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说开去

2022-03-26胡争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怀古

在探讨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与规律时发现,基本都是因为学生总是停留在读写背上,但语文考察的往往是理解能力与共情感受能力,由此去考核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与思维分析能力。而古诗词的语言是最为简炼的,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诗歌是诗人用最深的感情、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的产物,往往一篇不足百余字的诗词背后,其作者的身世浮沉与思想感情是很难用简简单单的文章叙说出来的。但诗歌的魅力正是在这短短几十字的诗句中便能让人身临其境,共情悲喜。所以我们可以采用VR沉浸式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一个场景的模拟,就比如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对于开篇壮阔的景物与诗人多样的感情,我们可以将大江东去的场景用图片投影的形式把那种壮美展现而出,看那狂涛怒江,肆意之风然后引出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人那种独立江头、在壮阔之境下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情就跃然而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出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会去想是怎样的惊涛会发出如此震撼的声音,是怎样的狂风能卷起这千朵浪花。而不仅如此,对于诗歌理解的把控有了情景之后还需要能够担起情思的词句,能够引发学生对一首诗词的感情共鸣。在教学时将其中的深味剖析而出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用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思绪,能更好让学生去体会诗人在写这些诗句时心中包含的万种情愫。

以景入情再以情炼句,以句观诗将诗歌语言的美感传递给学生,而不仅仅是要求背诵,诗歌的学习绝不只是要知道这些是什么字,更是要明白如何用这些字能组成优美的语言传达心中的情感。这是我们在高中课堂古诗教学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意识,教学的意义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翻译解释,而是要去用创新思维来以点破面去解读诗歌背后的意蕴。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包含着诗人极为复杂的感情,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如果老师这时候还在讲台上一句一句念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很容易便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我们不妨创设情境,这也是我们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在学习这首词时我的做法是先采用课堂配备的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一段呼啸而去的江水之景,让全体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磅礴之势与壮美之感。在这时用更接近诗词意境的歌曲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震,能让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诗词的世界中。接着在歌曲中我声情并茂朗诵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他们这时便能初步明确本首词的感情基调,也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营造氛围之后我们应当采用以点破面的方法,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诗词豪放的一面,却忽视了诗词苦涩的另一面,或者只是感受到了悲情却忘记了洒脱,所以在进行理解时要抓住这首词的“词眼”去感受这份深意,以这个不变的“一”来统领全文。在这首词中起到这个作用的无疑是“多情”二字。苏轼在沧桑之下发出“多情应笑我”的自嘲,这正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所以这第二步是推敲关键词句品味文章感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多情的主导下,我们能想到这逝水是逝去的年华,这样一幅天地壮阔而下的江景中,诗人却升起一股年华易老之感。结合诗人的背景与课堂上呈现的独立大江之图,此情便不难理解了。天地间除了潮水声,萧风声,波涛声外,没有人间烟火的喧闹只剩下诗人的心声,他的孤独是自己的岁月随大江流去,一去不返。他不禁发问何为英雄?即使大江东去浪淘尽,但他们又在何方、去向何方。他的人生之路坎坷,如歌的起承转合一般历经沧桑。

在进行词句的朗诵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打开想象的翅膀,在内心构建出诗人当时的处境。而如果无法想象构建出当时诗人的处境也就无法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因此好的想象力是鉴赏诗词的关键,营造出气氛之后将词句中关键词的意义提炼出来,看那纵使是那些浪花淘尽的英雄也随着雨打风吹一并而去了,时光如流水般,最终也只是闻其名不见其人。他的情在岁月流传不可逆下衍生而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叹人生与这天地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纵是英雄也难逃生命的规律,他们在这天地间留下的痕迹也会渐渐随着岁月流逝被掩埋而下。在这江水下,已不见曾经烽火下的战争,在这赤壁下,已不见那意气风发火烧联军的周公瑾了。这是诗人“多情”下的第一种情,这般多情才能让他在壮阔的景色中得见悲凉,没有多情也不会生出岁月如歌,英雄难觅的伤意。

在品鉴出第一种沧桑情感后,便到了苏轼发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学生在理解时很容易浅显地认为这是对周瑜英雄形象的赞颂,而注意不到在这背后的自伤,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去理解需要结合诗人的背景来品鉴词句。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观看一段故事传记的视频,来讲述苏轼的晚年的一段遭遇,他也曾意气风发欲与天公试比高,年少时的他便以文名动京城,却在想一展抱负时抱憾离去。一次次的等待一次次的希望得到的却是让他流离半生的贬书。然后再朗诵描述周公瑾意气风发的词句,通过这样的对比又能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他们也会生出对周瑜的崇敬向往之情,对苏轼的经历更感到惋惜与不平,在这样的激发与引导下学生与作者就发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试想苏轼在这赤壁战场遗址下,他想到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他是那么的意气风发自信地摇着羽扇,仿佛世事尽在掌握。一个是谈笑间可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的东吴大都督,一个是被贬流离半生的游子,仕途坎坷,年歲渐长,蹉跎了岁月。当时的苏轼已年过四旬到了不惑之年,但他却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他又怎能没有傲骨,他曾有凌云志如今却只能寄情山水来缓解苦闷,他的不甘与苦闷又与谁说。

“遥想公瑾当年”,不如说是他追忆往昔年华、饱经沧桑将心中的自己映射在周瑜的身上:雄姿英发。通过对比,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他词句中的第二种情。这样学生对于这首词“多情”二字所代表的主旨便不再有疑问了,也让他们有了学习诗词的兴趣,我们再趁热打铁将文章最后升华的感情,帮助他们用这些点,全面领悟这首词。

这最后升华的感情倒像是在悲过后回到现实的淡然与洒脱,贯穿全词的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便在这其中,如今的苏轼已两鬓斑白、岁月不再,但他却依然在壮阔的江面下独饮深思。他就像那对月独酌的李白,而学生们对于诗仙李白一直都是十分向往的,课堂结尾再以纯音乐,将一幅秋江独酌图展现给学生们。他本可以如周瑜一般英雄,却只能在贬谪下与山水为伴,他发出一声自嘲,若是周瑜知道我如此多的想法也该会笑我都已早生白发却还如此多情吧。这一笑是对所有愁绪的释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为何多情,因为对这山这河有共鸣,在他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时依然没有选择纵情声色,而是依然心向明月,他也没有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去趋炎附势去妥协的阿谀奉承。他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阔下生出如此心绪。以酒敬这浩荡长河,敬这皎然明月,敬这沧桑苦难,这一笑一敬是他看破了的生命意义所在。岁月不会因谁而停留,人之一生都是在争渡之中,人生如梦那些苦难与不如意正像过去的一场梦一般,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在面对生活给的苦难他尽管有所哀叹但却没有因此颓废消极,反而最终用一笑了之的洒脱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他胸中的豪情壮志从来就没有减弱过。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围绕“多情”二字展现诗人的思考与挣扎,最终以一敬天地二敬人生的洒脱升华了主题,如果只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再去要求背诵默写就难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份多情下的深意。在进行创新课堂教学时重点在于给课堂营造出能代入学生情感的氛围,去进行理解式讲解,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来改变传统的枯燥课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尤其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营造氛围之后便需要开展对于一篇文章或诗歌的深度解析,这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是事半功倍的。

参考文献:

[1]郭宴伟.VR创造式沉浸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2):109-111.

[2]李哲.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13-14.

[3]杨云天.诗词深层次分析的教学设计及实践——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J].人文之友,2020(19):298.

胡争飞,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怀古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清晏园怀古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上都怀古
念奴娇 ·白衣兴颂
翠云廊怀古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