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3-26阮雪景李清清冯秀梅

高教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雨课堂课程思政

阮雪景 李清清 冯秀梅

摘  要:为打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现状,开辟所有专业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培育的战场是改变目前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非平行推进问题的直接方法。文章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政目标,探索采用一种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体系,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打造为丰富学生思想的土壤和载体。研究结果表明,此体系不仅使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更扎实,而且对行业背景和职业道德的认识更加深入,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长期职业规划。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课程思政;雨课堂;多样化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079-05

Abstract: In order to break the long-standing isola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all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 battlefield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direct way to change the current problem of nonparallel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value guidance. In this pap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re added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project driven teaching method + rain classroom +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is explor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are deeply excavated 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created as the soil and carrier of enriching students' though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not only have a solid grasp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ave made a clear long-term career plan for themselves.

Keywords: project drive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ain Classroom; diversified hybrid

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日本“日本再兴战略”等背景下,对工程教育和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工程教育大国发展为工程教育强国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把握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竞争的机遇,新工科改革势在必行[1]。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工科人才既是对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对思维和品质的塑造,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上用理想信念、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等引领自身学习和行动,实现各学科各领域的融会贯通,重构思维方式,为我国科技变革贡献聪明才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并创新性提出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打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现状提供了有效途径[2]。目前,高校的思政课程普遍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学生还未系统接触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思政理論知识没有具体的落脚点和结合点,因此学生学习传统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就我校工科专业而言,思政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0%左右,远不能满足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需求。开辟所有专业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培育的战场是改变目前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非平行推进问题的直接方法,对培育新时代工科人才具有绝对性优势。

“课程思政”并不是把每门专业课程改造为传统意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想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将专业课程打造为丰富学生思维的载体,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位老师的育人职责,最终构建高校全员参与、全课程协同、全过程贯穿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3]。就像摩天大楼若要建得高耸又稳固就必须有个坚实的基础一样,“课程思政”使得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创新意识等上层建筑有了行业背景、学科前沿、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的基础。尤其是工科专业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课程思政找到切实的落地点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课程简介

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是在第七个学期为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将工程项目按照全寿命周期过程划分为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后评估等阶段,分别讲解各阶段造价管理的内容和控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工程识图、建筑结构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对项目实践的了解不足导致学生仍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并培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工程师执业能力、道德观念和创新思维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天然土壤。

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局限性,突破普遍存在的“思政教育无用论”“思政理论枯燥论”等观念,将思想价值和专业知识两个不同领域的单体有机融合。实现这种有机融合,既不是把专业课单纯地上成思政课,也不是在专业课上刻意开辟出几个课时去讲思政知识,而是一种综合性和全局性的教育理念,以每个教学环节和知识内容为载体,提炼其中蕴含的价值范式,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养分,积极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等方面有正确的导向。

現阶段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更加重视理论内容本身,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和落地应用相对较少。包括如何从顶层设计即教学目标上明确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如何探索并构建一系列自然、巧妙的课堂教学思政育人“结合位点”和“切入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怎样将线上线下课堂无缝链接以实现有限课堂时间中思想价值引领在时空上的延展。

二、“四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

短期来看教学是知识的传授,长远来看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领,在学生成长最关键的大学时期进行价值观、职业观的塑造,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方向。知识传授是硬性的,是立竿见影的,但是思想引领是柔性的,是润物细无声的[4]。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不只是获得专业知识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是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和科技变革的时代新人,只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没有相应的道德素养与思维意识,这样的人才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

实施课程思政前,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教学目标,分别为知识目标——掌握造价管理基础知识和工程各阶段造价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能力目标——具备工程项目各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素质目标——树立高效、优质完成工程造价任务的观念和素质。伴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开展,首先从顶层设计上将立德树人放在核心地位,增加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之提供基础和支撑的上层思政目标,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和责任心、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探索能力、终身学习态度。

专业知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锻炼、思想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促使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挖掘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准确把握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专业知识的精度和效度,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的正确引领和塑造[5]。

