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再创造”原理的数学法则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2-03-27季学渊

启迪·上 2022年1期
关键词:再创造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季学渊

【摘要】从初中数学法则课教学“效率”过高,引发思考和分析。结合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理,以《同底数幂的乘法1》教学设计为案例,阐述在法则课教学中,教师怎样实施引导学生再创造,真正提高数学法则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育  教学方法  法则教学  再创造

一、问题的緣起

在一次校级教研课《有理数的减法》的课后研讨中,讨论的焦点是《有理数的减法》这条法则如何得出的。这节课是本章的难点,特别是对法则的理解,若处理不当,就突破不了难点,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讨论中主要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法则课等同于习题课。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结果性的知识,不需要解释太多,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怎么计算,培养运算能力。

观点二:法则课等同于概念课。通过气温差引出有理数的减法,并借助温度计这一实际模型计算出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式子和教师给出的式子间的不同与联系,归纳法则。

观点三:法则课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法则即规律,各法则间有较强的联系,法则的客观性又决定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根本在于让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因此,法则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最近发展区,自然、有序的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学生素养的发展。

审视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上述三个观点中“观点二”所反映的教学方法居多。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只求表层,缺乏立意。就法则而论法则,教学停留在对数学法则结构的辨认和法则应用上,缺少对“法则从何而来”的探索,常常出现一节课用几分钟学法则,剩下的时间练法则的现象。生硬的法则教学较少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导致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浮于表面,最终停留在简单的模仿解题上。

二是草率设计,目中无人。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着眼于这一节课,忽视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数学经验、后续知识间的关系,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三是只重结果,轻视过程。很多一线数学教师扮演着“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采用“大容量、快节奏、高强度”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缺少对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如何才能有效处理好上述问题,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有趣与精彩,经历知识的“再创造”学习,这是每个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基于再创造原理,结合教学实践,以《同底数幂的乘法1》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基于再创造原理的数学法则课教学建构

(一)再创造原理的理性解读

荷兰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方式是指导学习者“再创造”,即“有指导的再创造”。他强调数学教育者必须面向社会现实,必须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从客观实际现象找出数学问题,以及把具体材料经过组织而走向高一级水平的能力,必须用“再创造”的方法去进行教学。

“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和初步了解,从而对其分类整理,逐步上升到概念化水平,经过同化,把事物的规律性,在更广的范围内认识、推广和应用。学习者的“再创造”,通过对旧知识的重组和新知识的获得,从而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不断比较与反思,从而把实际问题通过“再创造”,经过数学化的一个过程。

通过“再创造”学习过程,它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将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这与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两者相比较,看似后者效率更高点,但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效果,无疑是前者更有效,更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再创造原理的数学法则教学的基本架构

“再创造原理”对数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数学法则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

1.引导学生推导法则

初中阶段的法则是以小学数的运算法则为基础,将学生已有的数的运算法则经验作为探究新法则的起点,不断地将新法则知识纳入已有的法则网络结构中,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能力。教师要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架起桥梁,将教材上的法则转化成一个个适合于学生探索的有价值的小步骤。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生成法则,以及验证法则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活动、有能力探究法则。放慢探究核心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法则的生成与构建,让学生理解法则的本质,使教学变得自然。最终由学生抽象、概括出法则内容。让学生对法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提升数学运算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根据再创造原理,学生经历新知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会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方法和思想。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运用这样的能力解决更多新的问题。

2.帮助学生掌握法则

学生经历法则的推导,是掌握法则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例题和巩固练习也是掌握法则的必经之路,应该设置分层、递进的变式来巩固法则。

选题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即基础练习,对法则的直接应用;易错点辨析,分析归纳错误的成因;横向联系应用,加强知识点之间、法则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法则的体会;纵向提高,利用法则的推导方法,给学生机会自行推导类似的法则。

整个过程,通过追问、肯定、纠错、归纳等方式,助推学生掌握法则。

3.为学生学习后期的法则积累经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如果能够利用已学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本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法则课,将课堂难点放到如何引导学生推导法则上,通过导入——尝试——猜想——验证环节,看似“耗费”时间,却让学生体会了研究法则的一般方法。学生只有自己经历了法则生成的过程,才能实现低起点,高落点,实现对新知的再创造。在知识拓展环节,可以呈现更进一步的应用。

根据 “再创造”原理和我们的认识,数学法则课教学框架构建如下(见图1)。

三、基于再创造原理的数学法则教学实施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1》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和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其他乘法法则的基础,同时,也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以《同底数幂的乘法1》为研讨素材,分别从法则引入、法则推导、法则迁移、法则升华四个环节来谈谈具体实施和教学思考。

(一)法则引入

1.课前回溯

(1) 2^5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10×10×10可以写成____________;

(3)a的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

(4)(a+b)3的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

(5)(-2)3的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

(6)-24的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设置前测的目的是找到该节课的知识起点,让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为“再创造”创设基础。教学需备教材、备学生。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具体的数的乘方运算。通过回溯,有目的的帮助学生回顾数的乘方运算,唤醒学生的记忆;回顾具体数的幂的形式和意义。回顾易错点负数的指数次幂的结果的符号。

2.实例导入

书本节前导入: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是指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 km/s,一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00光年,若取一年大约为3×107 秒,则这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千米?

