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机理、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2-03-25郭梦思潘金刚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精神

郭梦思,潘金刚(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1]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凸显出重要作用, 习近平的劳动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循循探索,最终结成丰硕的果实。系统研究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机理、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认识,对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有重大探究意义。

一、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机理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根据以往的理论基础, 并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日益成熟起来的。 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相融合, 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劳动思想, 并根据自身劳动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习近平劳动观。

(一)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滋养

马克思、 恩格斯通过阐释劳动的规律来认识人类世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的重要思想为习近平的劳动观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属于核心概念, 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观点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理论基石,因此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意义重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2]。 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可以说,倘若劳动者不进行劳动,人类就没法生存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3]。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属于人的活动,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正是由于劳动才造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从而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 恩格斯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阐明了劳动的本质、 价值等问题, 构建了科学的劳动理论体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基石,劳动内嵌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和人类历史。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及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自由”的角度探讨了劳动,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劳动结果出现了偏差,劳动发生了异化,并没有成为劳动者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复归。 最后,在经济学层面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等,是马克思对劳动内涵进行的更加成熟的阐释, 对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深刻诠释了劳动自古至今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承, 并基于中国当代国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时代内涵。

(二)理论积淀: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历来就注重对辛勤劳动这一美德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为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养分。 中国古代诞生的许多神话故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体现出古代人民对勤劳美德的赞颂, 人们能够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然从而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诸子百家中墨子强调“今人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认为人类生存需要依靠劳动,劳动是其基础和前提。 唐朝李白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表达了对冶炼工人辛勤劳作的赞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航天精神,都闪耀出劳动的光芒。由此来看,辛勤劳动已内嵌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血脉之中, 人民用辛勤劳动缔造出幸福的生活。

习近平十分重视对中华传统劳动思想的弘扬,并在系列讲话中多次引用古语。 2013 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4]幸福、梦想都需要我们去努力争取、实现,“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需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 2016 年,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古语“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启示广大劳动群众要用勤劳来创造幸福生活;引用古语“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要求广大青年要敢于尝试,从无到有,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奋斗中大放异彩。 2020 年,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强调“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古语“不惰者,众善之师也”,要求广大劳动者在长期实践中勤奋做事。 习近平把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思想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经过深邃思考形成了自己的劳动观, 可以说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思想的借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带领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给中国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劳动思想日趋成熟。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革命、 建设结合而形成的劳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初次探索。 毛泽东一直都重视劳动生产的作用, 他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注重知识分子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指出:“生产运动不但过去要,现在要,将来还是要,这是生产运动的永久性的根据。 ”[5]邓小平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同时,邓小平指出由于劳动者之间能力的差距,可以实行先富带后富。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根据时代发展状况提出了四个尊重方针,并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6]进入21 世纪,我国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文化、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求,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念。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并在实际探索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劳动观不断深化。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审时度势,在对中国共产党人以往劳动思想的继承上加以开拓创新, 形成了新时代的劳动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更加重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自我实现程度, 注重劳动形式的多样性,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提倡创新性劳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更加使党和人民坚定“劳动创造未来”的信念。

(四)实践基础:习近平个人劳动经验的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 习近平劳动观的生成离不开其丰富多彩的实践经历。 1969 年1 月,年仅16 岁的习近平背负行囊前往陕西延安梁家河插队, 这是他踏入社会的首站点。在插队七年的上山下乡期间,习近平历经“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他思想上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磨砺了他艰苦奋斗、不惧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秉持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深入考察民情,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福建宁德,习近平仍坚持劳动不忘本,实地察看灾情,提出在进行接待信访、 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等工作时要多下基层,多倾听群众的声音。 在浙江,习近平提出“做到‘走在前列’,就要干在实处”,开创性地提出了“两山论”,实施了“八八战略”。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习近平勤勉工作,始终坚持“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工作原则,尽管工作强度增加了许多,但工作效率不降反升。从延安到浙江再到中央,从知青到省委书记再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尽管工作地方和工作身份在变化,但习近平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习近平强调:“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7]时间和历史属于奋进者! 回首过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了110 年, 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了70 年,实现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用了40 多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具有实干苦干、吃苦耐劳伟大精神的中国人民。 习近平在自身的劳动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为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劳动观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薪火传承, 是中国共产党人劳动思想的进一步拓展。 习近平劳动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主要有劳动主体观、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观、劳动素质观和劳动关系观五个方面。

(一)劳动主体观: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劳动主体, 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习近平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发展,在讲话中指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 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8]人民群众在过去、 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七十多年前,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劳动人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甚至国家的命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与祖国同进步,历经沧海桑田,日渐富裕,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进入新时代,开启新的征程,我们党仍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梦。 劳动人民依靠他们的双手书写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年轻时就热爱劳动,深知劳动的辛苦, 他的七年知青经历使他对基层劳动深深了解,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对广大劳动者怀有崇高的敬意,他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应该被尊重。习近平在2015 年“五一”讲话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 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9]历史赋予了工人阶级神圣的使命,他们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为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二)劳动价值观: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者是光荣的,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生活资料而且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资源,这些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劳动者是幸福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他们幸福的来源。习近平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10]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征程中会有新的风险、新的挑战,这些都需要劳动来破解, 因此要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强调要始终坚持崇尚劳动。习近平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8]首先,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 劳动者的付出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对劳动者的贡献应当予以肯定。 其次,劳动之所以最崇高和最伟大,不仅因为劳动创造了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源, 更是因为劳动让我们拥有辉煌的历史、美好的今天和光明的未来。最后,劳动是最美丽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展现自身风采,给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劳动能增强人们幸福感,助推国家昌盛,一切劳动都值得被尊重与鼓励,全社会都应该意识到劳动的价值。

