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辨性表达的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特级教师张敏华执教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课“商量”赏析
2022-03-27浙江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315000韩玉婵
浙江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315000) 韩玉婵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单独设置了“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这一任务群的关键词是“思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中的“思维能力”。其中,“思辨性表达”又包含思辨性口头表达和思辨性书面表达两个部分,旨在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讨论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将它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板块。第一学段是口语交际的启蒙阶段,指导学生开展思辨性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影响的深远。近日,笔者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敏华老师执教的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商量”一课,深受启发。现以该课为例,探寻指向思辨性表达的第一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驱动思辨任务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商量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的情境,在商量过程中存在多种可能性。教材举例的“调换值日”,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带入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的思辨情境中呢?张老师通过层层推进,完成由浅入深的情境创设。
(一)动画片中见“商量”
1.观看动画片《山羊过桥》,思考:故事讲了什么?
2.讨论:黑山羊和白山羊为什么会双双掉进河中?
引导学生发现:遇到事情,吵架、打架不能解决问题,要学会与人好好商量。
(二)课文情境知“商量”
1.播放教材中“换值日”的音频,思考:小明和小丽在商量什么?
2.交流:如何将商量的内容和原因说清楚。
(三)生活情境辨“商量”
1.多媒出示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根据手势判断该情境是否为“商量”。
2.重点辨析“请教”“提问”与“商量”的区别。
(四)判断预学明“商量”
判断自己在预学单上所写的内容是否为“商量”,修改调整。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张老师顺应第一学段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观看动画片、听教材音频等直观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使学生对“商量”充满了期待。当然,张老师通过课前学情分析了解到:以二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商量”的概念并不清楚,常常将“请教”“提问”等也纳入“商量”范畴。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张老师设置“我来辨一辨”环节,独具匠心地创设“请问恐龙是怎么消失的呢?”“阿姨,请问到图书馆怎么走?”等学生容易混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辨一辨”“说一说”的方法,轻松化解难点,春风化雨般地帮助学生明确“商量”的概念,为后续的判断、修改预学单做好充分准备。如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张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爬坡式”的学习过程,明确了思辨任务。
二、搭建支架,展开思辨过程
思辨性表达侧重于抽象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支架,通过直观手段来呈现思维过程,这样第一学段的学生才能理解。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及“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既能满足第一学段学生直观思维的需要,也能直观呈现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怎么商量”环节时,张老师非常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一)图文结合,梳理要点
在教学“商量要点”环节中,张老师先以教材中小明与小丽商量交换做值日的事件,研究商量的要点。
师:请看小明说的话,你觉得哪里值得学习?(出示教材内容)
生1:他把事情和原因都说出来了。事情是交换值日;原因是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想早点回家。(教师在投屏上用直线标注)
师:是的,看来与人商量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生:(齐答)讲清楚。(教师板书思维导图:讲清楚)
师:真厉害!还有哪里值得我们学习?
生2:小明说“你看行吗?”“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这些话,显得很有礼貌。
师:讲得真好,“你看行吗?”“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是用与人商量的口气来说的,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投屏上用波浪线标注)。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人说话的?
生3:小明还先跟人家打了个招呼“小丽”。如果不打招呼的话,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跟谁说话。
师:(教师用三角形标注称呼)是的,你们明白了商量的第二个注意点——
生:(齐答)有礼貌。(教师板书思维导图:有礼貌)
师:对,要有礼貌,要用商量的口气和人说话。
张老师深谙第一学段的学生对图片的感知能力强于文字的特点,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图文结合的优势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用随文导图的方式在文中进行圈画、标注,让文字表达的信息一目了然;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提炼,并用思维导图将商量的注意点“讲清楚”“有礼貌”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更易于学生接受。这样,不仅将教的过程展现得清清楚楚,也让学生学得明明白白。随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顺利完成商量活动,达成了本节课的基础性目标。
(二)直面“障碍”,落实思辨
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含量和品质,关注有效思维的长度。思辨性表达的学习任务,教师除了要提供有效支架,还要设计真实又复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况进行深入思考,来锤炼思想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商量不是一帆风顺的,该如何直面商量中遇到的障碍呢?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及归纳等思考的过程。
挑战性任务一:商量不成功怎么办?
