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健康理念下我国饮食教育法治构建研究
2022-03-25邹志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邹志平(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汤文斯(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疫情全球蔓延,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在社交软件上面搜索关键词“健康”二字,出现最多的是“营养科学”“食补”“运动”“睡眠”等搜索结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饮食状况改善了,但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着诸多因为饮食问题而引发的疾病,比如糖尿病、肥胖症、高发的心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疾病。部分贫困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基于基础教育缺失而引发的饮食不健康阻碍了经济文化的进步。 饮食教育(食育)因此需要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全健康理念与饮食教育
全健康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 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提速,人口流动增加、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一些包括突发传染性、 食源性疾病等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One Health”理念应运而生,并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健康治理过程中被提及。 2010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达成合作协议,旨在倡导在人类、动物、环境层面上共担责任,协调全球活动,这标志着“One Health”从理念走向行动, 并在全球广泛传播。 2014 年11 月, 中国首届One Health 研究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 但此时我国的“One Health”理论与研究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2016 年8 月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同年10 月25 日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健康中国”上升为了国家战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的战略部署与One Health 理念不谋而合。“全健康”涵盖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和谐统一,还包括“全球健康”[1]。
全健康理念彰显饮食教育的重要性。 饮食教育又称为食育,产生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早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 年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饮食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人们对食物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认知, 帮助人们辨别垃圾食品和问题食品。同时,饮食教育也有助于大众通过对食文化的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饮食观、消费观,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推动绿色发展。 正如石冢左玄说的“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饮食相关教育过程,进行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热爱生活,具备健康生活能力的人。 总体上说,饮食教育是受益终身的教育。
食育的概念由中国农业大学的李斯特教授于2006 年引入,李斯特讲授将食育定义为“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2], 自此我国学者开始了对饮食教育的研究。不同学者对于食育的解释不一样,但本质差别不大。 学者们关于饮食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饮食营养、饮食安全、饮食习惯、饮食文化。认为饮食教育在于确保学生摄入容易缺乏的钙、维生素、矿物质、食物纤维,适当地控制脂肪、热量等容易导致营养过剩的物质的摄入;提升学生对糖类、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无机盐六大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认知,让学生懂得营养均衡;增强学生的饮食安全意识,避免食入有害食物,减少摄入垃圾食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饮食教育中了解饮食文化,传承传统饮食文化。
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类健康影响因素的评估中,饮食营养为第二大影响因素,仅次于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 饮食不合理导致的系列问题也成了阻碍“全健康”和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健康理念指导提升人民健康水平,需要注重饮食营养均衡, 饮食营养相关知识又需要通过饮食教育去宣传推广。
二、日本饮食教育立法借鉴
日本是饮食教育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 日本十分注重饮食教育的发展,在2005 年6 月颁布了适用至今的《食育基本法》,规定以家庭、学校、保育所等地域为单位, 在日本全国范围内进行饮食教育的推广普及,旨在通过饮食教育达到“培养国民终身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日本政府设定了两个“目标值”来检验饮食教育推广的效果,目标值是国民对食育的关心度和早餐完成度。 日本内阁府发布“食育推进”,要求关注食育的日本国民总数达到日本人口总数的90%, 不吃早餐的国民人数需降低到总人口的15%。通过饮食教育宣传“不吃早餐等于放弃工作”的观点。日本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饮食教育,确保饮食教育工作的顺利执行。民众也可以通过《食育基本法》相关文件,掌握健康饮食的方式。《食育基本法》包含七个基本理念:国民身心健康的增进和丰富人格的形成; 关于食物的感谢之情和理解;饮食教育推进运动的开展;监护人和教育相关人员在孩子的饮食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饮食的体验活动和饮食教育推进活动的实践; 对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的配合, 对激活农山渔村和提高粮食自给率的贡献; 确保食品安全性方面的饮食教育作用。
