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窃读记》中的店员角色解读

2022-03-26郭松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人儿店员读书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中学语文教材中,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也收录了这篇课文,这可以显著地看到该文的经典价值。也因此,在不同层次的公开课上,也都能看到教师解读这篇课文。笔者以为,解读一篇经典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解读作品中的人与事。

对于《窃读记》这篇课文而言,解读的重点人物往往是课文中的“我”或“老板”这两个角色。尤其是课文中的“我”,是一个非常值得琢磨且似乎有着探究不尽意义的对象。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课文中“我”的动作行为,认为这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又或者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认为“我”的心理活动过程,确实构成了内隐的窃读情感;当然也有的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并以此体会作者百般感受……可以说,这些解读都是从品味语言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1]

认识“我”的角色意义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笔者看来,文中还有一个角色,对于理解“我”乃至于理解每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理解一类人的人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角色就是店员!

一、被忽视的店员角色

店员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色,但是又是一个与“我”密切相关的角色,可以说如果不是店员,那么“我”的角色及其意义会大打折扣。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2]事实也确实如此,能在读《窃读记》这篇课文的时候,实际上都或多或少的读出了文中的“我”与实际生活中真正的我的关联,这种关联使得“我”的形象意义凸显了出来——这个凸显与老板这个角色也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在书中的故事情节当中,还是在读者的认知当中,“我”和老板都是一个相对的角色——“我”想读书却没有钱买书,老板希望“我”买书,却不希望“我”只是在店里“窃读”。

其实,对于“窃读”的追究往往更多的只是具有道德意义:在书中所说的语境当中,“窃读”真正的发生了,而且确实具有“窃”的意味。由于只是“窃”“读”,所以与“偷”“盗”程度完全不同,属于一定意义上能够被更多人所能接受的水准,那无论如何,“窃”总是要受到谴责的。所以在老板指责“我”的时候,即使“我”倔强地回了一句,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惶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可以发现店员这个角色并不简单。

店员是怎么做的呢?文中对店员这个角色的描写着墨并不多:

一个耳朵上夹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他却若无其事的走开了……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的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

二、店员角色的新解读

有人说,品析《窃读记》,可以感受到林海音笔下浑然天成的人物,品味她赋予人物的坚强乐观的品性,领悟她流淌于文间对生活的态度。[3]其实这里所说的人物一定不只是指“我”,也一定包括店员。

上面所引用的这样一段简单的描写,事实上赋予了店员这个角色以新的形象。在整个文本当中,店员这一角色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缓冲角色,是一个衔接角色,同时也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角色。

说其是缓冲和衔接的角色,是因为他巧妙衔接了“我”和老板之間各自的需要:既满足了“我”的读书需要,同时又满足了老板的卖书需要。而且在满足双方需要的时候,都没有对各自的利益造成实质性的损伤——满足了“我”的尊严和求知,满足了老板对利益的追求。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个店员,那“我”的“窃读”就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对于“我”来说,最后实际上已经渐渐淡化了“窃”的感觉。这个感觉对于“我”来说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一开始的读书的过程中,“窃”的感觉远大于“读”的感觉,而有了店员之后,“读”的感觉已经远远大于“窃”的感觉。这种重心的转变,意味着“我”离“读”的距离越来越近,内心“窃”的道德谴责感则越来越远。所以当课文中最后引用国门先生的话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在这里,“读书”已经成为了一个境界。“我”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个境界,自然离不开店员的衔接与缓冲。

说店员代表着社会发展也不过分。要知道,书中的“我”生活在当下,那么是不需要有任何的“窃读”的羞耻感的。在当下,不少书店还会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呢!试想,如果在“我”的经历当中没有店员这个角色,那么故事的发展又会怎样呢?很有可能是“我”被道德谴责感所约束,“窃读”无法得到继续,“读”自然也就无法继续。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结局!相反,由于店员的出现,“我”的“窃读”有了转机,“我”的心态也有了质的变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

这一句话中,包含着“我”的两种感觉:一是害羞,二是感激。因为有了店员,所以我能够将害羞与感激,这两种感觉综合到一起,而且可以实现前者向后者的转变。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店员,那“我”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极有可能是在害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变得愤世嫉俗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在这种心境之下,又怎么可能对他人存在着感激之心呢?所以当“我”有了“感激”之心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课文中的“我”乃至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我”的境界得到提升的时候。这不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吗?其中最重要的助力不正是来自于店员吗?

所以解读出店员的这种身份、角色及其代表的意义,笔者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店员在整个课文当中是一个看起来不重要的小角色,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小角色,让整篇课文变得完整,让整个故事变得厚重,让所有的人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能够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前行的力量。

三、生活中的店员角色

这个社会是多元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也都是多元的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在当下的生活中,依然会存在着像“我”、老板和店员这样的角色。对课文中的“我”表示感慨,对课文中的老板表示一定程度上的愤慨,这都是人之常情,这也是解读文本并且从文本当中看到现实的意义所在。

在当下的生活当中,依然存在着像店员这样不引人注目的角色。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原本都是不引人注目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却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润滑剂,既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利益之外还有情感,除了“为己”之外还有“为他”。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确实存在着“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呢?如果说铅笔代表着文化,那么“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们,其实就是拥有着文化同时又体会着世俗生活的人,这种人在社会当局中是不可或缺的。

有人说,“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儿就是童年的自己”。[4]确实,这样的小人儿很多时候就是文本解读的意义所在。作为解读《窃读记》的人来说,店员其实也是一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儿既可以是我们的身边的人,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其就是生活中每一个普通的人,这种人的价值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这是最现实的意义,是最重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琦.《窃读记》中的三个“世界”[J].课外语文,2017(12):170-171.

[2]郭涛.把学生引向爱读书的境界——《窃读记》的教学内容确定[J].语文知识,2017(6):41-42.

[3]杨鹰.踽踽窃读路,砥砺成长行——解读《窃读记》矛盾笔调下的英子其人[J].教育(文摘版),2017(4):18-19.

[4]张竞予.旧日的窃读今时的赏读——《窃读记》文句谈[J].小学语文,2012(6):58-60.

郭松波,内蒙古林西县民族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小人儿店员读书
我爱读书
漫画: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人儿
和贪玩小人儿有约定
店员之间抢单怎么办?
当个店员不容易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一瓶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