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产业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的内涵特质

2022-03-25聂小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师资队伍应用型

聂小武

(广东海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阳江 529500)

2021 年1 月22 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21〕1 号)的推出,表明职业教育类型不再局限在中职和高职学校,而向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高校等延伸;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已开始将一些专业转型为职业本科专业,因此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院校可以统称为应用型院校。仅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2019]8 号)中“双高”院校和专业遴选办法的定性描述,应用型院校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20 条”和“双高计划”提出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和专业的关键特征及内涵特质难以把握,甚至产生众多分歧的解读。而在经历了国家示范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后示范”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发展陷入了迷惘状态。本文拟对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的内涵特质做抛砖引玉地探讨。

一、现状:国内对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内涵的认识

“职教20 条”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的出台,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站位更高、目标更明确。

2018 年8 月,我国应用型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首个世界一流建设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方案》,并获得深圳市政府批准,将“双高计划”和“双一流”战略完美结合。“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命题聚焦了国内教育界的目光,学者们针对一流应用型院校的评价体系、治理能力、建设思路、核心问题、国际化、内涵建设等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建设要明确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办学定位,优化学校章程统领的治理结构,聚焦特色取胜的专业建设,引育并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接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国际交流品牌等[1][2]。

二、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的应然联系

(一)应用型教育天然与产业发展相连

我国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改革开放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经济建设的号角,高职教育开始在地方职业院校萌芽,伴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断壮大。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深化改革阶段,1996 年出台了《职业教育法》;21 世纪开始,在国家骨干院校、示范性院校建设方针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应用型院校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从加强课程建设、院校制度建设到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2014 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深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应届生源,还要兼顾退伍军人、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等,作为类型教育开始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 418 所,在校生为 1 134 万人,5.8 万个专业与产业发展相匹配。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2.62%的教师认为高职教育的根本难点在于“职业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48.58%教师认为实训条件不够,43.47%认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弱[4]。

产业需要职业教育提供高技能型人才支撑,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 计划提出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如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的提质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尤为紧迫。而产业发展的现状显示高职教育的供给侧供求不匹配矛盾突出,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比例为3.5%,与欧美发达国家40%高级工的比例相距甚远[5]。近15 年来,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1.5,且缺口有加大的趋势。“技工荒”的现状迫使我国不断出台职业教育发展引导政策,2019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扩招100 万人”的计划,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因此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两手都要抓。

(二)应用型教育类型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石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条已经成为各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发展趋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多、质量要求更高。《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强调,要根据产业人才需求报告,编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解决“技能短缺”问题,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对产业发展的基石价值。职业教育类型需要提质量、增数量,高水平应用型院校通过将技术与技能融合,以国家大力构建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为契机,精准对接产业链、产品链,动态调整、超前调整办学定位、教学内容及目标;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放办学,与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将国际经验中国化、本土化;借助职教园、职教集团、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模式,校企深度融合,职业类型教育向社会、学校、企业和产业多向赋能。

(三)中国特色是高水平应用型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9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4 年瑞士修订的《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也用了这一术语,其它国家一般都不界定是初等、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也没有“一流高职院校”的对应术语[6],这是中国应用型教育特色之一。2015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7 年多时间过去了,部分地方高校开始进军职业教育。2020 年,公办高职院校已经突破大专层次而有了职业本科,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开始接轨。目前职业院校的大专生继续深造所获得的本科或研究生文凭都为学历教育,而没有职业类型教育文凭供选择,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道路中断。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历“立交桥”如何搭建?这曾经让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教师和学校感到迷茫,尤其让很多职业院校领导走不出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评价模式及指标的思维框架。此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要根据产业需要和行业特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徐国庆教授认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手和突破口是“研究”,这种高职院校可称为“研究型高职”[7]。笔者认为,作为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顶层——中国特色应用型院校特色专业的办学理念及设施、师资队伍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应该能够与国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媲美,比如德国和芬兰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属于职业教育性质,且具有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授予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大专或职业本科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模式。

