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及提升路径
2022-03-25汪翠萍
汪翠萍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能力,直接影响育人成效。具体而言,“四力”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在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辅导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一贯的综合性心理人格。当下,抗压力、思维力、转化力及人格魅力不强使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难以提升。因此,从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的必要性、内涵入手,理性分析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提升辅导员心理素养、深化新时代育人工程所必须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的必要性与内涵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的必要性
辅导员角色定位、多变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特性和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存在的合理性。而现时育人实践中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养“四力”水平不足造成“辅”“导”相互割裂,引发一系列思想、心理问题,致使育人成效不佳,愈发表明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在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承受能力的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要面对争优创先的竞争压力;作为学生成长的保驾护航者,要从容应对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带来的压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正确认识、处理工作中的挫折,以较强的承受能力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其次,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变能力的必要性。“培育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立德树人的目标决定了高校辅导员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发挥积极正向的价值引领作用。而敏锐的洞察力能使高校辅导员对教育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清醒,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看清各种错误文化思潮的实质,灵活的应变力使其在开展思想政治以及品德教育的同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坚持“育人”的初心使命。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不同程度的思想、心理危机,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妥善化解青年各种思想、心理矛盾,促使大学生从“单向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
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辅导能力的必要性。“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职责在于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辅导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学业辅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能力。具体而言,必须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真实思想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开展专业理论知识辅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
最后,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特点决定了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必要性。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第一个接触的人,其人格魅力会从直观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以往的教育工作更注重通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来培育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往往忽视了施教者个人品德对育人工作的示范效应,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新时代必须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情感共振。
2.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的基本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养受生理水平、感知能力、思维逻辑、语言发展、现实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一贯的综合性心理人格,是完成教书、管理、服务、心理育人工作时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力量。通常我们也将心理素养看作高校辅导员在某一特定阶段、完成某一规定教学任务时的思想、情感、意志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内涵丰富,内在蕴含阶段性和差异性,在行动层面则外化为承受能力的强弱、应变能力的快慢、辅导能力的高低和人格魅力的多少。
承受能力是衡量心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人承受外界压力、调节心理平衡的能力。辅导员的承受能力指的是其面对工作压力、挫折时表现出的自我调适能力。应变能力则是处理琐碎繁杂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统筹兼顾、灵活变通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危机事件时快速反应、转危为安的能力。辅导能力是进行学业辅导、思想辅导、心理辅导的能力,既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的的专业能力,又包括行动表达能力。在知识层面主要体现在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和心理辅导知识储备;在行动表达层面具体表现为综合借鉴多种教育方法进行话语形式转化的能力。“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是优良品质的体现,能够对他人形成独特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4]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作为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心理形态,指的是辅导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关心、尊重、热爱学生以及言传身教的能力,是一种蕴藏着巨大心理育人和隐性育人功效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更高、考验更深,辅导员工作队伍向专家型转化和育人工作向纵深推进,均需高校辅导员在心理素养“四力”的提升上作出探索。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的现实困境
1.心理挫败,承受能力不够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影响其心理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和学生复杂多变的思想问题使高校辅导员常常感到压力过大而无所适从,引发心理失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岗位认知不当,育人目标不明确,缺乏育人动力,当辅导员只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和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限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当然,注重个人利益是需要且必要的,但若过分看重个人得失而搁置心理建设,忽视心理调适,无视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就本末倒置了。另一方面,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育人氛围,使部分高校辅导员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能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难以对工作中的挫折形成正确的认知,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总之,不当的角色认知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交织影响,往往会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防御亮起“红灯”,遇“挫”就“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思想僵化,应变能力不高