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学习困惑,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已经零散地堆积满整个大脑,但遇到真实工作问题比如项目决策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造价管理人员如何确定造价时,学生不知道该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和面对工作。从根本上来说,该现象是由于学生一直以来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自发思考能力差,主动参与和探索意识不够活跃。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这也是国际《华盛顿协议》和我国新工科建设中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强调的。

为保证“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收获感,则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学方法。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经过多次探索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构建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将专业课教学与隐性思政教育结合

首先是在德、英等国的大学教育中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以工程项目作为课程的引擎,学生小组作为参与人主动分析和配合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点评学生完成情况[6]。随着项目进展的主线,学生既在身临其境地模拟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反复探索和完善,本课程设计并确定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工程项目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案例,收集了该项目的概况、图纸、招投标文件和施工方案等资料,便于课程围绕项目深入开展。目前已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料,构建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视频资料库,配合教学内容展示视频资料,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

按工程建设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和后评估等各阶段把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为学生创建情景,由子项目任务引发出教学内容,并在项目各个阶段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将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并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通过小组的项目活动来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各阶段造价控制和管理知识的应用,伴随小组项目任务完成展开隐性思政教育,实现整个“工程造价管理”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图1)。

(二)搭建基于雨课堂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自

主创新性学习平台,打造智慧课堂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对学生间和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和平台实现便捷、无障碍的沟通新模式。雨课堂有机融合授课必备的PPT软件和学生青睐的微信APP,在师生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师生缺少互动的传统教学方式现状,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借助雨课堂搭建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该平台不仅呈现项目驱动式项目资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案例、工程经典案例和工程相关视频等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具备学习交流、弹幕互动等功能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教师在平台设计并上传本节预习清单,提前推送课程中用到的项目驱动式案例内容、子任务分解和录制好的10分钟微课视频,用视频和清单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形象直观,同时教师可根据预习情况统计和学生讨论优化教学设计,以便精准教学。课中通过分享课件、推送投票和习题、设置“不懂”快捷键、发送弹幕和随机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随时反馈学生的掌握状态和存在问题。课后发布作业、交流讨论、在线答疑,教师利用批改作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三)合理确定线上教学的内容和安排,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发挥1+1>2的效果

线上教学采用微课视频方式,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为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子项目任务,选择合理的线上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发挥线上学习灵活性的优势,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理解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小组配合解决全过程案例实际问题。线下教学面授老师点评和讲解子任务完成情况时进一步结合贯穿课程的全过程项目案例剖析重点难点,学生的代入感強,最大程度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2)。

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

课程思政以育人为总目标,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培育既在知识、能力和技术等学科领域与时俱进,又具备理想信念、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使命担当等价值体系的坚定不移的时代新人。机械地在专业课中抽出几个课时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避免将专业课讲成思政课的情况。如何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关键是教师要从专业课程教学素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探索结合位点,设计教学过程时以思政元素为引领,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贯穿课程始终的全过程工程项目中,使显性的专业知识与隐形的思政理念有机融合。

(一)执业规范引领

在讲授第一章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中造价工程师这个知识点时,借助雨课堂投票功能向学生推送“你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造价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的题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从工程项目特点、建筑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工程师职责。在分析投票结果过程中,老师从行业背景讲述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应注重可持续发展,从工程特点讲述建设项目投资大、工期长和质量要求高等特征使工程师肩负重大且终身的工程责任,从建筑乱象讲述工程师要秉持职业道德,杜绝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最后,与学生分享《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红线。

(二)创新思维启智

创新意识和思维在工程领域不可或缺,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为实现抗风能力16级、抗震能力8级、使用寿命120年,设计施工团队为之创新研发了31项工法、31套海洋装备、13项软件和454项专利,最终建成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该项目的成功不仅依靠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创新,更离不开长达七年的决策论证过程。由于内地与港澳地区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和思维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口岸布设方案争议导致前期工作难以推进。直到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级组织体系架构与协调机制,促使港珠澳大桥前期论证宣告完成。结合港珠澳大桥决策阶段体现出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在学习第二章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时,遇到协调难题时要勇于开拓思路。

