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言语智慧 沉潜体悟文化

2022-03-27谭艳辉张晓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夫子文言文言文

谭艳辉 张晓敏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而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致。在教材中,文言文的地位显著上升,因此用好、教好教材中的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文言文内容晦涩难懂,学生文言积累呈浅表化,内容学习呈断层化,教学枯燥无味。如何能让文言文教学化枯燥为灵动,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一、口中有言,感知文言之语言味

1.以句读为突破口,扫清学习障碍

文言文和古诗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断句,直接影响一句话的含义。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是理解和体会文言文的基础和关键。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虽然只有55个字,朗读时,除了生字和多音字,学生主要的困难是词句的停顿。这篇课文的朗读断句是这样的:

梁国/楊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教学中先将断句方式呈现,接着教师以富有文言韵味的朗读作出示范,让学生从范读中直观地感受到词句间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运用这种方法,在自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虽然教材给出的文言文已经加上了现代的标点符号,但根据语意适当停顿依然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培养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腔调恰当地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读得好意思自然也就把握得好,也为今后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朗读为突破口,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语言精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书面语表达形式。如何教学这种与现代白话文完全迥异的文章,编者强调要让语文课回归朗读,朗读是教学的“牛鼻子”。朗读也是千百年来教学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通过朗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韵律,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如《杨氏之子》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读出画面,读出人物形象,在层层推进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温度。其次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打破古今隔阂,吸引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热度。教师的示范朗读也是与文本、与学生的一次深层对话,以声情并茂的朗读瞬间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最后熟读精思,通过多次朗读,使学生体验到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到文言文的厚度,真正在朗读中实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升。

二、目中有句,感受文言之意境味

1.锤炼词句,品悟言语精妙

文言文用字用词讲究,简练,精辟,古人为了准确生动地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往往在词句的选择上十分考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锤炼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揣摩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赏析和比较其中的重点句子,深化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助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杨氏之子》一课,“甚聪惠”就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围绕这一词语展开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语言学习经验,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在文中找出哪些地方可体现杨氏子的“甚聪惠”,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梳理。再次,比较“聪惠”与“聪明”的区别,知道“聪惠”不仅是聪明的意思,还指很有智慧。最后,通过梳理归纳,杨氏子的“甚聪惠”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会听,指杨氏子能听得懂孔君平拿他的姓氏开玩笑;其二是会说,指杨氏子反应很快,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有话,很快便拿孔雀这一动物对孔君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三是懂礼貌,从两个人的对话中看出了杨氏子懂礼貌,对长辈的尊敬,是富有教养的体现;其四是思维敏捷,杨氏子能够从孔君平的言语中听出他的思维路径,然后按照孔君平的思维方式“应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里的“应声答”说明孩子领悟快、反应快、不假思索,而且答语不俗,一语足见孩子的机敏。教师抓住关键词语,锤炼词语的精妙,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中打开文言文的品悟之门。

2.融情入境,深化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文言文故事性强、趣味性浓,这些选材贴近儿童生活和天性,能让儿童迅速找到“感觉”。教学时,创设情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采取人物扮演,组织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进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体验文化语境,感受人物形象。如《杨氏之子》一文,人物对话比较多,教学时引导学生揣摩孔君平说话的语气和杨氏子说话的语气,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来模仿人物的语气语调来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真实地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形象可感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三、心中有文,感悟文言之文化味

文言文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到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大到一个朝代的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民生民风等方面。教材中的文言文语言简练,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性、趣味性,它是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最直观、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其中鲜明的民族文化元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称谓之敬

称谓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通过称谓可以透视一定的社会文化风貌。恰当地运用好称呼,既可以给人尊重的感觉,有助于个人的人际交往,又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称谓词语的文化功用,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氏之子》一文中对孔君平和杨氏子的称谓分别是:孔君平、孔、夫子和杨氏子、儿、君,作为现代的学生可能会对这样的称谓感到疑惑,现代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为何古人有多个名字呢?教学时,教师及时抓住文中人物的称谓,引导学生发现语境发生变化,称谓也发生变化。此时,围绕人物称谓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知识,如何时直称姓名,为什么称呼“君”;又如在理解“夫子”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如果来的这位孔君平也是小孩,能称“夫子”吗?或是阿姨、或是没文化的人都能称“夫子”吗?以此激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最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尊称为“夫子”。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学生的视域,还能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一个特点——用多种方式对人物进行称呼。

2.礼仪之尊

文明古国,素以“礼仪”著称。自古以来,中国的人与人交往就十分讲究礼仪,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教师可在教学中挖掘使用。教学《杨氏之子》时,除了品味人物的言语外,从人物的行为上还可以看出杨氏子的待客有道。抓住“为设果”,想象杨氏子招待客人的情景,他为客人准备了品种多样的果盘,小小年纪就懂得用果盘招待客人,以果待客体现了杨氏子待客有礼。因为父亲不在家,杨氏子除了端上果盘招待客人外,还主动与客人聊天,以免客人尴尬拘束,体现了杨氏子待客有道。在与孔君平交谈中,孔君平看着果盘中的杨梅,幽默地在杨氏子的姓上开玩笑,孔君平话音刚落,杨氏子就立刻明白:孔君平有意将杨梅的“杨”说成是杨氏子的姓氏“杨”,将杨梅说成是杨家人,把杨梅和杨家人画了等号,开自己的玩笑。这时,杨氏子没有语气生硬地答道“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了否定语“未闻”一词,回答不锋芒,说话的语气也很委婉,展现了应有的礼貌,这体现了杨氏子待客有节。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书面语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印记。文言文是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学好这部分内容,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让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初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实验学校/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夫子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心通长宇,道贯广宙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夫子亦“愚”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