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及中医治疗进展

2022-03-27彭文琦黎舒华蒋春燕刘晓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神经痛中医治疗带状疱疹

彭文琦 黎舒华 蒋春燕 刘晓薇

摘要:近年来,带状疱疹发病风险日趋攀升,神经痛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其并发症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最为多发且控制难度高,病程持续时间长,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中医学中被纳入“丹毒痛”“蛇丹愈后痛”范畴,本文基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中医治疗的角度出发,对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旨在为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治效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8--02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常并发明显神经痛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以沿单侧周边神经分布的水疱、红斑。带状疱疹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蛇串疮”,多认为初期由脾胃湿热或肝经郁热引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其最为严重且常见的后遗症,常见烧灼痛、刀割样或撕裂样痛,发生疼痛时会导致寝食不安,并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认为可能和大脑情绪调控、细胞免疫、神经损伤、外周与中枢机制以及相关蛋白介入参与有关[1]。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认为,久病体虚无力祛邪外出、阳气不足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引发有关。本病好发于老年人与免疫力低下者,在免疫功能下降时,脊神经感觉支易出现严重变性乃至损毁,继而减弱感受疼痛的阈值,机体痛觉超敏,引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手段多样,中医疗法治疗本病具有效果确切,副作用小等优势,但需进行个性化辨证施治[2]。本文综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及中医治疗进展。

1 临床诊断

在进行诊断时,可检测患侧受累皮肤以及对侧正常皮肤,受累皮肤可能存在瘢痕或颜色变化等皮疹,另外评估温度觉、触觉以及振动觉情况,或是通过红外热像图(全身温度分布扫描设备)分析体表温度变化。另一方面,肌电图检测也可帮助明确或排查神经源性损伤。肌电图检测可作为PHN的辅助检查之一,对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李美君[3]等表示肌电图检测可作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辅助检查之一,肌电图检测指标异常≥2个者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较大,提议延长用药疗程,肌电图检测对用药指导和预后评估起到积极作用。

2 中医疗法

2.1 中药治疗

目前临床认为本病治疗不可一味攻伐,需以扶助正气为主,提高机体抗病功能,并基于此辅以祛除余毒、理气化瘀通络[4],实现缓解气血瘀滞、减轻疼痛的效果。芍药甘草汤选自张仲景《伤寒论》,医家学者结合相关描述,将其方剂运用至“拘急、疼痛”症状等病症,多有速效,甘草、芍药是此方剂的重要成分,可起清热解毒、祛瘀镇痛之功。陆星宇[5]等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涉及乳香、川楝子延胡索、蜈蚣、丹参等药物,其中丹参、乳香、川楝子具有通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蜈蚣利于攻毒散结、通络祛痛;延胡索有助于活血行气,诸药联合止痛效果更为良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有助于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炎症反应,增强其生活质量,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张永[6]等纳入24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发现中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77.50%(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了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予以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可促进改善神经痛。

有临床研究表明,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时需以扶正祛邪、化瘀止痛、软坚散结为主,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内服药物有助于调节患者气血瘀滞、经络闭阻不通的情况,外敷药物可促进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神经节修复。魏祖龙[7]等应用了中药内服外敷的治疗方式,内服药材包括:当归20克,赤芍18克,丹参、枳壳、延胡索、柴胡、分别为15克,红花、桃仁、甘草、川芎分别6克生地黄20克;疼痛严重者适当加行3克乌蛇与全蝎;气虚者可加15克党参、白术,以及30克黄芪。每天2剂,用500毫升清水浸泡,煎煮至300毫升服用,每天1剂。外敷药材包括:鸡血藤、苏木分别为50克,桃仁、没药、地鳖虫、红花、乳香各10克,血竭3克,煎煮至300毫升,在患处用药液垫蘸纱布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15天1个疗程 ,持续干预1个月。治疗后显示,中药内服外敷可促进增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痛程度以及疾病预后。

2.2 针灸

脏腑气血阴阳改变是机体发病的影响因素,利用经络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调节是针灸指导临床的重要思想。有分析认为针灸能调节局部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起到促進作用,降低或消解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造成的刺激,改善痉挛,发挥镇痛效应;另外可通过提高机体相关调节功能,缓解疼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8]。

2.2.1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通过烧红的针尖快速刺入体表相应的治疗区域并迅速取出,以实现治疗目的。现代研究认为,火针能够促使分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进一步发挥止痛效用。黎金凤[9]等认为对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基于“温阳导滞理论”针刺结合火针治疗,可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促进血清脑源性神经差异因子、IL-6以及IL-10水平降低。

2.2.2 梅花针

梅花针是联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相应部位及穴位的针刺方式,通过梅花针扣刺放血,利于祛疲生新,促进经络气血疏通,以致邪气外出。现代研究显示,梅花针疗法能对内部生理应激系统加以激发,利用神经体液调节,增强机体痛阈,提高免疫能力;另外可减弱炎性病灶的血管通透性,以阻滞炎性物质渗出,继而实现镇痛的效果[10]。梅花针施术常于疼痛处局部取穴,或沿病变有关节段的神经和经络走向扣刺。有研究将起点选自于病变神经节段起始与病变位置,通过梅花针逐步延伸范围实施扣刺直至出现少量渗血,同时结合龙蝎膏外敷,效果比对照西药组良好。

