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PA技术推动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2022-03-27殷烨
殷烨
摘 要:当前,数字技术不断重塑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企业的关注热点。财务作为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参与者,财务工作与信息智能技术的融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助推器。作为智能自动化的核心技术,RPA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已逐步被广泛地投入各项应用,实现流程再造,提升人力价值。本文结合A企业试点RPA应用的案例,分析RPA的特点、应用场景、具体实施环节和需关注的问题,旨在为计划实施RPA的企业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RPA
根据全球知名信息咨询公司Gartner的报告,RPA软件市场在2019年增长了62.9%,达到14.11亿美元,连续第二年成为企业软件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同时,随着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重新评估更多日常工作场景的数字化能力,加速推动了流程优化再造和数字化转型进程。Gartner预计,到2023年,全球各行业在RPA的投资将超过120亿美元,90%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化公司将部署实施RPA。
一、RPA的理论概述
1.基本概念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设定规则执行工作的软件或程序,可以安装在电脑或服务器上,通过模拟人的键盘、鼠标等操作来处理工作。
RPA也被称为数字化劳动力(Digital Labor),在未来的工作场景中,将会出现人类和数字化劳动力一起协同工作的画面,为企业运营带来新动能。
2.主要特点
(1)非侵入性
RPA是一种“外挂”程序,部署在原有系统和应用程序之外,通过模拟人的操作去登陆、访问各原系统,可以实现无缝跨系统连接,无需改造原有系统。
(2)快速部署落地
通过可视化的鼠标拖拽方式进行流程设计,可以快速交付业务应用程序,一般来说,不包括前期需求调研等工作,中等复杂程度的RPA开发上线只需要2-3个工作日;同时易于使用,大大减少了上线安装、培训的时间成本。
(3)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人工智能组件有OCR(光学字符识别)、NLG(自然语言生成)等。OCR赋予了机器人仿视能力,通过对图像识别分析,快速从图片类文档中抽取并形成结构化信息;NLG赋予了机器人像人一样处理文档的能力,针对PDF、Word等文档进行关键信息自动提取及审核,实现文本自动分类、提取标题、生成摘要等文本智能化处理。
3.适用场景
RPA率先在企业财税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如图1所示,这主要是因为财税业务痛点与RPA特点的高度匹配与契合,适用的业务场景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处理流程标准化的业务
机器人模拟人的键鼠操作,通过登录已有的系统端口来完成特定的业务流程,实际上是基于既定的规则来实现自动化,这就要求拟部署的业务具有成熟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如单据接收、费用报销等。
(2)大量且重复的业务
虽然RPA具有成本低、快速落地的优势,但在实施RPA的过程中仍需考虑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只有部署在大量且重复的业务上,才能充分展现出RPA的高效投入产出效益,如发票验真、合同管理等。
(3)多系统切换的业务
日常工作中很多业务涉及在PPT、Word、Excel、Email、ERP、OA等各信息化系统中进行反复登录和提取数据, RPA在不改变现有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实现多个系统程序的交互,自动完成取数、比对分析等任务,如银企对账、客户供应商对账等。
(4)时效性要求高的业务
财务工作周期波动性强,月初月末業务量集中,业务时效性要求高,会造成工作峰谷值高,需要频繁加班。利用RPA处理大量明确规则的简单重复操作,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4.应用价值
(1)提质增效
按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来计算,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而RPA软件机器人可以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工作时长是人类的4倍以上,通常可以承担2至4人的工作量。
一个普通复杂程度的机器人授权费(License)一般在4-7万/年,与企业平均人力成本相比,大致可以节约25%-50%的成本。同时,RPA的运作是基于明确规则,避免了受人主观因素的波动影响,有效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出错风险。
(2)打破系统数据壁垒
一个企业原有的各类系统分属于各个业务部门,采用的是垂直管理模式,若要打通和对接各原系统,需要开发各种接口,投入大、时间长。
RPA无需修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类似在现有应用系统上打个补丁,且所有执行操作都能进行追踪回溯,能够调阅访问记录,安全性更好。
(3)符合战略发展需求
RPA将财务人员从低附加值的基础工作中释放出来,以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富有创造性或高附加值的工作中去,推动智能化时代下财务人员的转型,从而支持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4)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现有的很多业务场景,仍需要员工到办公室进行业务操作。RPA可以在远程状态下,对办公室的电脑下发任务,完成对应工作,让远程办公成为可能,弥补了现有业务场景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不足。
