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视域下的“红船精神”论析

2022-03-25谭绍江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总书记

谭绍江(湖北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产生的重要革命精神,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如何结合新时代特征来更具体地认识、理解把握并运用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呢?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并多方面阐释的“美好生活”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与启发。

一、新时代美好生活观传承“红船精神”的本质特征

“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传承发扬“红船精神”,应该从理解与把握其本质特征入手。历史上的“红船精神”,其本质特征表现为“站在历史高度,走在时代前列”[1]。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所重视的“美好生活”相关论述,正是对这一本质特征的准确传承与发扬。

来自历史的“红船精神”之所以“站在历史高度,走在时代前列”,正在于其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认清时代本质、抓住时代主要矛盾来确定奋斗目标、途径的能力与行动。“红船精神”诞生的时代,中国内忧外患,民族救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乃至开明地主阶级都按照自身的理解从事过大量的民族救亡运动,他们由于未能认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全部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带来了“开天辟地”的历史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 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1]。历史正是这样充满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浙江嘉兴南湖原本很普通,湖上一条红色游船原本也很普通,但却成了“革命源头”的象征,看似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其背后却是更强大的历史必然性。 这个历史必然性就表现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必然会出现一群先进人士来带领人民走出困境, 更表现在深刻领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这群无产阶级先锋队必然建立起自己的政党。 1921 年7 月下旬最后一周时间内,参加党的一大的各位代表们历经波折,几度更换开会地点,从上海市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 号转移到浙江嘉兴市南湖内, 终于选到了最佳的安全地点——这条红色游船内结束了全部会议议程。 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工作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名称、确立了最早的一份党的纲领。 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显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且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2]67可以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虽然力量看似弱小,却准确抓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两个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时代“新事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3]代表中国建党精神的“红船精神”,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对民族、 国家乃至世界发展格局进行改变的意义,正在于其深刻抓住了时代“主要矛盾”,走在了时代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放在党治国理政实践的中心位置,对之展开了大量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红船精神”本质特征的准确传承与发扬。

从时间序列上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好生活”范畴的时刻正反映了新时代的开篇色彩,已然含有“走在时代前列”的意蕴。 早在2012 年11 月15日,党的第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发表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美好生活”的说法,在这一讲话中,他首先充分肯定了全体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又用十个短语从三个层次对生活内容进行细致描绘。 第一个层次主要与每个人生产劳动有关,包括受到良好教育、获得稳定工作和拥有满意的收入。 第二个层次主要与每个人的生活起居有关,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优美环境。 第三个层次就是与孩子们的成长和将来的工作生活有关。几个方面层层递进,最终总结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2。 他将全体人民最关心的“美好生活”以通俗简洁又极为重视的语言表述出来,在当时已经让人们有“耳目一新”之直观感受。 现在再回头看他当时的这番讲话,其开启“新时代”的思想意味就更为鲜明。

从内涵诠释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对“美好生活”内容进行诠释,将之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构成部分,正与早期共产党人抓住时代主要矛盾的“红船精神”一脉相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4 次直接提及“美好生活”,与之相关的内容则更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他在论述中鲜明强调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转化与人民美好生活追求之间的密切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3。 从中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列入了构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之中。 这一确定不仅切中时代脉搏,更指引了新时代发展的方向。 即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这种抓住主要矛盾的精神实质与历史上的“红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表现在他对矛盾性质的精准识别。因为,历史上的“红船精神”所抓住的是敌我矛盾,而“美好生活”相关论述则紧扣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表述相关内容时是很注意这个区分的。 这一主要矛盾归根结底就是“生活”与“生产”的矛盾,或者说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从“生活”(需求)方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按照时间线索, 纵向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历程,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体现出不同层次的美好生活要求。同时, 他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原有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方面要求更高,而且还涉及政治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生活(安全)及生态生活(环境)方面的更多要求。从“生产”(供给)方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既充分肯定了我国已经取得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成就,同时, 也实事求是地强调了我们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不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所需求的“美好生活”描述细致而周到,关注到了新时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更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阻碍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问题总结得十分公允科学。这就比“红船精神”诞生之时,早期共产党人表述主要矛盾的内容显得更为成熟。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追求“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把握时代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从功能作用角度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美好生活”相关内容与“红船精神”一致的“时代高度”作用。他指出,“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1]。“红船”作为意象符号,其背后的实质正是指引中华儿女前进的“时代高度”和“精神丰碑”。 这种功能的发挥在历史上已然得到成功实践,“80 多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1]。 “红船精神”诞生之时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其激励我们直接取得胜利的时期是革命时期。但其蕴含的那种激励、鼓舞作用却并未因阶级矛盾的解决而消失,而是在之后的建设、改革过程中经由党的伟大实践变得更加鲜艳明亮,启发作用更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探讨如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时也进行了相同的思考,他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5]3即此而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指引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努力的 “航向”,就是新时代所具有的“时代高度”。做到这一点,方能延续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光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此的论述,同样是对“红船精神”本质特征的精准传承与发扬。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贯穿“红船精神”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 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1]。从这个角度看,他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内涵亦贯穿了“红船精神”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首创精神”代表的是“红船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则反映了这一“首创”的实质内容之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敢于站在历史、时代的潮头的“担当”与勇于在时代困局面前迎难而上、勇于“突破与创新”。 那么,如果更进一步追问,这样的“担当”“创新”是为了什么?则可以回答,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红船精神” 诞生之时正是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时。当时普通的中国人求正常生存已经非常困难,遑论美好生活。但是,我们民族的一批勇士先驱却甘愿牺牲自己包括家人的“美好生活”而去为全民族争得生存生活乃至美好生活之权利。 在西方列强步步紧逼之下,先进的中国人挣脱牢笼、勇敢接受外来思想文化, 一时间中华大地俨然成为当时世界众多思想的实验场地。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互助论等等纷纷登场、喧嚣一时。马克思主义原本也属于为数众多的各类思想之一, 并没有天然获得“优先”地位。 但经过激烈竞争与先进中国人民的切身实践,马克思主义最终脱颖而出,其根本原因显然与近代中国人反抗压迫、争取自身“美好生活”的需求十分契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并非先于经验具备之,而是中国人在“美好生活”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检验得来,这也是“实事求是”思想的一种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5]1这里的“初心”,也正呼应“红船精神”的“首创”意涵,而“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的内容正是“首创精神”的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 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上的成立所表现出的“首创”就是指敢于承担当时重大的历史使命, 而那重大的历史使命正是彼时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论述中已将“美好生活”与“首创精神”这二者密切关联起来。