事实上,自2010 年以来,全国有江苏、湖南、山东等10 多个省市的高职院校在探索与本科院校联手设立四年制职业本科,招生生源火爆。构建融贯的职业教育文凭体系,我国高等应用型教育才是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才比国外职业教育更有优势。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是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是国家及省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每所应用型院校自身发展的目标,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要有一流的贡献、一流的影响、一流的文化[8]。目前,还没有定量的指标来评估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但纵观世界教育史,世界一流大学总会有共同的表征,比如学校战略发展、师资队伍、专业及教学、学生发展、办学条件等。我国应用型教育在借鉴国际著名的职教模式如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的基础上,以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工匠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建立向国际可推广和复制的中国职教模式,这是我国高水平应用型教育的应然追求。

“职教20 条”和“双高计划”明确要求“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2021 年1 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21〕1 号)要求“培养方案应校企共同制订”、“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一方面,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及专业要带头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包含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实训室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学生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诊改等一系列标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项目申报、课题研发等方式主持或参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的制定。这些工作都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支撑,而非一般素养的“双师教师”所能完成,而且还需要先进的实训设备为保障,才能通过这些应用标准的制定反哺人才培养标准的完善。此外,还需要与境外国家及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为跨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国际培训、职教留学生培养、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率先开发国际教学标准,推出中国应用型教育品牌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资源、实训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等先进模式。这一点则对应用型院校及其专业教师的国际化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国交流能力偏低,难以达到国际化的要求[9]。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前提下,有实力、有能力引领产业发展,才能完成这些使命,否则只能在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范畴内原地踏步走。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引领产业发展的建设路径

(一)应用型院校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职教20 条”和“双高计划”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国应用型高校引领产业发展行稳致远的保证,是应用型高校蓬勃发展必须守住的底线。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就决定了需要构建专业化、多元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职教20 条”指出,“从2019 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 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到2022 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因此,应用型教育需要有跨界融合的师资队伍,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建设。

1.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过程中,需侧重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职业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多半是直接从学校毕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能够胜任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通过引进行业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作为任课教师,能够填补现有师资队伍的短板、有利于组建教学分工互补、知识结构互补的教学团队。此外,通过对现有教师进行下企业锻炼,师资队伍整体的“双师型”结构将不断提高。然而,从企业“挖”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任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比如学校的待遇通常远远低于企业待遇、企业的能工巧匠如何协调本职工作与教学工作、企业是否支持员工离岗教学、能工巧匠的普通话、教学能力等是否胜任课堂讲课。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及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制定落地的措施来协调解决。

2.打造一批领军型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高水平应用型院校要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没有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是做不到的。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专通过合并、升格等组建而成,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严重缺乏。通过“内培外引”构建一批学术技术水平高、职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刻不容缓,积极发挥专业带头人在团队建设、专业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效应,推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标准建设的“领头羊”作用,抢占职业教育的“话语权”。因此,应用型院校非常需要采用多种渠道如全职引进、柔性引进或合作等方式吸引专家、学者、创新创业人才来校工作。

3.集聚一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双高”院校师资队伍必须要有能工巧匠。比如以珠宝雕刻设计著称的佛罗伦萨欧纳菲珠宝设计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就包含一大批世界级的雕刻家、设计大师、手工艺术家等,这些一流师资队伍的工匠技术及精神让学校声名远播。高超技能水平并非一朝一夕或两三年的下企业锻炼所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在实践岗位上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专注和执着才。目前很多应用型院校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只是挂了一块牌子,技能大师一年也难得来一次,更不用说进行教学。要真正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大师讲学授课的工作环境、制度及职业生涯发展体系。

4.加强我国特色高水平师资队伍系统化培训及诊改

分类、分层为教师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成长通道,从“双高”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的高度进行前台管理,实施包括师资队伍调研、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开发、支持服务保证、师资队伍自诊、诊断性考核、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在内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循环诊断与改进过程管理[10];诊改后台分析,以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为起点,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改进教师发展制度,高层次人才建设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各院系、部门实施改进的全面质量提高循环。