二、A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A企业所属的E集团十分重视财务信息化的建设,2007年即上线SAP系统,建立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2017年,正式成立财务共享中心,A企业的大部分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已由财务共享中心提供服务,优化了财务人员结构。
随着工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财务信息系统从单条线向集成化方向发展,E集团从2020年起,开始搭建整体的财务管控平台,设计蓝图见图2。
1.管理报告系统
该系统为整个管控平台的中枢系统,与各专项系统进行对接,每月向企业定向推送综合报告,列示各类主要经济数据指标情况;另外,根据需求发布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报告任务,建立财务管控的完整数据库。
2.专项管理系统
(1)股权信息管理系统
实时掌握管理投资公司的各类重大信息和控制决策,是开展股权管理工作的办公平台、监督指导平台、共享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2)预算管理系统
在该系统中上报全面预算,按预设节点进行线上审批,即可以形成合并层面的全面预算,又随时可以拆分追踪到各单体企业,为后续预算跟踪、预实分析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基础。
(3)资金管理系统
搜集银行账户信息、货币资金及结构、银行授信及使用情况、借款及其他融资事项等,采用银企直联,实时监测企业资金动向,监控资金风险。
(4)税务管理系统
涉及纳税数据申报及管理、发票管理、涉税风险管理,将税务数据与经济指标、资金数据深度结合,提升企业涉税工作水平。
(5)财务人员管理系统
详细登记每一位财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学历、工作经历、证书职称等,全面分析财务人员结构组成,成为内部选拔人才的参考通道。
3.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A企业享受了整个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红利,拥有较为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但从细节上看,忽略了个性化的业务需求。
(1)基础工作人员不足
建立財务共享中心后,A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从6人减少为2人。由于财务共享中心还在发展阶段,目前主要的职责为审核单据真伪并完成记账,财务审核仍由A企业会计人员负责。在工作量既定而人数减少的情况下,A企业会计人员在月末、季末、年末等时间点经常需要加班。
(2)缺少定制类信息化工具
无论是财务共享中心还是财务管控平台,都是基于整个集团的共性需求来设计和建立的,无法兼顾企业个性化需求,导致企业的专项事务还是需要人工操作类似数据统计、审核的工作。
所以,低成本、落地快的可定制类信息化工具,是A企业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既解决了基础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将财务人员从重复枯燥的统计审核类工作中释放出来,从而深入业务前端,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三、RPA项目的应用实施
一般来说,可以将实施RPA项目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需求规划、开发设计、测试运行以及管理运维。
1.需求规划
分析业务需求和痛点,梳理业务流程,评估和筛选适配性高的业务流程,并通过对流程的详细定义,最终形成需求文档。
选择合适的流程是实施RPA非常关键的第一步,业务量较大、劳动重复性高、对接多个异构系统、审核逻辑固定且短期内不会变化的业务流程就将是首选的目标。同时考虑到目前是试点阶段,复杂程度中等及以下的流程将更加适合。
经过内部多次讨论,A企业选择了“付款审批流程”作为本次实施RPA项目的试点。A企业每月项目付款分为代收代付付款以及生产节点付款,业务部门每周都会提交付款申请,尤其半年末、年末付款量较大,峰值时期会有超过300笔的付款申请,且集中在1-2周内提交。财务部每次审核,均需要人工在EXCEL以及SAP系统中多次登录查询各类数据,耗时较久。
该阶段一定要由熟悉业务流程的需求关键用户参与,才能精准描述和定义业务流程,便于后续的设计开发和测试运行少走弯路,提高部署落地效率。
2.开发设计
(1)框架设计
完成业务流程梳理后,将考虑如何将RPA融入现有的业务流程,这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避免出现流程过于复杂化而导致技术资源浪费、难以部署实施等问题。
(2)配置与开发
由于RPA的低代码、拖拽式自动化可视化界面,企业既可以直接由RPA供应商提供相关服务,也可以由内部IT部门自行开发设计RPA项目,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开发能力、开发成本以及运维管理,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
A企业考虑到是首次进行RPA项目开发,选择了由RPA供应商提供全套开发与落实,但IT部门必须全程参与,熟悉了解整个过程,计划将来后续的运维和新RPA业务需求,将以内部负责实施为主。
3.测试运行
(1)流程测试
开发完成以后,进入项目流程测试的环节,这是RPA项目正式上线前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测试环境的准备,测试环境应尽量与生产环境保持高度一致性;其次是要准备充足的数据或业务量以供测试,尽可能地全面覆盖业务场景和业务规则;最后,对于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跟踪,详细记录问题发生的原因、重要性评估、解决方案以及反馈结果,形成完整的流程测试文档。