日本在全世界最早开始建立饮食教育制度,与饮食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南和计划也不在少数。1945年日本制定了《饮食生活指南》,之后又在1952 年和1954 年分别制定了《营养改善法》《学校给食法》。 几十年之后在1985 年制定了《为打造健康的饮食生活指南》, 在2000 年制定了 《“健康日本21” 计划》。2005 年《食育基本法》颁布之后,日本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食育推进基本计划(2006—2010 年)、(2011—2015 年)、(2016—2020 年)》。 除了以法律形式保障饮食教育的发展, 日本政府还对涉及饮食教育的各部门进行具体职能划分。内阁府中以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 农林水产省为主的部门负责食育目标战略的推进,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参与,通过管理数据、风险分析、风险监控等方式,制定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和年度监控指导计划,支持饮食教育相关活动。
日本很多学校有饮食教育课程或料理课程,教导学生学习不同蔬菜的营养构成, 如何辨别农药残留等[3]。日本将饮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同时出台了要求担当饮食教育课程的营养教员必须是具有营养师资格的教师的制度[4]。饮食教育的核心是学校配餐,融合理科、社会、家庭、保健教育、道德等多门学科,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5]。 文部科学省于2016 年2 月通过互联网向全国的教师发布了饮食教育教材 《与享受饮食息息相关的饮食教育》,此外,全国各地的自治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与民间的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了各种各样的饮食教育教材。
三、我国饮食教育的现状考察
(一)饮食政策与法律体系不断优化
我国饮食教育的发展是在健康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早在1990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就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提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等大中专学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 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办好学生膳食,加强营养指导”[6]。1993 年国务院发布《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提出“引导食物消费,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与营养结构。加强膳食营养知识的舆论宣传和科技普及工作;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增加食物和营养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 提高科学消费的自觉性”[7]。1999 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 年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 年)》都提出了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国民营养意识, 引导居民养成科学合理膳食行为的策略。 2006 年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全国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06—2010 年)》,纲要提出“教育工作者要学习食品原料、储藏、制作、烹调等食品安全基本常识, 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食品安全基本常识, 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8]。虽然“食育”一词在同年才被引入到中国,但纲要的要求与饮食教育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2008 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再次强调学校健康教育, 重视学校对学生健康卫生意识的培养。201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 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9]。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 年)》。其主要措施是“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咨询指导”[10]。 2017年9 月与食育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荐活动名录[11],将饮食教育和健康相关的专题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我国已有饮食教育相关纲要条例,但饮食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目前没有成熟的饮食教育体系, 也没有可以用作复制推广的成功饮食教育模式[12],法律层面也缺少专门立法来规范和引导饮食教育。
(二)我国饮食教育发展的困境
1. 抽样调查显示:实践有短板
作为研究的主要手段,我们通过对W 市3 所高校“学校饮食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进行问卷调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首先,大学生对于饮食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于饮食教育,大多数人只是略微了解甚至不了解。其次,学生们获取饮食知识的渠道非常多,首要渠道是社交网络,可以看出网络在饮食健康宣传方面的正向作用。 但是网络信息参差不齐,网络中还有许多宣传伪科普、假养生的营销号,这对于学生们获取饮食营养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家庭教育也是学生们获取饮食知识的重要方式,即学生们还通过家人长辈的生活经验被传授饮食知识。学校教育在问卷调查中仅位于第三。问卷显示学生们还通过书籍、公开课、主题活动等方式了解饮食知识, 说明当代大学生有主动了解饮食营养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需求。再者,开设了饮食教育课程的学院并不多, 只有本身专业涉及饮食和教育的才会有食育课程。要大力推广饮食教育,就需要以全健康理念为指导, 以提升学生身体健康为直接目的开展饮食教育, 而不是单纯以辅助专业研究为目的开设食育课程。 最后,对于食育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非常多,包括资金、法律制度、食堂条件、宣传、个人饮食习惯、校园文化、师资力量、课程设计等[13]。 要研究影响食育发展的因素,打破发展困境,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饮食教育的发展,才能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