(三)劳动精神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

劳动精神观主要包括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一是劳模精神,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是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 习近平历来注重劳模所发挥的示范带头作用,他强调全社会要尊重、关爱劳模,提升劳模地位,劳模则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二是劳动精神,包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是人类最本质的活动,中华民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全社会崇尚劳动、广大劳动群众热爱劳动的氛围。 三是工匠精神,包含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工匠精神原指手工业匠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不仅限于此,而是要求各行各业对待自己的工作都高标准、严要求,具有敬畏之心,并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爱之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时期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 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8]习近平注重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他认为牛象征着勤劳、奉献,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过程中,要竭力发扬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拓荒牛的攻坚克难精神和老黄牛的吃苦耐劳精神。 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和工匠故事,对于推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四)劳动素质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劳动者素质是劳动者的体力、 智力和品德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非凡。习近平尤为重视劳动者素质,他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8]习近平的劳动素质观蕴含着丰富内涵:其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当今时代,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竞相迸发,广大劳动者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勤于进行思考,善于进行实践,才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二,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 ”[1]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劳动者要走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潜心钻研,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 其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要加快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不断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的培养、考核制度,为劳动者能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其四,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贯穿着五大发展理念的全过程,创新性劳动与传统劳动方式不同,更注重劳动的创造性。我国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极力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增强劳动者的创新意识,挖掘劳动者的创新潜能, 培养富有创造性意识的劳动者。 要大力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五)劳动关系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对社会稳定发展尤为重要,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则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他们在增加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导致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尖锐。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思想。首先, 习近平强调了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其次,就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具体措施。 要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升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习近平强调要“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9]“体面劳动”表现出社会对劳动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时代的劳动者更注重在工作中自我实现的过程,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基础上的劳动, 而并非被异化的劳动。 习近平的劳动关系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对于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最重要意义。

三、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劳动关系更加复杂, 应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整体规划、协同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形成崇尚劳动风尚

劳动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进入新时代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精神是劳动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产物,是一种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是劳动者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生动体现, 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对于全国劳动模范,习近平指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8]具体来说:一要提高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让人们意识到劳动不仅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劳动者还用汗水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对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更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和工匠故事, 增强全社会对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认同感。 通过电视、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 使广大群众坚定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劳动观念。三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引导广大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认真钻研,通过劳动破解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切劳动都值得我们尊重,要发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激励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鼓励劳动者勤奋工作,积极创造,在新时代谱写劳动者新的篇章。

(二)增强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劳动者

进入新时代, 我国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劳动者综合素质较低、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劳动力红利需由数量向质量上转变。 劳动者素质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技能型劳动人才。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需要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 一方面劳动者个人要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将理论结合实际,要真干实干巧干,用真本领为国家服务。 另一方面,党和国家要制定好方针政策给予劳动者支持, 培养劳动者劳动能力、综合能力,建立完善评价、选拔人才机制,拓宽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空间。

创新贯穿着五大发展理念的全过程, 主要有理论、制度、文化、科技、劳动等创新,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唯有不断进行创新方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国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劳动领域最重要的是进行劳动创新,培养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劳动者,首先要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意识,鼓励劳动者要学会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激发自身创造潜力,发扬原创精神,用创造性劳动引领社会发展。 其次,国家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技能型劳动者;要形成鼓励创新的人才评价标准, 推进劳动创新激励机制, 调动劳动者创新积极性、挖掘劳动者的创造潜能,建设一支有知识、会技能、懂创新的劳动者大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劳动氛围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 劳动对推动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就要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劳动者在工作中满怀热情,最重要的是尊重劳动者,为劳动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以保障。首先,要不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并依据现实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学会运用法律法规是劳动者保障自身权益的必要手段, 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还存在许多不足,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完善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要根据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其次,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会的作用。习近平强调工会组织是劳动群众的代表者, 是连接党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纽带。 工会组织应该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提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克服官僚、 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 避免脱离群众等不良行为, 在新征程中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贡献新的力量。 最后,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些用人单位强制加班加点,给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了“资强劳弱”的现象。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会因自身利益而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劳动者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政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劳动者,增加企业的犯错成本,规范企业用工制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要让劳动者在奋斗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感和满足感,让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奋斗,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四)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促使劳动观内化于心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当今时代,网络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迅速,一些拜金、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思想扑面而来,青少年缺乏自主判断能力,极易受这些不良思想诱惑,从而出现盲目跟风、无视劳动、铺张浪费等现象。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项,其价值不应该被弱化,青少年更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对象。 习近平多次强调劳动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指出要将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基本, 应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树立自律意识,在日常点滴中学会劳动。第二,生产劳动教育是重点,要让学生参与生产过程,体会平凡劳动者的辛苦与崇高。第三,服务性劳动教育是本质,让学生不仅要懂得劳动的辛苦,还应发挥自己所学,为社会作出贡献。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主体, 除授予学生书本知识外, 还应开设劳动类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接受劳动教育,让学生走近劳动,体会劳动的不易。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让他们接受劳动锻炼, 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全面发展,还会使他们由衷地对劳动者产生尊重。青少年应以习近平劳动观武装头脑,增强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不怕苦、敢吃苦,将劳动思想内化于心,积极进行劳动实践,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