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太原“四个走在前列”的战略支撑

2022-03-25王迎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太原发展

王迎红

(太原社会科学院,太原 030002)

2021年10月,山西省委书记林武在参加太原代表团讨论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报告时指出,太原作为省会城市,要牢牢把握“全方位推动”这个关键和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创新资源集聚转化上、生态环境治理上、党建引领保障上走在前列,在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太原要按照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彰显省会担当,当好山西发展“领头雁”和“排头兵”,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一、加快转型步伐,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太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方面,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增强实体经济的生存力、发展力为方向;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加快集群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将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互生互成,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内涵集约发展

煤炭、钢铁、电力、焦化、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是太原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实现发展模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就必须加快改造提升,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实施“智能+”技改行动,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合全市科研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对龙头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拓展产业新领域。加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降能耗、提能效,加快煤电行业向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的步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由服务制造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现集群规模发展

坚持前瞻布局、创新引领,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聚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值迈进万亿级规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新跨越。打造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一代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端碳材料、现代煤化工、绿色建材、节能环保等营业收入过千亿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打造以工业母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基础零配件、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酿造等营业收入过百亿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品质消费品产业集群。推行“链长制”,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链主”企业,在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补短板、锻长板,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高端融合发展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太原都市区产业基础、要素集聚优势,布局建设一批新的消费集聚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高品质升级。以高端高效便捷为方向,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导向,建设陆港型+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形成“四主七辅”物流枢纽和产业园区。以发展产业金融、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为重点,打造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平台经济等全国知名的区域金融中心、总部经济中心。以形成太原服务品牌标志为目的,推动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提升品质,全面推动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四)加快农业特色转型,实现优质高效发展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太原南、北部城郊有机旱作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扩大晋祠大米、阳曲小米、山西陈醋等知名品牌产品交易推广范围,推动优质特色产品行销全国、远销世界。推进产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做优“娄烦山药蛋”“清徐葡萄”等区域特色公共品牌,支持将本土品牌培育成世界一流绿色食品产业链,形成高品质消费品产业集群,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找准实施路径,在创新资源集聚转化上走在前列

要借助太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国际平台优势,建立健全并完善创新生态制度和配套政策,坚持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质量高标准统筹推进“111”“1331”“136”创新工程,力求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有所突破。

(一)加速科创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力量

以科技创新平台为牵引,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建设区域技术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太原科创驱动中心,积极培育“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在优势技术领域集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在碳基新材料、人源胶原蛋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打造品牌双创载体,充分发挥清控科技创新基地、太原同创谷等品牌双创载体的作用,以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速吸引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等高端双创资源集聚,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

(二)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围绕太原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实行“揭榜挂帅”制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靶向引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本土人才活力,培育更多的“龙城之星”“晋阳工匠”“晋阳农匠”,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户籍、就业、科研等人才新政,切实解决好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问题,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在并创新创业。

(三)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新兴和前沿技术人才。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整合科研院所、高校研发力量组建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力、创新融合的实验室和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推动面向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与科技产业化,先期组建山西省实验室,集聚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建立协同攻关的新型机制,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建成国家实验室夯实基础。按照“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改进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规划建设空间集聚、方向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源头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咨询、设计研发、技术评估、检测检验、转移技术、转化成果、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探索以政府“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建立高质量科技成果库和重点科技成果发布推广机制,将知识产权创造、运营、管理、服务等形成链条制,搭建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开展重大科技转移转化示范,按照市场导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形成高效对接转化模式。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机制,吸引更多省外成果来并转化。

三、厚植生态底色,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走在前列

太原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自觉践行“两山”理论,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实实在在做好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建设、城市环境提升等工作,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一)聚焦“双碳”目标,引领绿色发展

科学合理设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资源型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步提速,避免“运动式减碳”。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广清洁能源技术高效利用,加快开发光伏、氢能等新能源的步伐。培育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具有先进低碳管理水平的低碳服务企业,以市场化机制和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让碳排放成本越来越高、减碳收益越来越大,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城入画屏”。

(二)聚焦全域治山,筑牢生态屏障

以国家“创森”工作为重要抓手,开展持续的、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切实巩固拓展东、西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果。深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大胆创新生态建设模式,分类分级实施山体破坏面生态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新型产业发展区、生态环境涵养区,尽快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依托东西山绿色生态资源,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把全域治山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农业林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适度布局发展生态康养、文旅休闲等产业,构筑起百万亩森林围城的绿色生态屏障,实现“山如黛染”。

(三)聚焦系统治水,打造整体水系

扎实做好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汾河两岸生态保护等工作,以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为治理重点“五策并举”,高质量推进汾河中游太原段建设工程,高标准实施“九河”上游生态治理,高水平强化对娄烦水源地的保护,高品质全域化配置水资源,加强湿地保护,实现晋祠泉水、兰村泉水的复流。持续加大水污染防止力度,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农村污水治理、工业企业废水治理步伐,实施常态化监管制度,切实巩固水污染治理的成效,真正形成“一湖点睛、一水中分、九河环绕”的水韵龙城格局,实现“水似碧玉”。

(四)聚焦强力治气,实现蓝天常驻

将大气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从PM2.5、PM10、O3、NO2等重点指标着手,严格监测空气质量,落实“1+30”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充分发挥新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统一预警、协同减排,以科技力量实现“智慧治气”。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保持“治污、控煤、管车、降尘”方向不变,巩固拓展“禁煤区”成果,推动运输结构绿色更替,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蓝天常在”。

四、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建引领保障上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见贤思齐,并强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作为省会城市,太原要带头落实省委全面建设“清廉山西”有关要求,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正风肃纪、反腐倡廉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相贯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加强理论武装,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实际、解决问题,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矢志不渝贯彻好政治路线,切实把太原的事情办好。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的各项决策部署工作中,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山西太原落地生根。

(二)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打造一支过硬干部队伍。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原则,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立用好干部实绩评价办法,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强化实践历练。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打造让人才近者悦、远者来的“好机制”“好平台”“好环境”,锻造有能力、有担当的宽肩膀、铁肩膀,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干部队伍。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健全组织体系是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的基础。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以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严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水平。将国有企业、机关、“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一体推进,推动基层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发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四)增强治理腐败效能,坚持建设“清廉太原”

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严肃查处“雅贿”“影子股东”等隐性腐败、新型腐败行为,运用制度威力查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整治“四风”隐形变异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纠“四风”、树新风并举的长效机制,筑牢制度防线、加强制度应对,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转化融合。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强警示教育,弘扬廉政文化,坚持“三不”一体推进,让党员干部怀敬畏之心、存戒惧之意、守道德底线,让清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筑牢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猜你喜欢

太原发展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太原女房管局长在京沪有36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