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协同合作 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思考
2022-03-27郑美芳
■文/郑美芳
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幼小衔接能帮助儿童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持续地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助力,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应当协同合作,分别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阶段发挥作用,巧选多元衔接点,并结合多元主体开展教育评价,以增强幼小衔接的效果。
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将会发生较大变化,他们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这一阶段开展幼小衔接,循序渐进地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因此,幼儿园和小学要协同合作,积极开展双向衔接,以儿童为本,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让幼小衔接更加科学合理。
一、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小 衔接中的角色定位
(一)幼儿园:基于科学 保教,做好入学准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旨在为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教师应基于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实施幼小衔接,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常规活动开展教育,如通过常规的就餐、午睡等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幼儿园内的交往场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同时,教师应注意各项教育活动不可偏离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小学:对接新生需求,促进入学适应
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会面临诸多变化,如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等。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缺少恰当的支持与引导,儿童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小学也应在幼小衔接中积极发挥作用,根据新入学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入学适应,让儿童在校学习与生活尽快步入正轨。
二、双向协同合作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路径
(一)开展多元衔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幼小衔接时,教师要注重内容的完整性,让儿童实现全面发展,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小学生活。
1.结合基本经验,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园不同,小学要求儿童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要结合儿童的基本生活经验,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努力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值日活动,先通过师幼互动明确值日活动的具体细节,然后通过协商确定每天的值日小组,最后与儿童共同制定“班级值日公约”,引导儿童自主执行,以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小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自主收纳物品的能力,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并通过互动性活动促使儿童融入集体,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2.顺应发展规律,培养学习品质。学习品质包括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学习品质的描述,幼儿园方面可以从求知欲、专注力和思考能力三个方面出发,开展一些探究类的活动,让儿童在学习体验与思考探究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倾向。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亲自然课程,开展“趣探蘑菇”活动,培养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开展绘本阅读活动,让儿童在趣读绘本的过程中发展专注力;根据儿童的需要实施生成性探究课程,让儿童在探索未知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儿童进入小学后,教师同样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有意识地运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让儿童对小学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小学生活。
(二)渗透成长过程
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应渗透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释放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促进儿童协调发展。
1.注重隐性学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儿童会通过参与游戏不断完善人格、丰富经验,从而获得成长。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开展幼小衔接,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进而实现隐性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开展户外自主游戏,支持儿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区域,引导儿童通过探索、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帮助儿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增强各方面的能力。例如,笔者开展了“打野战”游戏,投放了海绵垫、轮胎、积木块、竹筒等材料,引导儿童逐个尝试游戏材料,并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搭建“战壕”。在搭建好“战壕”后,儿童将彩色皱纹纸搓成圆球并充当武器配合玩具弹弓发射,获得了良好的游戏体验。
2.融入各个领域,培养儿童综合能力。在开展幼小衔接时,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式教育。教师可以关联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成主题,再将主题融入各个学习领域,让儿童以不同的方式体验主题,根据内在的需求整合经验,从而增强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从“公园”主题出发,以在公园中搭帐篷过“帐篷节”为基本活动,构建覆盖多个领域的游戏化主题课程,带领儿童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科学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探索帐篷的结构,鼓励儿童观察自然事物,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在社会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合作策划“帐篷节”活动,促进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在艺术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进行“帐篷节”表演活动,让儿童以表演歌舞、讲故事等形式庆祝“帐篷节”,也可以开展公园写生活动,培养儿童表现美的能力。
(三)开展主题活动
在开展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为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提供支持。
1.开展专项活动,让儿童期待小学生活。在即将结束幼儿园生活、准备进入小学时,儿童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教师可以开展专项幼小衔接活动,让儿童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我心中的小学”主题绘画活动,让儿童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学,表达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期待。教师也可以开展“创意笔筒”陶艺活动,引导儿童用陶土制作漂亮的笔筒,让儿童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教师还可以提前带领儿童参观周边的小学,让儿童逐一了解小学校园的各个方面,如参观音乐功能教室,让儿童亲身体验音乐课中问答、互动、歌唱实践等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上活动,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情绪,帮助儿童快速适应小学的生活。
2.关注入学初期经历,体现童心童趣。儿童入学初期的经历对其适应小学生活至关重要,如果儿童在入学初期感到愉快、放松,他们就能更快地接受自身的新角色,并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为未来发展而努力。因此,小学教师可以重点聚焦环境创设,营造温馨和谐、有爱的学习氛围,使整体环境体现童心童趣,让儿童获得愉悦的情感 体验。
例如,在儿童刚入学时,教师可以以“我上学了”为主题创设环境,使用一些充满童趣的装饰,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让儿童能充分表达和展示自我。教师还可以在墙面上粘贴儿童的绘画作品,让儿童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以促进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小 衔接质量的评价方式
(一)家园校共评价,反馈真实情况
在双向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和小学都是重要的教育主体,都应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且最了解儿童入学前后的成长情况,因此也应当参与教育评价。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加强与小学的合作,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儿童入学后的情况,征集小学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为开展科学的幼小衔接作准备。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评价可以保证评价的实效性,为幼小衔接工作的不足之处提供改进意见,这有助于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二)给予持续关注,了解成长轨迹
持续关注是指幼儿园教师应与入学儿童及其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儿童在小学的适应情况。儿童能否很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是评估幼儿园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儿童入学后,幼儿园教师要继续和家长保持联系,以获取具体、真实的信息,了解儿童的成长轨迹,并通过持续关注,了解影响儿童入学适应的关键因素,据此调整幼小衔接的内容,提高幼小衔接的针 对性。
(三)给予正面评价,不断激励儿童
教师要给予儿童正面评价,以此激励儿童,促使儿童树立信心,主动寻求发展。例如,笔者发现班上有名儿童经常在生活操作区练习系鞋带,经过一番努力后他终于学会了自己系鞋带。对此,笔者及时对这名儿童给予了正面评价,鼓励了他的做法,表扬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后续观察中笔者发现,这名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更加积极了。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合作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可以整合不同主体的力量,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开展双向衔接时,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责任,着力体现自身的教育优势,顺应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多维度、全方面的幼小衔接,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增强幼小衔接的效果,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