(三)工程案例警示

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讲述第三章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中建设项目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时,在创新性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两个著名的工程案例背景——悉尼歌剧院和国家体育场鸟巢,让学生小组通过主动查阅资料从造价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两个项目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闻名世界的悉尼歌剧院计划造价700万澳元,工期4年,而实际花费14年才完工,总造价高达1.02亿澳元,超出预算1400%。究其原因,设计阶段只有简单的设计构思,并未考虑使用怎样的施工方案去实现,没有落地到施工图设计的预算变成了摆设,完全不具备造价控制的功能。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开工仅半年后就因为实际造价超支和设计方案问题全面停工,经过课题研究最终采取去掉自动开启顶盖、开口扩大和减少观众坐席等措施使得自重降至5.3万吨,减重8.3万吨,降幅达60%,为工程造价节省4亿元,并且结构安全性明显提高。

(四)工匠精神激励

大国工匠精神对工程师自身而言是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职业品质和价值取向,对我国来说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和跨越的核心动力。大学期间学生就应该自觉明确工匠精神的自我要求,并以此作为工作中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以我国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为出发点,引出第四章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以工匠精神为落脚点,激励大家在职业生涯中保持一丝不苟、尽职尽责、追求极致的初心。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

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乱象众多,建设单位肢解工程规避招标、投标人串通报价暗箱操作和招标人与投标人预先约定报价等现象屡见不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出台与修订实施明确了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各环节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这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公正、法治”原则。结合第五章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知识体系,学生作为未来的造价工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纪守法、诚信敬业,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六)人物故事感悟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全过程案例推进到第六章竣工验收、后评估阶段,造价管理工作贯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优秀的造价工程师也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成长和突破自己。詹天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茅以升领导设计并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终身致力于桥梁建筑事业。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引导学生继承老一辈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并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奋斗目标,激励学生大学期间主动吸取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价

为配合本教学改革研究内容,考核体系中增加了过程评价和思政元素所占比例,最终成绩组成为雨课堂参与度10%、子项目任务参与度20%、线上教学10%、思维导图和职业规划等平台讨论10%、期末考试50%的多模块考评方式,突出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落地点。

本研究以Q大学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未采用基于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的课程思政研究的2016级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班(共154人)确定为对照班,将采用基于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的课程思政研究的2017级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班(共223人)确定为实验班。通过对比学生对章节知识理解程度的评价、对行业认知度和职业规划清晰度的评价与期末考试成绩三方面,分析本研究的教学效果。

(一)章节知识理解程度的评价对比分析

课程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开展相同内容的雨课堂在线问卷投票,对章节知识的理解程度分别设置“较好”“一般”“较差”的单选答案。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统计结果发现,采用基于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的课程思政研究的实验班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较好,体现出本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图3)。

(二)对行业认知度和职业规划详细度的评价对比

分析

在最后一节课时,以“你对行业知多少”“你对职业知多少”为主题,进行弹幕讨论和雨课堂投票。图4中显示实验班学生对工作内容、职业道德的了解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班,且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说明隐性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照班大部分学生开展了1年或3年的短期职业规划,部分同学未考虑未来职业规划,而实验班学生不仅制定了1-3年的短期职业规划,而且相当比例的学生已完成10年的长期职业规划。体现出在思政元素引导下学生更加明确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六、结束语

为解决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体系,并具体从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和采用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法等方面展开,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进行了实施和教学效果分析。在课程顶层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加入了思政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探索采用注重“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搭建基于雨课堂的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打造为丰富学生思想的土壤和载体。结果表明,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掌握扎实,而且对行业和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入,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长期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4-46.

[4]杨丹,徐彬,闫欣.“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5):53-57.

[5]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6]陈荣,赵仁德,郭静,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新能源课程群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20(3):49-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研究”(C2016Z005);青岛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专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雨课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思政研究”(1119021);青岛农业大学“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育研究”(ZCJG010);青岛农业大学重點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120006)的主要成果

作者简介:阮雪景(1986-),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博士,讲师,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工程管理与自然灾害仿真模拟。

猜你喜欢

雨课堂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雨课堂”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雨课堂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