同样是小明找小丽调换值日时间的情境,当小丽不同意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情况一(音频播放)
小丽:放学后我还要去少年宫上课。
小明:没关系,那我再问问别人能不能和我调换吧。
情况二(师生表演)
小丽:我放学后要回家看动画片,这一部动画片我可是等了好久了。
小明:动画片不是可以重播吗?你做完值日,回去再看也是可以的。
小丽:这倒是。那我先帮你值日,回家再看重播吧。
小明:谢谢你!
表演后,张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
师:孩子们,为什么小丽说要到少年宫学习,小明就不继续跟她商量了,而小丽说要看动画片,小明却继续跟她商量?
生:因为去少年宫学习不能重来,但是动画片是可以重播的。
师:这就是商量的第三个秘诀——当出现可商量的情况,就可以和对方继续商量;如果对方有不得已的理由,不能再商量的话,就可以再找其他人商量。(板书思维导图:再商量)
挑战性任务二:同学借口罩可以吗?
情境再现:
小乐:小英,我今天忘戴口罩了,你能把口罩借我一下吗?
师:这样的商量怎么样?如果你是小英,会怎么回答呢?
生1:不行呀,给你了我就没有口罩了呀。
师:是啊,小英拒绝借口罩,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生2:我觉得有可能是小英生病了。戴着口罩,病毒也会沾到口罩上。如果小乐戴上去,也会生病的。
师:是的,口罩只能自己戴,不能借给别人,所以小乐提出这样商量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提出商量的内容要合理,不要提出让人为难的商量内容。(板书思维导图:要合理。见图1)
图1 “商量”思维导图
思维不能凭空产生,要依托具体的问题。张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商量不成功怎么办?”“同学借口罩怎么办?”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思维导图,突破了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难点。从课堂实际生成来看,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不断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漫溯。
(三)以图促演,激发创造
统编语文教材强调口语交际的真实性和互动性,交际教学的最终目标指向日常生活。张老师认为,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更适合使用“出声思维”,即让学生通过角色对话、“演一演”活动等外部语言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发现“商量”的所有秘诀后,张老师安排全体学生自由找同伴练习商量,并汇报展示。
随后,张老师回顾课前动画片《山羊过桥》,让学生佩戴黑山羊和白山羊的头饰,演一演“两只羊在桥上又相遇了,又会发生什么”,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这样的创造演绎,遵照知识—内化—创造的路径。首先,张老师让全体学生自由找小伙伴练习商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又体现了活动的全面性;其次,为了让场景模拟更逼真,张老师还精心准备了白山羊和黑山羊的头饰,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交际情境中,自觉担当角色赋予的任务与责任。正是因为张老师营造了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最终才有了自信、灵动的课堂。至此,课堂由思维结果,直指问题解决,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内化规律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多元评价,促进思辨发展
课堂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乐于表达。在思辨性表达中,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借助思维导图等教学工具,能真实呈现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张老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学习。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张老师多次在学生表演完后,邀请学生评价:“哪位小评委来评一评,他们演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自觉对照思维导图,关注同伴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例如,在情境表演“两只山羊再次相遇”的环节,张老师向学生抛出“橄榄枝”。
师:哪位小评委来评一评,他们商量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们把事情讲清楚了,而且称呼对方也非常有礼貌。
师:对!还有谁来评?
生2:我觉得小白羊很懂得谦让,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2:因为小白羊看见小黑羊,并知道小黑羊的事情比自己的更紧急后,懂得让小黑羊先过。
师:是啊,孩子们,如果好好商量,大家就很和睦了。把掌声送给两位小评委吧!
学生思辨的过程是复杂而丰富的,评价需贯穿教学始终,不仅教师要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反思。张老师在活动的关键处,给予学生及时、精准的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也指出学生的不足。在逐步放手中,学生对照思维导图进行互评,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逐步形成虚心好学、谦逊有礼的优秀品质。这种有理有据、由扶到放的多元评价,实现了以学促评、以评促演的良性循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努力攀登,最终圆满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从课例中不难发现,指向思辨性表达的课堂,要善于发现思辨的“点”,设计挑战性任务。通过有效展开思辨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同时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借助直观手段将隐形思维可视化,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思辨性表达的意识和习惯。张老师是懂孩子的,在第一学段思辨性表达的起步阶段,他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在等待、放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分享,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