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2022-03-25王静

成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互联网+

王静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面对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2015 年5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1]这一判断在清晰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场所,承担着育人、树人、化人的重要职责。在信息化时代里,各级各类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只有在坚持中深化,在改革中创新,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将“互联网+”有效融入到其工作中,才能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亲和力。

1 “互联网+”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1 “互联网+”理念的提出

2015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简单来说,“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是这种相加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在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深度交融、深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发展生态,来实现“1+1>2”的效果。

1.2 “互联网+”的特征

1.2.1 跨界融合

所谓“跨界”指的是突破原有的行业惯例,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行业或者领域实现价值跨越的行为;“融合”意为不同的行业、领域在跨界的基础上,其内部结构、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一种新型框架模式。“互联网+”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跨界,一种重塑融合,它要求传统行业走出原有模式,实现其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跨界与融合。

1.2.2 连接一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它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的限制,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民族的人们连接起来,目前,“互联网+各行各业”的局面正在形成,据调查,“截止2021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互联网普及率约为71.6%”。[2]

1.2.3 创新驱动

我国传统的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模式召唤着未来。网络化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引导着人们用新的视角来审视新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2.4 以人为本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享受信息技术带来巨大便利的时代,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助力人们最大化实现自身价值。

1.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二是在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从理念、内容等方面吸纳和借鉴网络传播的优势,使其获得全方位的创新和发展,主要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在课堂中,教育者能够利用网络向受教育者提出问题并进行沟通互动、发布作业,呈现完整的课件等方式来改进教学的效果;在课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 等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深入了解新时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学习成效,行为模式等,使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素养能得到切切实实地提高。

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1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2.1.1 “互联网+”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共享的文化环境。对教育者而言,其所具有的对知识的“先行占有权”的地位被打破,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控其获取和接受知识的方式,这样一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便趋于平等,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就越发显著。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观念,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积极适当地引导学生,实现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

2.1.2 “互联网+”有助于增强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信息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以往教育中限定时间、空间的缺陷,能够通过远程教育、录播视频回放的方式让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弥补自己的知识盲区,不断温故知新,从而使其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高。在互联网教学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教学进度、难易程度及其所喜欢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塑造自己的个性,满足其特殊性需求。

2.1.3 “互联网+”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信息与外界环境有关,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为思政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网络环境以其信息量大、信息的类型多、传递和变化快速等特点,极大地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搜索、积累、传递途径不顺畅这一困难,因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诸多丰富、不断革新的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极为广阔,教育者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目标的需要选择资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愈发全面、形象和鲜活;第二,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具有隐蔽性特征,能够使某些教育内容在无形中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功能;第三,网络环境的存在使得教育资源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平面、立体、静态、动态、现实时空、虚拟时空等。

2.2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2.1 高校思政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逐渐被削弱

毋庸置疑的是,传统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忽视学生个性、教学内容乏味等。“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网络在线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更加的便捷化、个性化、大众化,教育方式也更加多样,可以满足教育对象多样性、特殊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获取知识渠道日趋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教师便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渠道,教师在课堂之上的“意见领袖”地位受到挑战,”[3]有些学生逐渐倾向于选择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网络在线教育中的教师授课水平会更高,讲课也更精彩。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话语多元化,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有所弱化。

2.2.2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1)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教育者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应试技巧,而疏忽了对受教育者创造型、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学生们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即所谓的“读死书”。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促使课堂的氛围更加民主和平等,之前的灌输型学习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教育者能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成为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2)对教育者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者知识的渊博程度、言行品德在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个“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持续加快,知识的深度也有了新的拓展,教育者唯有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整合旧知识,使其知识体系不断地革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课程保持生机与活力,否则就可能成为学生眼中的“老古董”,降低其在学生眼中的魅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3)教育者的评价标准发生转变。

传统教育者的评价主要依靠受教育者对书本上的知识点的掌握状况,即依赖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来判断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者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在网上筛选、甄别、选择信息,进而使学生在这些信息中获得新知识、新观念、新想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也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2.2.3 信息繁杂,冲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

从网络信息的“量”上来讲,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之前的整体性知识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主要指信息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的支离破碎状态,使结构性知识形成浩如烟海的信息碎片。在碎片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果受教育者甚至教育者缺乏信息选择、深入思考、信息分类等能力,难免会在接收、整合信息中走一些弯路。

从网络信息的“质”来讲,当今时代下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经济人为谋取高额利益,在忽视数据质的基础上,想法设法地将鱼龙混杂的信息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网络上,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迎合人们的心理。而正是那些浅陋、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发生偏差,从而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

3.1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倡导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互联网+”时代下,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教育者的主导性应该渗透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工、转化教材内容中。思政课教材是思政教育者从事育人工作的主要凭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内容加工、转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活跃度、教学效果。因此,思政教育者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主导性加工,让思政课活跃起来;第二,把控课堂纪律、节奏中。课堂纪律和课堂的节奏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教育者需要掌握良好的课堂管理艺术,既不能在课堂上采取粗暴的方式管理学生,又不能对学生偏离课堂的行为视而不见,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合理的教学设计中。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要实现二者的统一,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课程,做到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创新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也应该涵盖:第一,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指学生“身体”上的参与,而是让其“思维”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交流碰撞中实现教学效果的升华;第二,培养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激励其持续进取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变革、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因素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向身边的典范学习、进行自我激励等途径培养其自觉性;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相连的正确方法。思政课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认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要求的基础上,付诸实际行动,做到认知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教育对象应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检验成效,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2 坚持先进性的引领,加强新时代下高校思政队伍建设

3.2.1 树立新型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也被称为教育理念,指的是教育者对教育过程及其学习活动内部规律的理解、见解和基本态度。当今时代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时代,是注重创新思维的时代,是尊重学生人性、展现学生个性的时代,教育者应立足于时代进行创新,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充分了解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

3.2.2 紧随时代步伐,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思想政治教育者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潜在价值大小、贡献大小,倘若教育者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无异于一个南郭先生混在教师队伍里吹竽,无法完成教学这个崇高的使命。网络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的视野不断开阔,求知欲也在不断地增强,教育者只有持续努力学习、给自己加压、充电,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目标的需要。

3.2.3 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建设是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的教师评价,可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从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新时代下,除了考核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之外,还应将其师德、师风情况,新型教学能力等纳入考核机制,助力高校的思政工作实现改革创新。

3.3 坚持与时俱进,提升网络时代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

网络时代教育者所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一是提升个人的信息意识。在网络时代中,教育者信息意识的高低与其教学效果直接关联,倘若教育者缺乏感受、观察、以及分析信息等能力,那么他们在获取目标资源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二是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教育者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才能跟上学生思想的变化,满足其发展要求。三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思政工作者应适当开办网络运用指导课程,让学生明确哪类信息资源是有益处,哪类是有害处的,引导其对网络资源有正确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互联网+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