应变能力是人们心理素养水平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事半功倍完成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当前,充当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大管家”的高校辅导员,忙于解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无暇顾及自身能力提升,工作内容仍局限于传统育人工作范畴之内,既无法反映当前我国高校育人的创新实践,又无法及时察觉学生思想上的“病变”,不能防患于未然而杜绝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使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现状整体上不尽如人意。这是由于: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育人职能被无限泛化,似乎日常管理、党团建设、评奖评优、困难帮扶等工作“非他不可”,事事躬亲,不敢放手,也就自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不少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敏感度不高,不能准确把握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变化,开展思想辅导工作时的灵活性不够,遇到问题因循守旧,常常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去处理。应变能力不高势必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造成只“辅”不“导”的现实困境。
3.理论不实,辅导能力不强
“一线辅导员应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做青年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5]对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来说,要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业、思想及心理辅导能力。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自身不成熟,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不够深入,尚未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思想理论根基不实,使辅导员工作常常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与大学生沟通时缺乏技巧,贯用说教取代情感教育,难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的工作如果做不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立。高校辅导员辅导能力不足致使育人工作受阻,育人成效不佳。
4.认同缺失,人格魅力不足
对辅导员人格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认同是影响高校辅导员顺利进行“言传身教”的关键。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且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的即使是最崇高的思想也变成可憎恨的东西。”[6]没有心灵认可、情感认同的教育,时代新人的培育工程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丧失,言而无信,无法发挥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一些辅导员在大学生面前常以长者姿态自居,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暴、偏听偏信,不能一视同仁,不热爱、关心教育对象,不能感化学生,更无法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管理机制不成熟、不完善,造成言传和身教背道而驰的现象。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四力”的提升策略
1.以提升抗压能力为基础,树立科学认知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素养的提升必须落在抗压能力的提高上。高校辅导员抗压能力的提升方式包括:其一,形成对职责的正确认知,发现工作价值。正确的职业观和教育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其能够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压力,将“损己”的压力化为“利己”的精神动力,发现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跳出“自我”封闭的怪圈。如,针对“为什么什么事情都来向辅导员求助”的普遍困惑,若是将其理解为“什么事都找辅导员说明被需要、被信任”,那么就能将压力内化为动力。其二,自觉进行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高校辅导员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没有育不好的人,只有育不好人的教育者”的信念和信心, 准确定位自身与朋辈的差距,树立努力方向,正确看待工作中的挫折,面对挫折时,不逃避、不压制,通过倾诉等有效途径释放压力,做到“挫而不折”。其三,熟练掌握思想转化方法。在遇到教育对象复杂的思想问题时,积极运用思想转化方法,寻找破解难题的“第三条道路”,充分发挥“心理建设”的领头羊作用,在育人实践中提升抗压能力。
2.以提高应变能力为重点,灵活转换思维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处理学生事务问题的管理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处理学生思想问题的分析师。[7]针对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期待,要真正把加强其应变能力置于其心理素养提升的重要位置。其一,细心观察,做“有心人”。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内因,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俯下身子去观察学生言、行、情背后的思想动态,及时捕捉到来自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信息,应对突发事件时从容不迫,因时因事因势地开展思想辅导工作,在实践中切实锻炼观察分析能力。其二,转变视点,做“知心人”。辅导员职业具有多重角色特性,既是学生管理者,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些不同的角色要求辅导员能灵活转换视角,发现问题的本质、关键,学会换位思考,摒弃“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观念和以偏概全的思维,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切实提高应变能力。
3.以增强辅导能力为目标,形成自己的辅导风格
高校辅导员辅导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方法。为此,高校辅导员要养成自己独有的辅导风格:其一,增强理论学习,温故知新。任何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高校辅导员的辅导能力更是在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持续学习中习得的。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侵染,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借鉴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夯实理论基石,从学理上研究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做一名合格的“学生思想分析师”。其二,注重实践,自我更新。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转化在于实践。高校辅导员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一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模式,转变思想观念、育人态度、工作手段,不断创新辅导工作的途径方法。其三,积极进行话语转化,守正创新。情感在话语交往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是达成话语认同的‘催化剂。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有文字表达能力,更要说服能力,化冷冰冰的说教为温暖的说理,兼顾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积极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法,达到感化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效果。
4.以培养人格魅力为核心,加强自我修养
针对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不足的现状,应做到:其一,加强自身品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是其吸引人、感召人、引导人的力量源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基础。高校辅导员要树立坚定的立德树人使命,以优秀的品德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其二,以生为本。辅导员要尊重、关心、保护、爱护、宽容学生,言行一致,在学业指导、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