任俊荣[11]等对患者予以梅花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其中在进行梅花针治疗时,嘱患者行坐位,通过75%乙醇常规消毒。选取梅花针,通过腕力沿神经分布疼痛位置实施叩刺,通过腕部弹力均匀轻叩患部,先轻后重,于皮损周边及边缘起始呈螺旋状向中心移动,频率控制在100次/min。叩刺过程保持轻巧动作,且注意均匀平稳地用力。另外,应预防出血,防止出现感染。梅花针叩刺需保持适宜的度,可叩刺至皮损局部表面充血潮红,但没有发生出血。隔天1次,1个疗程为1周,持续治疗3周。研究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结合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比甲钴胺片联合梅花针治疗更为有效。

2.2.3 电针

电针是指利用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通以微量脉冲电流,通过针和电的不同刺激,激发与调节经络之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其可量化具体的刺激量,同时使刺激量持续维持于稳定状态。武彩花[12]等在研究中发现2 Hz电针通过阻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的表達,继而改善机械痛觉超敏,推测2 Hz电针可能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想频率。

2.2.4 浮针

浮针疗法是采取一次性浮针等针具于患者局限性病痛周边皮下浅筋膜实施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方式,具有见效迅速、进针点少、痛苦小、适应症广、无副作用等优势。陈少秀[13]等借助贴棉灸疗法防止内毒外患,调节皮肤表面症状,并利用浮针提高作用面积,直接疏松疼痛周边结缔组织,通过激光热效应、电磁效应及光化学效应,促进血管扩张,调节新陈代谢以及病灶处微循环,发挥镇痛、消炎、消肿的作用。

2.2.5刺络拔罐疗法

刺络拔罐疗法可起到通络、化瘀、活血止痛的效用,有助于促进病所经气恢复畅通。有研究认为刺络拔罐能拔毒外出,阻滞病毒于体内复制、破坏,促使周边炎症吸收,加速皮损愈合,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张丽芹[14]等纳入了92例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刺血拔罐法、归芍颗粒结合普瑞巴林有助于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疼痛感,促进增强疗效,控制疼痛介质水平。

2.3 灸法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针刺、汤药并列为中医3大疗法。灸法不仅能促进实现防病保健的作用,同时能利用气温和热力发挥扶阳固脱、祛散寒邪的效应。任彦景[15]等利用通督扶阳灸法结合夹脊穴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发现能够有效改善阳虚瘀阻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抑郁心理,改善其睡眠质量。

2.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基本选用支配皮损的神经节段对应的夹脊穴,同时拓展到上下各一节段,并且多采用具有营养修复神经、免疫调节、活血化瘀及具有镇痛效果的药物。有研究学者取皮损一侧相应的上下2个或上中下3个夹脊穴,针刺入得气后,注入葡萄糖注射液与维生素B12的混合液,发现和维生素B12、口服布洛芬的西药组相比,其穴位注射组愈显率更高。

3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多种疗法以及联合应用的相关研究显著增加,已逐步探索出多样化的针灸疗法、中药内服外敷等传统治疗手段以及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或干扰素等现代康复技术相联合的综合外治方式。但由于当前关于这方面的高质量文献不足,还待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此外,虽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方式多元,但仍未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治疗方法,且针灸治疗手法补泻较难量化,不易重复。另外中药治疗周期较长,加之个体差异可导致临床疗效有所差异,因此今后仍待通过更多设计规范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探究,将中西医联合治疗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更好地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评估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尤兴正. 神经注射治疗术联合益气活血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对Th17/Treg细胞平衡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1):80-83.

[2] 张利娟,李慧文,郭林涛,等. "外治六经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机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3):531-535.

[3] 李美君,徐龙生,黄玥,等. 肌电图检测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J]. 浙江医学,2018,40(18):2067-2068,2074.

[4] 吴喜庆,高杰,崔苗苗. 九六针法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0):1071-1073,1088.

[5] 陆星宇,任雁威,杨雪,等.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疼痛及血清NPY、SP水平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1,32(1):31-34.

[6] 张永.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0例分析[J]. 西部中医药,2017,30(9):104-106.

[7] 魏祖龙,雷洪峰,谌建平.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3):86-88.

[8] 孙忠人,王雪,李竹馨,等. 特殊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2021,30(3):548-550,553.

[9] 黎金凤,王培,李敏. 基于“温阳导滞理论”针刺联合火针治疗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21,37(4):29-32.

[10] 皇甫佳欣,沈德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2):65-68.

[11] 任俊荣,曹宁宁,张杉杉,等. 补阳还五汤联合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分析[J]. 天津中医药,2021,38(7):891-893.

[12] 武彩花,毛红蓉,李洪萍,等. 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18,43(4):203-208.

[13] 陈少秀,余静,冯萍,等. 贴棉灸疗法联合激光浮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评价[J]. 中国中医急症,2017,26(2):275-278.

[14] 张丽芹,丁锋,矫英. 归芍颗粒、刺血拔罐法联合普瑞巴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成药,2021,43(2):560-562.

[15] 任彦景,李振彬,张彦敏,等. 通督扶阳灸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阳虚瘀阻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2):1277-1281.

猜你喜欢

神经痛中医治疗带状疱疹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带状疱疹疫苗 你了解吗
亲历者口述:带状疱疹是最疼的病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治新生儿黄疸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刺络拔罐加药物配合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桂枝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肋间神经痛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