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大球盖菇林下栽培试验
2022-03-26刘瑞梅刘小银王若菡
杨 迪 刘瑞梅 刘小银 沙 飞 王若菡
(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110228)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近几年国内快速发展的一种草腐性食用菌,其栽培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营养健康,经济效益显著,还能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实现生态环保和农业增效的双赢。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俗称赤松茸,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其菇体色泽艳丽,肉质肥厚、滑嫩,菇柄爽脆,口感较好,食味清香,是集香菇、蘑菇、草菇三者特点于一身的美味食品。大球盖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等,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保健食品,具有“素中之荤”之称[1]。大球盖菇菌丝抗杂能力强,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等农用废弃物作为栽培料。栽培后的废料还可以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且菌丝、子实体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又可以促进林木的光合作用[2],更好地发展循环农业。大球盖菇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
密云山水兼备,林木覆盖率达72.5%。为更好地利用本区丰富的林地资源,从农业废弃物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利用玉米秸秆、玉米芯、果树枝条等废弃物进行了种植大球盖菇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密云区不老屯镇大窝铺村板栗树下,交通便利,林地近水源,夏季遮阳面较大,平均气温比密云城区低2℃左右。板栗树株行距较大,方便菇农操作。当地玉米秸秆等废弃物资源丰富,适宜种植食用菌。
1.1.2 试验栽培料 主要原材料为玉米芯、玉米秸秆、木屑、废弃黑木耳菌棒。
1.1.3 栽培料处理 栽培料为玉米芯40%、玉米秸秆20%、木屑30%、废弃黑木耳菌棒10%,将培养料放在1%石灰水中浸泡,充分吸水后使其含水量达到64%左右,即用手抓草料并紧拧有渗出的水但不连成线即可。
1.2 试验方法
1.2.1 栽培时间 试验时间为2020年7月到2021年6月。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温度为 5~36℃,23~28℃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温度为4~30℃,12~25℃为最适温度。本试验于2020年7月底播种,9月中旬开始出菇,次年6月结束出菇。因播种期正值雨季,对选择好的林下栽培场地进行除草和畦沟处理,防止林地积水。
1.2.2 铺料播种 在林下采用林地畦南北走向直接进行铺料,铺料厚度为10 cm,铺好料后播一层菌种,在菌种上继续铺一层厚度为10 cm的料,再播一层菌种,菌块大小以核桃大小为宜。在最上面铺一层3 cm厚的料,将畦面拍平压实形成龟背形。再盖一层土,厚约3 cm,最后盖上杂草或树叶,保持杂草树叶湿润。
1.2.3 林下发菌及出菇管理 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本试验地7月底播种,此时气温在25~30℃,适宜菌丝生长。接种后2~3 d菌丝萌发开始吃料,10~15 d土面可见菌丝,52 d左右可见成熟子实体。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阶段对光照和通气均不敏感,但在子实体形成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散射光和充足的氧气,因此要特别注意林地的通风和光照。
1.2.4 采收 当大球盖菇子实体菌褶还未打开,菌盖成钟形时及时采摘,此时商品性最优。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子实体产量
本试验林地面积为30亩,共采收大球盖菇鲜品60 513 kg。其中,第1~5潮菇产量分别为9 360 kg、15 115 kg、14 932.5 kg、13 824.5 kg、7 281 kg,生产季平均每亩产菇量为2 017.1 kg(表1)。
表1 大球盖菇子实体产量
2.2 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子实体商品性
本次试验大球盖菇出菇完整,表面光滑,采摘及时。菌盖平均直径5.94 cm,菌盖平均厚度2.44 cm,菌柄平均长度6.50 cm,菌柄平均直径2.92 cm(表2),商品性较高,适宜推广种植。
表2 大球盖菇子实体商品性
2.3 林下套种大球盖菇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本次试验时间长达10个月,占地面积30亩,生产季平均亩产2 017.1 kg。年投入总额约296 300元,可得收入605 130元,平均每亩增收10 304元。较之传统大棚或菇房设施化栽培食用菌,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可节省大棚等固定资产的投入,节约栽培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4 林下套种大球盖菇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林下食用菌间作套种,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时间,而且形成了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发挥了物种间互惠互促作用[3]。对比单一种植板栗树,林下套种大球盖菇模式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性。在板栗树下套种大球盖菇的过程中,板栗树枝叶庞大,可充分为大球盖菇提供良好的遮阳环境,另外通过开沟、做畦、浇水等一系列整地操作,充分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结构。大球盖菇的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残留在土壤中的菌糠会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变成养分较高的有机肥料,使土壤肥力大大增加,促进了板栗树的生长。因此林下仿野生套种大球盖菇,可相互促进,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4]。
建立林下食用菌间作套种生态栽培模式,推广以食用菌为纽带的林下生态栽培技术[5],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废弃果树枝条、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还可以生产品种多样的食用菌产品。发展食用菌间作套种生态栽培模式,带动了周边劳动力60余人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密云区林地资源丰厚,灌溉条件优越,土壤微生态环境健康,周边劳动力充足,交通方便,适合种植大球盖菇。大窝铺村板栗树下种植大球盖菇,充分利用了本村玉米芯、玉米秸秆、废弃菌糠等废弃农业资源,在发展循环农业的同时,解决了部分村薄弱群体的就业问题,带动了60余人就业,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林下种植大球盖菇每亩产鲜菇2 017.1 kg,每亩增收10 304元,经济效益可观,适宜推广种植。但密云地区食用菌消费市场较小,且农民销售渠道有限,希望引起电商、相关农产品销售企业及政府的关注,对林下经济予以更多的支持,将食用菌产业与林下产业建设相结合,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