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发展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探究
2022-03-27钱钰
钱钰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学前教育行业得到大力支持,越来越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要求教师将儿童对游戏的需求放在首位,从其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儿童的潜能与创造力,让其形成良好的成长规律。课程游戏化理念是课程改课背景下提出的重点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幼儿天性,构建趣味性的游戏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得到成长。本文基于儿童发展角度出发,对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展开探究,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发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能力、意识、观念建立的关键期,对其未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堅实的基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受天性和养育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抚养方式与正确的教育手段,围绕儿童实际需求与个体发展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其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接下来笔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理念展开探讨。
一、尊重年龄特点,合理编排课程
(一)小班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该阶段儿童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自我服务能力较差。因此,在构建小班课程活动时,教师要从照顾到儿童的实际情况,尊重其年龄特点,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活动。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构建“书中有什么”游戏,让幼儿观察图片,自主地讲述书中观察到的元素,使用“抢答游戏”的机制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平日的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区域游戏“娃娃家”,让幼儿扮演玩偶的“爸爸妈妈”,鼓励其学会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还可以创设“社会领域——我是文明好宝宝、健康领域——健康生活我最棒、科学领域——神奇的花园”等游戏,满足小班儿童的发展需求及实际能力,促使其身心得到良性成长与发展[1]。
(二)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年龄在4-5岁,其能力有所提升,能够准确地使用简单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意图,并有了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是规则意识、社会性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在《指南》中明确的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乐趣”。因此,在游戏化课程构建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小组游戏、小组学习等方式,给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契机,让孩子们在玩中得到成长。如语言领域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情景剧,利用绘本故事展开游戏课程,让儿童在扮演的过程中提高社交能力;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也可以明确地讲解游戏规则,引导幼儿遵守规则、约束自己,让幼儿身心得到良性成长与发展[2]。
(三)大班幼儿
大班幼儿年龄在5-6岁,各方面能力较强,可以准确地使用复杂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想法,具有较强的合作、交往意识,对“遵守规则”具有较强的意识。在《指南》中明确讲述“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基于此,在构建游戏化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规则、表述类较强的活动。如在游戏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的创编游戏规则,让其主动讲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让其学会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让幼儿自主创编游戏,让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同伴讨论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既能够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求,还能够满足幼儿的成长、发展阶段[3]。
二、尊重幼儿天性,杜绝超前教育
在《指南》中,要求教师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丰富教学内容与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用直接感知、操作学习、亲身体验等途径展开教学,杜绝“超前教育”,真正地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位。基于此,在构建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杜绝“小学化倾向”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教师围绕着儿童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理念放在首位,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让其在游戏中得到成长与发展,发展其主动性、独立性能力的成长,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儿童发展角度出发,结合《指南》及理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展开探讨,对小、中、大班幼儿的课程活动展开分析,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理念,身为幼儿教师,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及教学策略,真正地照顾到幼儿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及学习环境,落实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要求,让儿童在玩中学、游戏中成长,促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 促进儿童发展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探究[J]. 好家长,2019(79):30.
[2]邹海瑞. 基于游戏的幼儿园教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王苗.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D].延安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