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整体” 聚焦“清楚”
2022-03-27朱延巧
朱延巧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旨在举整个单元之力,紧扣一个着力点,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习作。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前后设置的板块紧密相连,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个习作单元为例,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基于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教师就需要精准定位单元中每个板块、每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课文与板块所承载的任务,相机引导学生习得叙事性习作的基本写作方法,充分发挥习作单元的应有效能。
一、厘清彼此联系,精准确定目标
习作单元中所有的资源和栏目设置,不仅共同指向单元的训练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呼应。教师只有真正揣摩编者设置这一栏目和选择这一资源的用意,才能在习作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以习作单元中“交流平台”这一栏目为例,其承载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及时回顾和总結单元学习的相关要点。仔细阅读、前后联系,就不难发现这个单元中的“交流平台”与两篇精读课文后的习题设置遥相呼应。比如《麻雀》的课后练习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就与“交流平台”中第一项要求,“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紧密相关。课后的第二道题“课文是怎样将‘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这两个内容写清楚的?”就与“交流平台”中第四项要求,“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如出一辙,旨在渗透写清楚故事内容的方法和策略。再如《爬天都峰》课后的两道题,也与“交流平台”中提炼出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第一道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就与“交流平台”中提出的“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遥相呼应。第二道题“‘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就与“交流平台”中“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顺序来写的”也形成了呼应之势。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利用两篇精读课文以及课后练习题,与“交流平台”进行整合性解读,并将其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关联,结合具体学情,对语文要素进一步整合解读和细化,从而将单元的核心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懂得将事情写得有顺序的方法。
二、精心设置跳板,内化表达方法
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懂得事情要按照顺序才能写清楚,这是认知性层面的任务,但究竟要怎样写才能将事情写清楚、写得有顺序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从读到写的过渡中,精心设置跳板,让学生习得表达方法。
以《麻雀》为例,编者要求学生“说说作者围绕着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信息统整能力,对于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三个角色,厘清三者之间的联系,绘制思维导图,将导图作为跳板,继而将故事说清楚。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故事发展的起因、发展、结果的提炼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自然也就在思维意识深处埋下了“顺序”的种子。课后第二题则侧重于“写清楚”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细读课文中,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贴合情节发展的画面。相机感受老麻雀的勇敢无畏,以及猎狗在老麻雀强大气场下逐渐退缩的场景,认识到作者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所有经历都付诸笔端,从而将方法有意识地渗透进学生的思维之中。
再以第二篇《爬天都峰》为例,编者建构了新旧知识的链接渠道,先利用课后第一题,与已经学习过的《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比照联系,说说这篇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在过往经验的推动下,将“爬天都峰”的过程化解分成为爬山前、爬山中、爬上顶峰后,然后聚焦课后练习第二道题,借助对文本细节的解读,学生发现作者从自己所说、自己所做以及自己所想到的三个维度展开描写,从一开始的自己害怕写起,一直写到成功登顶,将害怕到自信,从自信到兴奋的心理变化,描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学生初步体悟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基本方法,为下一单元的训练奠定基础。
教学了两篇精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尝试对两篇课文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梳理,并顺势在“初试身手”的板块中设置两道实践练笔题,分别指向把故事发展过程写清楚、尝试运用动词将重要的内容有序说清楚。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先说后写。只有在这种踏实的迁移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将自己从两篇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逐渐融入到潜意识之中。
三、推进读写结合,尝试实践表达
基于习作单元一体化的设置理念,这个单元还选编了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所承载的价值指向都侧重于“有方法”“有顺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两篇习作例文中获取方法,编者设置了多个旁批。
先看《我家的杏熟了》一共设置了四个旁批,后面三个鲜明地解释了这篇例文所呈现出来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
第一个旁批,主要针对习作例文的第1~4自然段,事实上没有这个部分,这篇文章也是完整、通顺的,那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丰富的笔墨来描写这个部分呢?这就在于要凸显奶奶的品质,需要有价值、有必要的铺垫。其次,在前面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明确知道写事情要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但这些所有的内容是不是都值得写进这篇习作中呢?在第三个旁批中就可以获得方法。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打杏”“分杏”主要是从动作和语言两个层面展开的,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策略呢?主要就在于并不是要将所有的方法在同一篇文章中全部使用到,更为重要的是,要选择最适切、最匹配的表达方法。
在这一篇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随文练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整合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展开方法的实践迁移,巩固学习效果。
再看《小木船》,文旁的批注与随后的课后思考题,也给予了学生鲜明的提示。其中,第一个旁批就是在提示学生要紧扣中心来写,并尝试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标注;第二个批注则提醒学生,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不需详写,甚至可以不写;而第三、第四个批注,则进一步强调将与中心息息相关的内容写清楚。纵观整篇习作例文,就不难发现编者选编这篇文本的用意就在于,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些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更需要紧扣中心,确定重点,该详则详,该略则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感受事情跨度之大,然后再次品味旁批中该略、该详的提示,从而明晰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链接之前学过的课文,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等,让学生对于时间的跨度和间隔,形成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还可以选择一篇详略设置失当的文章,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和思考,并一起进行修改,从而将这篇习作例文所承载的价值真正落实到位,将“有顺序、写清楚”的要点渗入到习作之中。
纵观整个单元的设置,回顾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师从两篇精读课文入手,到“初试身手”的尝试与实践,然后再聚焦两篇习作例文,让单元整个教材体系和内容循序渐进地走进了学生视野,融入了学生意识,从而让学生逐步获取扎实有效的实践方法,为最后的习作铺平了道路,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古寨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