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话语的建构

2022-03-25苏继文赵秀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

关键词:话语建构道路

苏继文,赵秀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话语是思想的“外衣”,即特定的思想必须通过特定的话语来表达。 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文简称中国道路)是什么、从何处来、为什么行,诠释新时代中国道路的丰富内涵、辩证特质、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历史依据与世界意义,都需要借助成体系、合逻辑、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也是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者。 本文拟就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资源、逻辑和意蕴进行初步探讨。

一、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资源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突破、重大判断和理论阐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道路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跃进。 ”[1]以新时代为底色的中国道路话语不会凭空生成,其建构需要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为强化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认同感、权威性,提升话语的解释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在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智慧、国内外历史经验等资源。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本源性理论来源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 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2]65习近平在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过程中, 直接或间接引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诠释中国道路的理论渊源, 以彰显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合乎历史必然性和科学合理性,更好促进道路话语转化为行动力和实践伟力。习近平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2]66“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3]22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合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使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更具科学性、更富说服力。借助科学社会主义来定义中国道路的性质, 使新时代中国道路的话语表达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使中国的未来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引。 可以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本源性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权威性强化了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合理性、可行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直接理论来源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 邓小平理论对这个历史命题做了初步回答。 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4]1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面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 科学发展观解答了新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一个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理论宝库。 诚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5]163

(三)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智慧为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丰富原料和鲜活素材

中国道路的发展是一个在探索中深化认识,在认识中持续推进的艰辛过程。 探索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实践智慧,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丰富原料和鲜活素材。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 就国内建设而言,十八大以来, 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中国道路笃定前行,“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治国治党治军等各领域都取得重大发展。 就大国外交而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 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出了中国主张,展示了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了新篇章。 各种形式的实践创造和实践智慧为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实践探索和理论借鉴。

(四)国内外历史经验是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经验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道路的“寻路”过程中,有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总结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甚至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边缘, 无数仁人志士一次次奋起抗争却又一次次惨遭失败,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新时代中国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实践, 同时也来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实践探索。 ”[6]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问题同样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薄一波曾有过“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经验之谈。 上个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其中的教训同样非常深刻。在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时,习近平充分汲取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 社会主义运动兴衰史等国内外历史经验来阐释新时代的中国道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道路的诘难, 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 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 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 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7]

总之,习近平在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时,通过运用多种资源, 论证了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现实,说明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基础和国际视野,使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不再是刻板的政治语言, 而是具有了亲民性、厚重性和科学性,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赞同与拥护。 习近平结合近代史、党史、改革开放史来讲清楚一个宏大的理论问题, 不但有益于人民群众接受,而且有助于增强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

二、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逻辑

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并非简单的话语组合,而是遵循了一定的逻辑,使其能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严整、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具体表述为:以时代特征为参照,以国情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价值取向,由人民来评判。

(一)以时代特征为参照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方法论。”[8]时代特征的命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所谓时代特征,是指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 诚如每一种理论或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对特定时代特征的参照,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同样着眼于当今的时代特征。 整个世界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改变,“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9]45。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征突出,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 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开阔的国际视野, 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重大战略判断,即“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3 年3 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的演讲中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 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10]

(二)以国情为依据

从国情出发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都遵循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同样是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只有立足国情才能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走向成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从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习近平在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时一再强调, 走好中国道路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依据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 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 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11]以国情为依据就是要做到,既在经济建设中立足初级阶段,又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立足初级阶段, 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谁勇于和善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谁就能牢牢把握对实践进行理论指导的主动权”[1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13]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坚持把“中国问题”作为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求是》发文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某种意义上看, 就是不断寻找解决各种难题的中国方案。 ”[14]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例,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意义重大。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科学合理的定位,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以人民为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道路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 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是由人民群众进行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370邓小平的话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前提,通过改革开放来发展经济,落脚点在改善人民生活,短短二三十字,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充满智慧。习近平秉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15]以人民为价值取向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 有利于拉近中国道路这一宏观概念与人民群众微观生活的关系,强化了道路话语的传播效果,有利于形成官方与民间同频共振的良好效应。

(五)由人民来评判

十八大以来, 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内外关于中国道路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此质疑,习近平在建构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中给予了有力回应,成功引导了国内外舆论。 关于中国道路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指出,“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6]中国道路既不同于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模式, 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所以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质疑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 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质朴的话语是对质疑声的最好回答,既指出了中国道路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原因, 又强调了中国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中国道路好不好,最终要用事实来说话,由中国人民来评判。

综上所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有其内在逻辑,逻辑性强化了道路话语的科学性,这也是中国道路话语能赢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内在原因。

三、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面对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统览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 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

(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坚定了全党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的党性更加坚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增强了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持续加强,切实解决了过去“不想抓”“不敢抓”“不会抓”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以经济领域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在民生领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体现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 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对于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中国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对内是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路;对外是一条追求和平、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之路。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借鉴,让世人见证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 在国内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中国道路的“溢出效应” 不断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的建构, 尤其是习近平在各类外交场合关于中国道路的“接地气”叙述,更具权威性和传播力,中国道路的国际认同显著提高。

中国道路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接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 多年,历史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3]56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上关于“中国道路”的赞扬声音也越来越多。 一些外国学者认为, 中国道路是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 “如果阿富汗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会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因为它行动高效,决策果断,以结果为导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为所有人带来积极的成果。 ”2014 年5月, 来华访问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 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 习近平十分注意阐释中国道路的人民性和真理性,指出:“我们走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133会议期间,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把对自身的目光放长远,也把目光投向了世界。 同时,习近平还对世界和平、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富有远见的设想,目的是让全世界民众过上和平与和谐的生活。

(三)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话语表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形成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 形成于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之中, 是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的过程, 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教育、民生、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话语来源, 坚持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让人民来评判,既坚持了老祖宗, 又讲了很多新话, 坚持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发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道路好声音”, 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以“中国道路”为切入点,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从世界其他政党兴衰成败中总结治国济民的历史智慧,从我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探寻强国富民的建设规律, 在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举起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也向世界传递了坚定走好中国道路的 “中国决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

四、结语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强调:“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17]在中国道路问题上,虽然国外仍有质疑声,国内也存在着左右两种思潮的论战,但质疑也好、 论战也罢, 都没有影响中国道路的选择,相反,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好中国道路的信心与决心。新时代中国道路话语建构,坚定了十四多亿中国人民走好中国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有力地回击了国内外的舆论。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