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推进高校“四史”教育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3-25周倩
周倩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党史观,红色电影作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和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历史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和鲜明的政治导向,助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四史”的氛围,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借助红色电影这一优良载体深入开展党史教育,使“四史”教育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1 红色电影的内涵与类型
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呈现,电影不仅兼具商业、艺术、教育等多种功能,同时也在建构人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红色电影作为讲述一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历史的媒介典型,更是体现了其教育潜能的指向性和有效性。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反映其革命历史的经典红色电影,中国更是如此。在中国,红色电影是指以中国革命话语为主要创作形式,以中华民族特色思想文化精髓为核心内容的影视作品。“红色电影”中的“红色”承载着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它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等政治术语有着密切的关系。红色电影政治色彩鲜明,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红色电影蕴含着常用常新的红色教育资源,其一以贯之的主题与“四史”教育的目标一致。红色电影为“四史”教育提供优质载体,这就为红色电影纳入“四史”教育体系提供了广阔空间。
按照叙事风格来看,红色电影可以分为史诗类、传奇类和成长类。从时间维度看,红色电影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而渗透在这些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革命精神是其主要题材。以革命为背景的各类红色电影作品,如革命战争类、群众抗争类、敌后活动类、领袖风采类、英雄行为类红色电影,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民族解放抛洒热血的壮举。
红色电影承载着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表达的鲜明主题,其与“四史”教育相契合的重要原因在于内在属性与显著特征,主要体现为知识性、政治性、育人性、艺术性的特征。
2 红色电影的特征
2.1 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红色电影的起点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使得新中国的诞生成为可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从而实现了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红色题材‘红’在哪里?红在传播了共产党人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这个党近百年历史从来未曾忘记的历史传统”,红色电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维护自身政权的利益诉求和鲜明政治导向,其中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正是其政治性的集中体现。
2.2 知识性
红色电影这一主题的严肃性与缜密性对导演和编剧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历史知识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红色电影的创作与加工是以党史国史为根本依据的。中国革命、改革和改革程中涌现的伟大领袖、英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崇高革命精神是红色电影的主要题材来源,例如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分别取材于1949 年开国大典、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84 年中国女排三连冠、1997 年香港回归、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5 年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阅兵式、2016 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受众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基本史识,深化了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2.3 育人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电影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一路走来,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来之不易,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些都是红色电影可以潜移默化传达出来的。红色电影的产生与传播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民教育相契合。红色电影内涵丰富且旗帜鲜明,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递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红色电影能够塑造人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帮助人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人的教育影响既潜移默化又持久深刻。
2.4 艺术性
电影是八大艺术之一,主要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红色电影兼具红色的特殊性与电影的艺术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载体与表达形式,其艺术性主要表现为观赏性、升华性和文化传承性,它能够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意志情感,传承红色文化。以电影《闪闪的红星》为例,以潘冬子为代表的红军在作战过程中展现了机智勇敢、坚强乐观的优秀品质,留下了诸如“这些年闪闪的红星照耀这他,他可是从来没有后退一步啊”,“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党,以后我就是党的人了”等经典台词,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党忠诚、为国奋斗。因此红色电影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架构将中华优秀文化、情感和价值观传递下去,通过艺术加工使受众潜移默化的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电影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具有显著的针对性和是导向性,可以帮助师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3 红色电影对推进高校“四史”教育的作用
3.1 深化史实认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红色电影纳入“四史”教育体系,为自觉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四史”教育的目的和红色电影的主题在于帮助师生明确“四史”发展的逻辑,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加对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的认知。
3.2 明确价值逻辑—坚守人民中心立场
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理念、人民中心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运动中彰显的价值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实际工作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四史”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一致的“权为民作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以贯之的政治追求,增加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3.3 促进行为优化—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红色电影承担着讲国家历史、展英雄形象、育时代新人的责任,寓于其中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其精神内核,对高校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人的活动不外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行为也受到认知的抑制和促进,红色电影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改造高校学生的主观世界,塑造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观念的改变影响着行为的改变,积极的思想观念能够对行为有积极的 导向作用,红色电影中塑造的国家领袖、革命烈士、人民群众和他们前仆后继的英勇事迹,感召和激励着高校学生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有助于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红色电影推进四史教育的关键在于落实和融入,真正做到软融入、真落实,高校上下齐发力,为红色电影进高校提供优渥的土壤。
4 红色电影推进高校“四史”教育的实现路径
4.1 红色电影进课堂:思政课教学发挥主导作用,与“四史”教育相吻合
“四史”主体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直接相关联,红色电影是“四史”的生动表达与大众化展示,把红色电影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把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四史”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既使思政课教学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又使“四史”学习更加深入人心。通过红色电影的观摩和历史的回顾,就会更加深刻铭记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既是学习“四史”的目标,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责任。
一方面,提升红色电影进课堂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所体现并设置与教学内容切合的教案。教师要严谨选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可以在集体备课会上把红色电影的课堂应用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选取年轻化表达的红色电影。讨论针对该部电影可以应用的教学过程,融入课堂导入、问题讨论、布置作业、师生互动等教学环节。红色电影在课堂上的应用,应通过设计核心问题进行电影选材,通过预设教学场景选择教学互动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打磨精品课程不断提升“四史”教育深入人心的力量。
另一方面,提高红色电影进课堂的实效性。即注重学生反馈,教学设计重在促进学生思考与表达,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思政课的教学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究竟什么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密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表现是什么?等等。在观看红色电影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变化,针对电影场景和教材内容相重叠的地方要及时进行内容补充和学理性分析,电影片段播放结束以后应该辅之以情感升华的环节,如三分钟电影观后感、微演讲比赛等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做点评发言和积极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觉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4.2 红色电影进培训:融入党团干部教育培训,与“四史”教育相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利用红色资源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把红色电影融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课堂,有助于深入学习“四史”知识。
第一,在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好红色电影的作用,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与形式。要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访谈教学、音像教学、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用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务实的开拓精神来教育和激励党政干部。第二,红色电影走进党团干部培训课堂。要组建专业的讲师团,深挖红色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价值,例如邀请党校老师、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讲师来精准讲解红色电影或经典片段中的历史事实与价值逻辑。第三,找准红色电影与干部教育的切入点,实现红色电影与党团干部的有机衔接。从红色电影的艺术性、育人性角度出发,潜移默化地深化党团干部的党性,全面提升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课堂质量,使党团干部们在学习“四史”中不断汲取治国理政、人才选拔、干事创业的伟大智慧、伟大精神、伟大力量。
4.3 红色电影进头脑:多措并举同向发力,与“四史”教育相符合
“四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离不开学校上下共同的努力。一方面,积极推动形成党委领导、学院负责、学生会组织、班委会协同、辅导员抓落实、全体学生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举办活动的形式包括红色微课、讲红色故事、红色知识竞赛、红色电影月、唱红色歌曲,学“四史”教育等,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在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嘉奖,让学生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校园广播定时定量播放红色歌曲、红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四史的重要论述,校园内的宣传栏定期更换红色电影的宣传海报,食堂内、图书馆内、宿舍内、学院内的显示屏在特定的时间段为师生播放红色电影,通过宣传力度的提高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
5 结语
在推动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过程中,高校各部门利用红色电影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衔接,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契合,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红色电影中蕴涵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不断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在高校日常生活借助校园文化,增强师生对四史教育的认同感,不断推动“四史”教育入脑入耳入心,形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历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