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2-03-27葛芬芬
葛芬芬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当下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笔者将从教材中的内容呈现以及具体实践路径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内容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古典的诗词歌赋、古文、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民族戏剧、民族音乐、建筑、菜肴、传统节日习俗以及传统历法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元素,笔者对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以下教育功能:(1)培养良好习惯;(2)训练音韵格律;(3)了解生活习俗;(4)丰厚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领会编者意图,用好教材,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涵养学生的品格,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二、在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要始于教育,贯于风俗。小学阶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路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文化认同,在传承中涵养品格。
1.依托教材内容,建构特色微课程
仔细研读教材,认真梳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是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步。低年级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其功能基本指向于习惯养成及启蒙教育,中年级、高年级中的内容则大多指向于感知习俗,了解文化。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年段教学内容与班级学情,利用好活动课或课前五分钟,自行设计、建构具有连贯性与整体性的特色微课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礼仪教育、习惯教育开设礼仪课程;第二学期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童谣出现频率较高的特点,构建“传唱经典童谣”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可开设“声律启蒙”课程,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第二学期开办班级“节气知识讲堂”,每期由不同的学生担任“节气代言人”,介绍节气知识,探究节气文化。升入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传统吟诵”课程,将诗词考级与经典吟诵相结合;第二学期根据综合性学习要求,开展“节日习俗探秘”活动。四年级第一学期,可以开设“穿越历史长河”的微课程;第二学期可以结合“遨游诗歌王国”综合性学习要求开设诗歌课程。五年级第一学期可以以“口口相传的故事”为主题,由民间故事为切入点,研究传统故事文化;第二学期可以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对汉字的起源、字体的变化以及书写特点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六年级第一学期可以构建“走近中国非遗文化”微课程;第二学期可以以“体验民俗文化之魅力”为主题,了解全国各地以及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以六年级上册“走近非遗文化”为例,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在上课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出现的《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京剧趣谈》等课文,确定本学期学生要了解的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国画艺术(宣纸文化)、戏剧艺术,制订好课程教学目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建学习小组,结合目标,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相关艺人、实地体验艺术创作以及多形式地宣讲艺术文化、多渠道地再现艺术文化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若能巧妙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勾连,将多彩的学习活动融入课堂之中,以微课程的形式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2.立足课堂教学,合理搭建学习支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课堂。选入教材的文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精神积淀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合理搭建学习支架,通过科学使用情境支架、运用图表式学习支架、正确利用范例支架、恰当利用比较支架等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情境支架和图表支架比较适合传统文化的学习。
(1)科学使用情境支架。精彩课堂从情境开始。情境支架,即在课上科学地、合理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识字写字、古诗以及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都可以使用情境支架。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可以创设游遍中国的情境,请学生课前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搜集,在课上变身为小导游,向自己所在小组的组员或全班同学进行介绍。之后师生共同评价,看看小导游的介绍是否清楚、有条理。这样的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打开讲解思路,又能使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合理运用图表式学习支架。图表式学习支架种类较多,在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走近经典名著”,经典名著中人物众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教学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树状思维导图来厘清人物关系。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中的生肖词组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线来展现十二生肖的先后顺序。教学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可以运用流程图来表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教学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时,则可以选择运用桥图来展现盘古倒下后身体的变化,引导学生展开类似的联想。民间故事篇幅一般都比较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鱼骨图来展现故事的情节,让故事的脉络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3.重视实践内化,布置“体验式”亲子作业
知识主要是靠阅读、学习和实践来获得。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发现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展开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程”,对于不适合展开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式”亲子作业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如教学完六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开展让学生和父母一起游本地历史名胜的活动:(1)确定旅游景点,查找景点资料;(2)设计旅游路线图,制订旅游攻略;(3)交流实践经历,分享实践心得。由课内到课外,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4.依据编排特点,制订特色阅读书单
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课外的最佳途径除了实践便是阅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和大人一起读”以及“快乐读书吧”栏目,为学生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书单”,让他们在阅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有更深刻的认识,加深文化认同感。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安排的是《剪窗花》,意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的节日民俗。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听故事,讲故事”,《老鼠嫁女》的故事,是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也是一种民风民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工具支架播放这一民间故事的动画,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讲好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课后去读一读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故事的绘本,借助绘本上的图画讲给身边的人听。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小故事大道理”,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寓言故事类书籍。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很久很久以前”,安排的是读神话故事,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山海经》《中国神话故事》等古典神话故事集。五年級上册的“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读民间故事,教师可以推荐《中国民间故事集》给学生阅读。在推荐阅读的同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做阅读资料卡,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记下来,读后班级定期进行读书分享,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荡涤着学生的心灵。
此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编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供学生阅读、吟诵,在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总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如果教师能够充分领会编者意图,在教学中树立课程意识,合理搭建学习支架,不断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课外阅读和实践途径,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底色,精神的脊梁。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青蓝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