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泛育麦2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2-03-26罗家传崔晓东罗家俊倪闪闪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叶锈病周麦条锈病

罗家传 崔晓东 罗家俊 倪闪闪

(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西华 466632)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更是小麦生产大省,小麦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1-2]。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河南黄泛区农场为国家小麦种子繁育基地[3-4]。先后培育推广了泛麦法5号、泛麦8号等一大批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5-7]。泛育麦20是由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与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联合,2006年用泛麦5号作母本、PH82-2-2作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09-3536品系,2009年用该品系作母本,与泛麦8号优4系杂交,经系谱法选育,于2015年选育而成[8-10]。组合为“泛麦5号/PH82-2-2//泛麦8号优4”。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90001)。2020年被引种到安徽,引种号为“皖引麦 2020047”。

1 亲本来源

1.1 泛麦5号

组合为“冀 5418/京泛309//周麦13”,幼苗绿色、匍匐,分蘖力强,叶片无茸毛,叶耳绿色;株型紧凑,株高80 cm左右,旗叶上举挺直、长宽适中;穗纺锤形,成穗率高,亩成穗45万穗左右,小穗着生密度适中,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2 g左右。籽粒长圆形、白色,半硬质,无黑胚,商品性好。据2005年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试,容重796 g/L,粗蛋白(干基)14.35%,湿面筋 27.0%,降落值400 s,沉降值28.6 mL,吸水率52.9%,形成时间4.8 min,稳定时间7.6 min,最大抗延阻力314 E.U.,拉伸面积55 cm2。据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对2003-2004年度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进行鉴定,中抗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1.2 PH82-2-2

由山东农业大学小麦品质育种课题组,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远缘杂交材料经60Co-γ射线处理多年选育而成。1991年8月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1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在北京通过磨制优质面包粉和制作优质面包的专项鉴定,1992年9月在农业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小麦品质鉴评会上被评为优质面包小麦品种。该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和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聚合。株高80 cm左右,株型紧凑,多花多粒,早熟,落黄好,比当地推广的一般早熟品种早熟2~3 d,且抗逆注强,高抗秆锈病和条锈病,轻感叶锈病和白粉病,产量一般每亩400 kg左右。该品种白粒、琥珀色,角质率99%,籽粒容重810~830 g,蛋白质含量16.7%(干基),赖氨酸0.36%,湿面筋38.3%~45%,沉淀值54.5 mL。

1.3 泛麦8号优4

为泛麦8号优系,组合为“泛矮2(濮优 9715/莱农9214)//神麦1号”,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8 d,比对照豫麦49晚熟1 d。幼苗匍匐,抗寒性一般,分蘖成穗率高;起身拔节慢,抽穗晚;株高73 cm,较抗倒伏;株型略松散,叶片较大,穗层整齐,穗大、均匀,成熟落黄好;纺锤形穗,长芒、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平均亩成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7.4粒,千粒重43.5 g。2007年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病、叶枯病,中感白粉、纹枯病。2007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796 g/L,粗蛋白质含量15.42%,湿面筋含量27.9%,每100 g吸水量53.4 mL,降落值381 s,形成时间7.2 min,稳定时间10.4 min,沉淀值73.5 mL。

2 选育过程及系谱

泛育麦20的系谱见附图。

附图 泛育麦20的系谱

泛育麦20选育过程:2006年初配组合,选择高产与优质的双亲杂交,经系谱法选择中低秆、分蘖成穗多、抗病性好、品质优的单株,种植成株系,于F3代选优系3536作母本,与高产、优质、多抗品种泛麦8号优4进行杂交,继续进行系谱法选择,结合人工接种条锈病、早代近红外线品质筛选、穗选与系选相结合等配套措施,于2015年选育出丰产、稳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系,以泛育麦20的名称参加多点鉴定、品比、河南省区试和国家黄淮南片区试。详细选育过程见附表。

附表 泛育麦20的选育过程

3 品种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品系,全生育期228.5 d,比对照品种周麦18晚熟1 d。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绿色,长势较旺,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晚,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晚,耐春季低温能力中等。株高82.4 cm,茎秆弹性中等,抗倒伏能力中等。株型较紧凑,旗叶细短上冲,穗下节较短,穗层较整齐。有一定耐旱性和耐热性,熟相较好。穗纺锤形,中大穗,穗码密,白壳、短芒、白粒,籽粒角质,籽粒较整齐,饱满度较好,容重较高(区试平均容重811 g/L)。区试平均亩穗数40.1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3.6 g。综合抗病性中等,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叶锈病、条锈病较轻,高感白粉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和叶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4 产量表现

2014-2015年河南省多点品比试验,12个点汇总,平均亩产595.5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0.5%,居参试13个品种第1位。2015-2016年河南省多点品比试验,15个点平均亩产565.1 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8.15%,居参试43个品种第9位。2016-2017年度河南省冬水组区试,11点汇总,达标点率72.7%,平均亩产547.1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7.5%;2017-2018年度续试,15点汇总,达标点率86.7%,平均亩产443.9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6%。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13点汇总,达标点率100%,平均亩产456.2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0%。

5 品质及抗性

2017/2018年河南省区试抽样进行品质化验,蛋白质含量 15.3/15.7(%),容重 808/791(g/L),湿面筋含量 29.2/27.5(%),每 100 g 吸水量 58.2/56.4(mL),稳定时间 20.3/16.4(min),拉伸面积 35/108(cm2),最大拉伸阻力162/543(E.U.)。2020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抽混合样化验,容重833 g/L,蛋白质(干基)14.73%,湿面筋30.4%,吸水率58%,稳定时间26.7 min,拉伸面积87 cm2,最大拉伸阻力 521 E.U.。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合在黄淮南片河南、安徽省中高水肥地种植,播期在10月上中旬,基本苗12万~15万/亩,底施三元复合肥40 kg/亩,拔节期追施尿素15 kg/亩左右,将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剂可选27%酷拉斯(2.2%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6%噻虫嗪)30 mL+水140 mL,拌麦种10 kg。分蘖期进行化除,对硬草、燕麦、早熟禾与阔叶杂草混生的地块,选用以下配方:①15%麦极(炔草酯)40 g+金植·马灵(50 g/L双氟磺草胺10 mL+10%唑草酮10 g);②15%麦极(炔草酯)40 g+10%乙羧氟草醚15 mL/亩+10%苄嘧磺隆20 g/亩;③15%麦极(炔草酯)40 g+16%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已酸40 g/亩。返青期每亩施用75%肟菌·戊唑醇WG 10 g/亩+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 mL/亩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初花期亩用30%噻虫·高氯20 mL/亩+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 mL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蚜虫等病虫害。

猜你喜欢

叶锈病周麦条锈病
小麦新品种周麦32号的遗传构成解析
39份外引小麦种质的抗叶锈病基因检测及其抗性鉴定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赋予谷类作物叶锈病抗性
杨树叶锈病发病症状、规律及防治策略
小麦品种周麦16的遗传构成分析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5个周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及其籽粒灌浆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