2. 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从1990 年起就有条例规定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后续一直在强调保护学生健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但是饮食教育发展比较晚。 2009年新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但是没有《营养法》《国民营养管理条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学校层面难以制定专门的饮食教育推进规划, 只能以科研项目形式开展食育。缺乏法律制度的规范,导致饮食营养和食品安全得不到足够保障[14]。
3. 食育理念没有普及
政府目前对于饮食教育的宣传不够, 官方媒体对于食育的宣传产出较小,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理解何为食育。中国虽然是饮食大国,但是对于饮食教育的宣传推广却远远不够[15]。 我国有许多菜系,远近闻名的美食更是数之不尽,也有《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宣传纪录片,但这些仅仅在于推广美食的知名度,传承饮食文化,却没有注重饮食营养方面的普及教育,难以引起人们对于饮食教育的重视。此外,饮食教育从业人员的食育理念陈旧。在校园等固定场所中,饮食教育的覆盖面小,食育推广受限。学校管理层没有将饮食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计划中。 学生家长特别是隔代的中老年家长没有正确的饮食教育概念。 学校、家庭“食育”意识缺失,对营养教育理解浅薄, 就难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食育意识。
4. 食育教学资源缺乏
食育资源包括食育专业人才、 食育课程和食育教材。专业人才包括两类,一类是负责传授饮食教育知识的教师, 一类是高校中进行食育管理的管理人员。国家对于饮食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模较小,相关的招生岗位并不多。除此之外,我国与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专业人才大多从事或研究营养服务的工作,从事饮食教育的人较少,导致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饮食教育还需要精通饮食营养和行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能仅仅用一般的管理方式来进行食育管理。饮食教育发展的直接载体就是课堂教育,而课堂教育需要匹配科学的食育课程。在我国,开设食育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且有专业限制。很多食育课程只是选修课,在学生们看来可有可无,在教师们看来只是一个教学任务。除了缺少科学的课程安排,食育相关授课教材也较为稀少,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市面上有许多营养专家、美食博主编写的饮食营养相关的书籍,但是缺少官方的食育教材。对于有争议的观点,缺少官方的解释说明。国家没有编纂统一的食育课程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明确饮食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这直接导致学校食育类教材种类不多,质量也不高,缺乏食育资源使得食育教学成果不明显。
四、构建我国饮食教育法律体系
(一)加强食育立法
饮食教育法治构建首先要推进食育立法, 构建食育法律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国需要完善《营养法》《国民营养管理条例》等,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饮食教育,确保饮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相关条例,通过行政方式,将饮食教育融入中小学各阶段的教育课程中, 从小培养学生的饮食教育理念。将饮食教育纳入法律范畴,从制度和法律上确定饮食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实施路径。除了饮食营养相关的立法,国家还需要出台《营养师法》,完善营养师的管理培训体系。通过立法,提升政府对饮食教育的政策支持,完善政府对食育制度的设计。以法律形式推动食育发展, 最大程度上唤起社会的全民参与,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受益。最后还要完善监管机制,制定食育监督和奖惩机制。 通过法律规定饮食教育的框架和原则,教育部协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对学校的饮食教育进行监督管理, 强化学校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健康安全饮食意识。
(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一是发挥政府作为推动饮食教育的主导力量作用。 通过完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对食育相关公共信息进行及时回复,提高政府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是充分重视学校饮食教育的主阵地地位。学校的食育师资力量,食育技术水平, 食育课程设计和食育校园文化都直接关系学生对于食育的掌握程度。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饮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领域顶尖人才。高校食育师资队伍由饮食教育组织者和饮食教育专职教师共同组建。 同时,壮大专职教师队伍,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三是重视科研院所的参与。科研院所作为饮食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要将科研院所的研究与高校的实践结合起来, 更直观地反映饮食教育的发展现状。四是科学规划课程。课程是学校饮食教育的依托工具, 课程设计水平影响学生对于食育的接受速度。要优化教学内容,建立科学食育课程体系,提升食育质量。注重对食育教材的编著,贴合生活事例,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和发展心智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饮食教育意识。 四是加大食育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公开课宣讲,校园主题活动日的推广来塑造校园食育文化, 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育良好的食育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对食育的兴趣,上食育课程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饮食教育建设,通过非政府组织扩大公民参与规模。
(三)加大专项研究资金保障
构建食育研究经费保障制度, 制定与食育发展相适应的支持政策。 纵向上加大对食育研究的课题项目,鼓励食育研究;横向上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的合作,寻找社会资金支持。 设置合理的科研经费配置结构, 针对不同学校规划不同发展路线,减少资金浪费,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