解:1光年=3×〖10〗^5×100×3×〖10〗^7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成课堂标准的关键因素,内在需求是学习的动力。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到学习本堂课的必要性。此处,学生对运算〖10〗^5×〖10〗^7需要如此操作:〖10〗^5×〖10〗^7=100000×10000000=〖10〗^12。是否有更简洁的计算方法?通过认知冲突,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法则推导

3.独立尝试

(1)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列各题.

推导法则的过程是再创造的核心,让学生經历推导过程,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法则转化为有梯度的具体知识。将法则的难点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计算、观察、比较,得出猜想。经历推导,不仅加深学生对法则的印象,更是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本上“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从底数、指数均为具体的数,将乘方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再由乘法运算,转化为幂的运算。观察底数、指数的变化,为法则的推导奠定基础;再到底数、指数部分为具体数字。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这其中的每一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递进,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4.猜想并验证法则

猜想 a^m∙a^n= ? (m,n均为正整数)分组讨论,并尝试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根据教师前面设置的阶梯,本节课的难点:验证底数、指数均为字母的法则,学生得到猜想:a^m∙a^n=a^(m+n)已是水到渠成。教师只需追问学生两个问题:

(1)a^m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2)你能否将此乘方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

通过具体数的乘方运算经验,根据教师的追问,学生将抽象的数的运算与具体的数的乘方运算进行类比,化解难点。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证明的过程。教师随机追问其他同学每一步运算的理由。通过推导法则的层层深入,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5.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导入、尝试、猜想、验证”等环节,对法则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但缺乏高度,需要教师帮忙指导构建。教师不急于替学生总结,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出所学的内容。

追问1: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来运算?——同底、乘法。

追问2: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结果是什么?——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追问3: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对指数有什么要求?——m,n均为正整数。

追问4:在法则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操作,最后轻松得出结论的?——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三)法则运用

6.例题演练

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1)5^8×5^3    (2)(-3)^7×(-3)^6     (3)6^4×6

(4)x^3∙x^5     (5)2^3×(-2)^2        (6)(a-b)^2×(a-b)^4

从具体数的法则推导上升到一般数的推导并证明,最后得到结论。“再创造”过程不仅仅只是在法则的推导环节。在例题分析时,又变成具体的数的运算,为了防止学生在计算时,仍然停留在推导上,教师板演非常的重要。精心挑选例题,包含对法则的正迁移和易错点,通过正迁移,巩固法则;通过易错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暴露问题,对知识的缺漏进行补充。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是指光经过一年所行的距离.光的速度大约是3×105 km/s,一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00光年,若取一年大约为3×107 秒,则这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多少千米?

解:1光年=3×〖10〗^5×100×3×〖10〗^7

学习法则、应用法则,再次呈现节前引入,学生能自己解决课前问题,感受法则带来的便利,并感受学习法则的优越性。

7.巩固训练

通过形式多样的题组训练:抢答、辨析、计算、拓展等环节,难度由易到难,逐步提升,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当中去,都能享受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追问,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作出总结。

追问1:本堂课推导了一个什么知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追问2:法则的内容是什么?——a^m∙a^n=a^(m+n)(m,n均为正整数)

追问3:我们是怎么将法则推导而来的?——从具体到抽象

追问4:具体运用法则时,遇到的难点是什么?——底数互为相反数,需要先转化成同底数幂。

以问题串的形式带领学生快速回顾本节课所学数学法则、法则推导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加深学生对研究法则一般方法的印象,深化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法则升华

(1)当三个或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呢?怎样用公式表示?

〖 a〗^n∙a^m∙a^t=a^(n+m+t)(m,n,t>0)

(2)猜想(a^m )^n=___________(m,n均为正整数)的值,推导并证明.

法则升华阶段,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有较高思维量的练习,是学生利用课堂研究法则的方法的再探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证明,交流展示结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和成就感。

再创造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个性化需求,提供适合学生的“低起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创造教学是“有指导的再创造”,要求教师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对可能产生的结论有充分的准备,并能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通往新知的“缓坡”,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得以在猜想、推导、证明、归納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不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荷]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唐瑞芬,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 范良火,等.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再创造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