(二)错位发展建设具有前瞻性的特色专业(群)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办学实力和质量的关键指标。2006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职院校形成“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14 年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强调“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2015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2019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则把专业群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成为衡量高水平应用型院校量化打分的关键因素,政策引导应用型院校专业建设从过去“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发展,借助区域产业、优势产业背景错位发展,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群。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专业目标是“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到“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衡量应用型院校高水平专业的指标有哪些呢?张晓云认为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应体现在专业报考率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度高、师资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高、就业率高等六方面。应用型院校高水平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思路、办学条件、社会服务能力、专业管理文化等方面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11]。专业群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专业布局的优化、课程体系重构、实训基地的共建开发、教学团队的提升、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等。要根据学校特色、区域产业特征,提高院校治理水平及管理质量,构建与区域支柱产业行业联动、职业联动、技术联动的专业群[12],以群建院系,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深度挖掘职业领域及工作岗位的技术诀窍知识点,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服务的高效动态对接。根据区域产业现状和需求,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开发专业群相关的“X”证书技能要求、考证制度及要求,推进学生、社会人士自主学习取证提高技能;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打破以往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专业群内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学分转化,培养学生多层次、宽口径适应产业岗位需求。只有做大做强特色专业,才能赢得考生的青睐、家长的满意、社会的口碑、政府的信任、同行的尊敬,引领产业发展。

(三)搭建校企共享实训研发平台

“职教20 条”和“双高计划”要求落实1+X 证书制度,是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计划及智能制造发展对复合型、创新性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关键政策引导。高职学生获取的“X”证书肯定更多是与技能操纵相关,无论是通过主修、辅修和自修获取证书,都需要一定的实训量为保障,且随着“100 万扩招”的开展,应用型院校实训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

实训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及配套维护人力物力成本,一直是众多应用型院校教学资源的短板。缺少足够的实训训练,应用型院校办学的职业核心技能就得不到保障[13]。随着应用型院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办学规模扩展、教学要求提高,现有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办学、培训、服务社会等发展需要,需要转型升级增量提质,与行业龙头企业、标杆企业搭建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实训研发平台显得尤为紧迫。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需要新建、完善及升级现有的实训设施,集合院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建设同城共享型或区域共享型、国内共享型实训研发平台,校企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走出去搭建国际共享型产学研用实训中心,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打造“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及智慧课堂、组建“中国制造2025”行业职业教育共同体。校企共享实训研发平台的重点在于共享,教学研发资源共享就是最大的节约,共享的方式可以多元化:集团联盟型、资本混合型、研发互惠型等,这对帮扶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下岗员工实现转岗培训和再就业,以及农民工培训、退伍军人培训等都将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同时,在与企业共建共享共用实训研发平台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共享、研发项目共享、技术信息共享、教学过程共享等,为共同开发行业企业标准、国际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社会服务、技术开发、智库咨询等提供实训支撑。

(四)构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植根中华文化的“工匠精神”上,鲁班、李冰、李春、黄道婆等都是古代职业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古为今用,其工匠技艺和追求极致的精神被中华文化时代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14]。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来自于诸多方面:日常生活的规章制度、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学风、理论教师的言谈举止及职业素养教育、实训教师一丝不苟的操作规范要求、教职工敬岗乐业的职业态度、领导的工作作风、实习企业的制度规范、社会实践甚至校园文化标志及实训室墙上挂物等,都对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与行业企业特色相融合,与时俱进打造立德树人、德技兼修的校园文化。学生毕业后,将优良的校园文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弘扬扩大,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五)输出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

“向世界学习,以先进为师”,中国职业教育在不断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等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探索出一些经验,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10 年来逐渐开始探索中国特色职教模式及道路,争取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职教办学标准体系,深化了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探索了混合所有制应用型院校的办学模式,制定了一定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改革并完善了多种招生考试制度,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确立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多种办学形式,中国特色职教模式讲中国故事初现端倪。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院校要在做强学校特色项目上打造品牌,提高国际合作层次,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培训服务为抓手,输出职教的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抢占职业教育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高水平师资队伍应用型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