,发现坐在第二排的郭某白嫩的小脸憋得通红,皱着眉咬着牙,我连忙走过去,只见他右手使劲挠着左手,左手背上已经抓出了几道血痕,他看到我慌忙地站起来,说某某把他的手抓破了,还两眼满含着泪花,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他的这一举动令我倍感震惊,联想到之前郭某和家长的所作所为,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是谁让这幼小的心灵变得这般扭曲?难道这一切都源于家长的护短吗?还是这孩子想引起别人的格外关注?难以想象这孩子长大以后的心理会是健康的吗?他将来的人生会幸福吗?
每年接手的班级中常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表现为太过自我,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家长聊起来,个别家长反而给老师提一大堆无理的要求。“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话一点不假,有的家长自身就有问题,怎么能让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父母的期望。为了能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則来引导、教育孩子。在此为各位家长和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要适当对孩子说“不”,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而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提劳动报酬。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据科学统计分析,越是从小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越有责任心,孩子也会越聪明。
(3)教孩子学会分享,不要太过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学习、玩耍,与人分享自己的好东西,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做孩子的好朋友,常与孩子交心;不要凭自己的心情对孩子苛求,甚至打骂。否则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或导致反抗、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尽量与孩子讲道理,取得孩子的信任与理解,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孩子敞开心扉,成为与你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5)对孩子赞许必须有针对性。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进而巩固自己的优点,并不断朝着你预期的目标发展。
(6)最重要的一点,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不是你养出来的孩子多么有出息,而是有出息的孩子懂得感恩。”一个人如果心怀感恩,就会感觉自己被家人、被周围的人所需要,他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那他肯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人生也必然是美好的!
总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家长和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以此来推断孩子的心理需求。当然,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心理学、教育学,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有效引导孩子,并做到率先垂范,对孩子实施正面教育。“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只有父母用自己切实的生活去影响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但愿在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内心强大、充满阳光,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