其次,“奋斗精神”代表“红船精神”之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亦注重强调这一“奋斗”精神的主体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1]。在这里,他明确指出践行“奋斗”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 此一论断在习近平总书记“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中也同样地位突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这就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本质性的使命与责任问题。审视现实,这一使命是每一位党员从事工作的根本指针。在与人民群众接触时,心中时刻想着要服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面对人民群众的各种事情都不能马虎应付。 即便是他们的小事,也要当做大事对待。要真心实意地了解百姓的内心想法,重视他们关心的事;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百姓的言语态度,做好他们满意的事。这才能真正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展望未来,这一使命是党永葆先进性的动力与检验标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注重强调“全体人民”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 他对于充满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充满信心, 坚信只要全体人民保持这种昂扬的奋斗精神,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一定可以实现[6]。“中国人民”真实的奋斗历史与奋斗精神对于“美好生活”实现可能的关键性作用,正是对于“红船精神”中“奋斗精神”对于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的经验上,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地阐述了要从尊重人民群众实践中的意愿、经验、权利、作用和创造力等各方面来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表达了对人民作为实现美好生活之主体的坚定信心[7]。这也从侧面强调了代表“红船精神”支柱的“奋斗精神”,如何落实到创建“美好生活”之实践中的途径。

最后,“奉献精神”代表“红船精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则继承并凸显了这一“奉献”精神的中心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在这里,他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的奉献都应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来实践的问题。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好生活”重要论述论断中也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价值主体是“全体人民”。“美好生活”是古已有之的东西,但是,过去人们谈论“美好生活”时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探讨的是“谁”的“美好生活”?对价值主体的确立存在着分歧乃至缺陷。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问题上的最大突破就是将“全体人民”确立为享受“美好生活”的主体。这种观点广泛体现在他的执政思想与执政实践中。对于社会发展理念,他将“共享”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大力提倡“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对于即将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要求“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8]。这些论述都是对“红船精神”的忠诚传承,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奉献精神”的光辉。

三、美好生活观引领“红船精神”的当代践行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还有助于在实践中助推我们去更好践行“红船精神”,主要表现为落实“红船精神”提供创新的不竭源泉、筑牢理想信念支柱和增强道德力量。

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为落实“红船精神”提供创新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以创新的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1]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发挥“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所以“开天辟地”,反映的是由于党的早期领导人的深入的革命实践和对近代中国国情和全民族救亡图存需求的准确把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落实这种“首创”精神,就必须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为根本源泉。 只有深入这种实践,才能实实在在地掌握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在实践中所达到的阶段和程度, 才能清晰明确党领导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遇到了哪些实际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解决困难和障碍应该从哪些方面突破和着手? 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谆谆强调的“问题意识”。也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创造“美好生活” 实践中找到最切实的需求, 才能拥有不竭的“创新”源泉,“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实“红船精神”筑牢理想信念支柱。对于共产党人而言,“红船精神”已经明确将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的理想信念和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最终方向。而与此同时,“红船精神”也蕴含着共产党人要沿着科学道路一步一步朝着最高理想前进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嘉兴南湖红船纪念馆时就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9]。当前,这一前进的路程就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而理想信念的内涵也就结合时代具体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认识当前的基本国情,还是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的基本切入点都是当前人民的“美好生活”。 在这种科学具体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更为具体的理想信念目标去从事更具体的工作。 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美好生活”重要论述,是一种赞赏,也是一种提醒。 他赞赏我们过去在追求“美好生活”历程上的心无旁骛;也提醒全党同志,如果缺乏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向往的具体认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就有流于“空疏”的危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实“红船精神”增强道德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是鞭策我们牢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强大道德力量。 ”[1]“红船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建党之时已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高尚宗旨,确立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高尚目标,展现出强劲的道德力量。回顾历史,这种道德力量成为激励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 改革和建设各项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审视今天,这种道德力量更是检验我们党是否能保持先进性本色的关键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经受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1]。 党经受住考验的要求体现为一个逻辑链条:“保持自身坚定性”——“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党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带领人民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9]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告诫全党同志,作为党员干部,所应拥有的道德绝非追慕虚无缥缈的圣贤人格,更非膜拜无上神灵,最大的道德莫过于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当今世界大国的执政党, 最大的道德莫过于为全体人民谋求向往的“美好生活”。

总之,“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其本质特征表现为“站在历史高度,走在时代前列”,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创精神、奋斗精神与奉献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将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列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内容之中,传承“红船精神”的本质特征。“美好生活”重要论述之内涵也贯穿“红船精神”的三个主要内容,为我们在当代如何更好把握与践行“红船精神”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和指导。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总书记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总书记的告诚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