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美术教育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022-03-27周倩竹
■文/周倩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能够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科学地将美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一、美术教育与幼儿心理 健康发展的关系
幼儿大多喜欢画画和手工制作,在美术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绘画,构建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助力。同时,在美术活动中,幼儿能够通过精心的描绘,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绘画与节日有关的场景时,许多幼儿会选择使用鲜艳的颜色表达他们开心、快乐的情绪,从而深刻理解和体会这些积极的情绪,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此外,在美术创作中,幼儿需要仔细观察、耐心描绘,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幼儿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二、做好开展美术教育的 准备工作
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让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发挥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美术教育对幼儿心理 健康发展的作用
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欣赏、创造等艺术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负面情绪,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保持密切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并适时提供教育指导和支持,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这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两类,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类活动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深受幼儿的喜爱。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可以释放负面情绪,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部分美术活动需要幼儿合作完成,这可以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肯定幼儿的美术作品,赞扬幼儿的美术创意,可以极大地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幼儿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同时,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让幼儿更加耐心和细心,这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比如,教师通过开展手工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独立思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拥有乐观、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这有助于幼儿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此外,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利用多种绘画工具,如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笔等,运用拼贴、拓印等技巧进行创作,这不仅能让幼儿体验艺术的魅力,还能让幼儿在想象中获得成长,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四、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情况
在发展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其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或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果教师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幼儿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就有可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会通过开展幼儿美术活动,转移幼儿注意力,从而达到缓解幼儿负面情绪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美术教育缓解幼儿的情绪问题时,部分教师没有选择合适的美术活动,或在教学技巧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未能有效帮助幼儿缓解负面情绪,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五、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一)开展适宜的美术活动,释放幼儿的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在工作与生活方面的压力不断攀升,这些压力无论其大小都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对幼儿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开展适宜的美术活动,促使幼儿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以释放幼儿的心理压力,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可以多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和行为表现,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引导,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鼓励幼儿自主创作,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名家的经典作品,鼓励幼儿自主创作美术作品,以此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意志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个性特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练习,以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 幼儿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衡量幼儿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有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幼儿个性特征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幼儿根据自身的想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以达到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采用幼儿喜欢的方式,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手段,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充满趣味性的美术作品开展美术活动,让幼儿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借此带领幼儿进入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助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的想法,并以幼儿喜欢的方式组织活动,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幼儿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上,并通过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艺术教育不受固定的框架限制,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潜能,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幼儿大胆表现与创造,从而获得良好的活动 体验。
(五)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使幼儿大胆抒发情感
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自主创作,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使幼儿大胆抒发情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思考和表达的智力活动,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先主动思考,然后进行绘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授幼儿绘画技巧的同时,重视幼儿的情感表达,让幼儿学会将个人的思想、感受和观点等融入美术作品,在绘画过程中缓解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发展。
(六)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术活动中也是如此。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教师不应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而应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心观察并发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借此了解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并积极开展幼儿互评,鼓励所有幼儿参与其中,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幼儿互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每名幼儿的表达,从中发现每名幼儿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幼儿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综上所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师要努力实现的核心目标,而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积极探索利用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以在提升幼儿美术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