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食》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2-03-27徐双娜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寒食节寒食飞花

徐双娜

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寒食》。作为“节庆民俗”主题下的《古诗三首》组诗中的一首,属于精读范文。教学的要求为“背诵并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以《寒食》为例,从文本解读和教学建议两个方面具体阐释。

一、文本解读

1.白描较多,画面感强

在文学创作中表现手法多样,“白描”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而能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本诗重点描绘的是寒食景象,而纵观全诗,作者的评论却并无半字涉及。第一句把“春日的长安”唤为“春城”,极富美感。处处“飞花”,也展示了暮春时节万紫千红的景象。柳絮在东风中翻飞,触目皆是满地的落花。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第四句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官走马传烛”的图画,“没有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通过轻烟仿佛使人听到了马蹄之声”。因此,本诗单从字面上来说,是非常好理解的,学生通过凝练的字词仿佛能够看到许多生动的画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2.用字精当,值得玩味

首句中诗人如果用“处处飞花”概括不免流于一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将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景生动地烘托了出来。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飞”字,蕴意深远,不仅具有动态的美感,同时,“飞花”还暗写了“风”,所以会吹动柳枝摆动起来。风是没有影子没有形状的,但“花之飞”“柳之斜”却都写出了风的动态。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的“传”字可以理解为“挨个赐予”的意思,由此可见封建等级次第森严。

3.民俗结合,讽谏其中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燃烟火,只吃冷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世的发展中还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斗鸡等风俗。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变迁,寒食节绵延传承,曾一度被誉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风光处处相同,却又处处不同,一方面老百姓家家禁火,而另一面 “汉宫”却传烛独异,搞特殊化自是显而易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是“五侯”。中唐以后,宦官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气焰滔天。这自然使人联想到中唐当时日趋腐败的政治现状。诗歌中以“汉”代“唐”,讽喻之情跃然纸上。

4.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全诗总共四句,篇幅短小,却多有转折。从内容上分析,由一、二两句写景物转入三、四两句咏礼仪风俗;从空间上着意,先写皇城,再到御苑,后经由皇宫引至权贵门第;从时间上留意,起笔是白天,后又转入“日暮”;从感情上品评,起笔平和,落笔庄重,发人深思。仔细品味,本诗转折多重,篇幅简短却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教学建议

1.以读促情

可以通过自由读、朗读、想象读等方式学习本诗。初读时,请学生先“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做标记”。交流了字词读音和停顿后,可以采用引读、范读、对读的方式进行吟咏,熟悉诗歌内容。本诗画面感强,想象丰富,因此“想象读”自然不可缺少。教师在引导中可以指名读第一、二句,之后提问:“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学生回答:“飞花、御柳斜。”“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学生在想象读中自然而然地欣赏了春天的美景。而当看到“御赐传烛”的场景,也可让学生抓住画面,想象读诗。

2.资料查找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句子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三课《古诗三首》中选入的另外两首是《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是七夕节与中秋节,均与民风民俗有关。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清明节早已通过杜牧的《清明》有所了解,在现今的传统节日中,寒食节亦逐渐式微。《寒食》一诗,所写内容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如何区分?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约为五万首)中,大约有不下四百首的诗与寒食、清明有关,比例所占较大。可参考学习张说的《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等诗,鼓励学生进行串联式学习,了解寒食习俗,也可以从朗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描写寒食节的诗歌。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春季“改火”习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一句的意思。

3.反复咀嚼

短短的28个字中,“飞”“斜”“传”“散”四个字尤为精妙。师可以提问:“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请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同理,请学生讨论“斜”字好在何处,得出“‘飞花’‘御柳斜’,能够使人想象春日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构成了一幅春城飞花图”的结论。花飞柳摇,动态生姿。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走马传烛,细致生动,“传”“散”二字,令蜡烛之光似见,轻烟之味似闻。

4.展开想象

在本诗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无处不飞花”和“御柳斜”,想象春日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夜色昏暗,宫中忙着传起了蜡烛,缕缕烟气散入王公贵族家中。此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戚、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呢?可以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来说一说。学生会回答:“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正吃着山珍海味,饮着琼浆玉露。”“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谈笑风生。”教师可以顺势提问:“与此同时,老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如此一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

5.迁移深化

反讽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中有收录),推荐学生对比学习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临安城一片繁华,与“日暮汉宮传蜡烛”同样具有“承平”气象。“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本诗的“游人”自有特指,他不只是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苟且偷安、寻欢作乐而忘记国难不思收复河山的南宋统治阶级。从“杭州”与“汴州”的联系中,让人自然想到诗人对醉生梦死、不顾民生的卑劣行为的批判态度,亦包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思。这亦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冷言冷语,措辞精当。在对比迁移中,让学生加深对反讽手法的认知。同时也推荐学生学习唐朝诗人罗隐的《蜂》、宋代张俞的《蚕妇》以及迁移学习初中即将积累的杜牧的《泊秦淮》,此三首均较为浅显,适宜拓展学习使用。

教材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更高。教师在解读该首古诗的时候要前后联系,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细细咀嚼体味,也要结合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加以挖掘。在上述的解读和教学建议中,笔者将“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弱化了结构的处理,将读、查、品、想、拓落实到位,有所积累,有所运用,又引人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布政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寒食节寒食飞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节题墨竹图
南方和北方
渐行渐远寒食节
寒食、清明与诗
4月3日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对雪
Windflowers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