(2)试运行
通过一段时间测试运行,判断RPA流程已较为稳定后,可以进行上线试运行。
为了确保审核业务的准确性,A企业在试运行阶段实施“人机并存”,即人工跟机器人同时审核,以人工审核结果再次验证机器人审核的正确性,规避潜在的功能性和业务性风险,确保RPA能达到预期目标。
4.管理运维
RPA上线后,为了后续的持续运行,需要针对系统管理后台的使用操作、应急技术恢复、RPA流程修改等问题进行整理归纳,编写运维文档。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RPA标准作业程序,即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对各环节中操作人员一整套的工作程序予以说明,规范RPA生产流程。RPA标准作业程序,不仅有利于上线后的日常维护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机制,为RPA的推广和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四、试点成果总结
RPA的出现,将促使财务工作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生转变,除了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更多的是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变革,探索未来智能工具与人类财务专家深度融合的新工作方式。
1.业务流程变化
A企业的“付款审批流程”在应用RPA后,能够自动抓取Excel中的关键字段,同时自动核对并确认收付款、税金信息,然后自动审核付款申请金额是否正确、识别垫资项目并自动生成Word付款单,实现了审批流程的自动化,RPA机器人的运行步骤具体如图3所示。
2.工作效率变化
A企业业务部门每周都会提交付款申请,分为代收代付付款以及生产节点付款,其中生产节点付款进一步分为垫资和不垫资项目,财务人员每次审核,均需要人工在EXCEL以及SAP中多次登录查询各类数据,不仅耗时较久、且全部人工审核存在一定的差错率。
应用RPA后,每100条单个设备的付款申请仅需要1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可以出具最终的审核结果,大大缩短了财务人员的审核工作时间,且在程序设定无误的前提下可以实现100%的准确率,如下表所示。
3.RPA实施关注问题
(1)运营环境稳定
RPA项目的成功运行,建立在内外部网络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另外,RPA虽然不侵入原有的信息系统,但对原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当系统平台遇到升级或切换时,RPA可能无法正常运作。
(2)避免技术资源浪费
在全面实施推广RPA前,可以先行通过少数流程的试点,来思考和规划后续全面实施的整体方案,避免遗留大量功能类似重复或碎片化的业务流程,使得RPA项目的收益远远低于预期。
(3)管理对人员组织的影响
一旦员工原有的工作职责通过RPA实现了自动化,新的工作就要及时安排布置,推动财务人员从事更需要观察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从而实现财务人员转型升级的变革目標。
4.未来实施计划
经过本次RPA的试点实施,成功验证了通过RPA机器人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接下来,A企业计划实施RPA2.0阶段,以规模化运用、自主开发比例提升作为该阶段的工作目标。
(1)需求识别
结合RPA试点的实施经验,未来将以优化基础工作和提升管理效率这两个维度作为RPA需求的优先级排序。
基础工作方面以流程规则清晰、有机构化数据、使用频次高且稳定作为识别特征,提升管理效率方面以触发预警作为主要落脚点,争取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部署上线,先声夺人地展现RPA技术优势,推动尝到甜头的各部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开发中来。
经初步梳理,按财务结算、管理分析、风险控制进行分类,涉及总计13项业务流程将计划实施RPA,具体如图4所示。
(2)培养数字化团队
IT部门需提供具有自动化和数字化知识的专业人员及资源,对RPA项目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评估现有知识和技能程度,鼓励员工参加RPA技术资格证书认证,培训具有自动化能力的专业人员,制定自动化和数字化能力的培训材料。
形成以知识转移为目的,提供集开发、技术培训、应用辅导于一体的RPA技术支持服务,大力培养数字化团队,大幅提高RPA流程自主开发比例。
(3)助力数字化转型
目前,RPA主要用于重复、规律的工作,执行事先定义好的业务流程。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RPA或许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结合外部数据等,管理更复杂的预测分析和决策任务。
RPA的发展并不会完全取代财务人员,但确实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有了新的提升。RPA释放了财务人员的一部分工作时间和精力,推动财务人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外部沟通协调、业务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成为业财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拥有竞争力和优势,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达观数据,智能RPA实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2]郭奕,赵旖旎.财税RPA财税智能化转型实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王黎.RPA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探索[J].中国总会计师,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