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结合相关资料”教学要求的创新实践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2-04-07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南湖第一小学430000周梦婷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4期
关键词:圆明园习题资料

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南湖第一小学(430000) 周梦婷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和以往不同,主要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并行编排方式,编者在每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中直接点明本单元需落实的单元目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和《小岛》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表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教学目标是要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的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并不陌生,但是本单元强调的结合相关资料进行阅读体味的目标给学生带来一个全新的挑战,训练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也是统编语文教材提出的全新要求。

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该单元第三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从引导搜集资料、师生合作补充资料和巧用资料进行阅读训练这三个方面简单讲述对“结合相关资料”教学要求的创新实践。

一、课前布置预习,指导资料搜集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圆明园的时代、文化、情感背景,只顾引导学生从文本词语、句式中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圆明园的建成和毁灭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年代相隔较远,学生只有去广泛查找、搜集资料才能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起自身的爱国情怀。同时,由于学生对搜集资料解读文本存在一定的陌生感,所以他们很难找到搜集资料的重点方向,抑或是搜集了大量资料却不懂得如何筛选运用。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需要在课前给予学生正确的资料搜集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准备;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帮助其明确资料的价值,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针对本课,教师可以课后习题为抓手,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课后习题三,围绕其中的关键句——“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860 年10 月6 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10 月18 日和19 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思考搜集的资料方向,查找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和圆明园毁灭过程的相关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其次,聚焦课后习题四,抓住课文关键句“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查找资料,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我们又可以借助哪些资料来体会圆明园的损失不可估量。最后,聚焦课后习题五,指导学生搜集《七子之歌》《和平宣言》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思考开展整理,并尝试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初步搜集资料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工整理资料,要求学生通读资料,从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再进行整合归类,排好顺序。另外,如果学生对资料中的个别内容存在疑问,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深入搜集,步步探究,解决疑问。

二、师生合作讨论,找准资料方向

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别的课文有不同的研读方向,除了课后习题明确指出的问题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引领学生研读课文的关键问题,再通过课前师生合作讨论,找准资料补充方向,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写作线索非常清晰,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然后,根据关键句,师生合作提炼出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不可估量”“举世闻名”“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样,使学生对课文的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展开研读,从而明确可从布局、建筑和文物三个方面进行背景资料补充。

此外,根据句子,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句子中除了作者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评价,还有哪些关键词语?”这样让学生抓住“毁灭”“损失”“灰烬”三个关键词。教师追问:“看到这三个关键词,想知道什么?”学生脱口而出:“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它损失有多大?”这个疑问一抛出来,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及其经过这一背景。学生便可抓住这一点进行资料搜集补充。

三、巧妙运用资料,进行阅读训练

前期资料准备落实完善后,教学的重点便应放在如何指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体会、分析、说明上。教师可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以下类别定义,清楚明了地展开教学活动。

(一)结合事件背景资料进行教学铺垫

教学伊始,教师从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认知。

首先,教师可从名人对圆明园的评价着手,讲述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如乾隆皇帝赞誉圆明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法国作家雨果将圆明园和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分别称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认为“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而一位曾经看到圆明园景色的英国随军牧师也曾写道“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这样,通过语言渲染,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初步印象。接着,教师再以配乐讲述的方式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进行资料补充:“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雍正定名,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不断地增设和扩建,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这样让学生清楚圆明园的建造过程。最后,教师话锋一转,讲述毁灭背景,回归事件本身,引导学生明确圆明园的毁灭源于当时清政府的落后和无能。西方殖民主义者肆无忌惮,多次挑起侵华战争,致使1860 年10 月,我国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恍若月宫的建筑惨遭毁灭。就这样,短短一个导入,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圆明园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又可指出事件背景资料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二)结合文化历史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初步阅读文本后,教师可采用结合文化历史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师可以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关键句入手,指导学生关注到文本讲述的精美布局、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结合文化历史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布局方面,在学生理解圆明园“众星拱月”的精美布局时,教师可以出示圆明园的背景资料加以补充,包括用圆明园平面图直观展示布局艺术,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众星拱月”;同时讲述圆明园曾是五代帝王起居、理政、游赏之所,更有大量皇族亲贵等出没其间,其建设几乎年年都有,而且改建频繁等,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精美布局的不可多得。在建筑和文物方面,教师一方面请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这部分资料进行分享,进行针对性点评;另一方面相应补充建筑、文物的图片和圆明园的复原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产生直观的感受。例如建筑上,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鼎盛时期的圆明园,有多达150 多处园林风景群,它们都各具特色,有仿效江南山水名胜的,有取古人诗画意境的,有表现神仙境界的,有利用异树、名花、奇石作为造景主题的,等等。文物上,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课前搜集的课后习题三的相关资料入手,补充“上自……下至……”的时间节点指的是公元前221 年秦朝建立之前一直到1860 年10 月,引导学生明确圆明园蕴含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瑰宝;另一方面,以个别学生熟悉的文物为典型举例,如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 多万元人民币,让学生感知到圆明园文物的珍贵价值。在此三个层面的资料补充上,教师再回归本环节主题,请学生思考并阐释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会有更为真切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品析资料,理解有关写法

通过上面的阅读活动,学生对圆明园赞叹不已。此时,教师将重点放在结合课文品析资料、理解有关写法上,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后习题二: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思考后发现“圆明园昔日越是辉煌,便越能体现出毁灭的损失之大”。学生理解到这一层面后,教师顺势讲解“毁灭”,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

首先,教师可将第五段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着重标出“闯进”“凡是”“统统”“任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明确英法联军的无耻、贪婪和残暴野蛮的强盗行径,读出愤怒、可惜、无奈之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时间词语,学生标注出“1860 年10 月6日”“10 月18 日和19 日”和“三天”,明确英法联军在仅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两次闯进圆明园,用一场三天的大火,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此时,教师直接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视频;同时加上诗文朗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

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

火,

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

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

却只能握着空拳,

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片灰烬。

然后,教师将化为灰烬、断壁残垣、空空如也的圆明园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用简单的语言讲解,让学生静静沉思,对比感受圆明园昔日辉煌和如今断壁残垣的惨烈景象,感受到一场大火,圆明园中没有了宏伟建筑,也没有了珍贵文物,更没有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再次读出自己的痛心愤怒。最后,回归习题二,学生在资料补充和情感渲染中再次思考这一问题,便能轻松明确课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一扬一抑、一美一毁,更能激发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结合“阅读链接”资料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最后,教师抓住课后习题五的阅读链接资料,再次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提前查阅了香港、澳门沦为殖民地以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背景。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解读诗文,引导学生从闻一多“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的真诚期盼中,从冯亦同“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的沉痛呼唤中,明确《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表达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发起学生“落后就会挨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和爱国力量。

综上所述,《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重点要抓住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这一统编语文教材提出的全新要求,从课前布置预习、师生合作补充资料和巧妙运用资料三方面着手,带领学生结合事件背景资料、文化历史资料、课文品析资料和“阅读链接”资料解读文本、体会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教授了结合资料体会文本情感的正确方法,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圆明园习题资料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游圆明园有感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