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及对策

2022-03-25刘子豪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子豪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马克思主义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也是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调查当下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反思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对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完善其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为此,借助“问卷星”平台,通过在线调查问卷方式,向芜湖市相关高校发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所调查学校涉及一般本科、独立学院和专科院校三个层次。共获得线上调查问卷1026 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986 份,有效率为96.1%。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现状

(一)理论基础薄弱,思维缺乏思辨性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学习浮于表面,通过所学理论对当今社会思潮进行甄别的能力不强。26.8%的学生表示平时能够主动阅读相关学科的专业书籍。但只有8.7%的学生表示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原著。87.6%的学生表示接触过的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样的公共课书籍,86.0%的学生通过集中上思政课的方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且课堂内容比较浅显。87.3%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只停留于简单识记层面,无法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应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没有通过课程得到锻炼。当下,东西方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45.6%的学生表示不能对多元化的思想进行甄别,极易受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时甚至出现表面肯定内心否定的情况。

(二)学科认识不足,学习动机功利化

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动机也较为功利化。一是对学科的重要性缺乏认识。71.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公共课”无关紧要,因而很多时候学习态度不端正,搪塞了事。45.6%的学生承认在马克思主义课堂上曾玩手机、睡觉和写其他作业。调查中发现,有37.9%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该科目,以及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有80.6%的学生表示只是为了应付结课考试。二是学习动机过于功利化。在调查中,有3.7%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和“无用”。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没必要,不想学”的抵触心理。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2.6%的学生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10.2%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76.6%是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和获得奖学金,61.1%是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56.8%是为了顺利入党。

(三)侧重理论学习,缺少具体实践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多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解释世界”需要我们详细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实际状况,通过“读原著、悟原理”方式,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体会其中蕴藏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改变世界”则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当今世界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局限于“认识世界”而忽视了“改变世界”这一更为重要的环节。当问及“平时你会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吗?”时,只有7.2%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而“偶尔会”和“不会”的比例则为16.7%和76.1%。很多学生都只是为了学习理论而去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僵化地背诵和理解,往往一知半解,不能用其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持续学习的信心

想要更好地学好和弄通马克思主义,掌握科学的方法往往能使我们事半功倍,少走弯路,不断地提高自己。例如,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筛选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可靠手段。掌握了详实的文献资源,可以归纳和总结,通过梳理进而发现前人的成就和不足,萌生我们自己的想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但是,调查表明,68.7%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去搜集相关文献资源并进行筛选与归纳;77.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在大学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材一般论述性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78.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时往往感觉课程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式呆板沉闷,较难适应课程学习。学习方法的不科学以及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壁,有63.9%的学生表示在此情况下没有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

2.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对课程学习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缺乏认识,还停留在此课就是“走形式的公共课”的旧认识上,认为与自己今后人生的关系不大。当调查中问及“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视程度”时,77.6%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中学阶段课程有所重复,自己很容易便能掌握该课的知识。81.2%的学生表明要忙于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重视程度不够,上课时应付、不认真对待,只求期末考试顺利通过即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普及率的上升以及娱乐方式增加,一些学生静不下心来专心于自己的学业,例如有32.7%的学生表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花在学业上的时间较少。31.6%学生表示,他们时常奔走于各种兼职,平时热衷于刷剧、打游戏和外出游玩。若这种思想观念和学习态度得不到转变,走出学习困境则遥不可及。

(二)客观原因

1.高校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缺乏关注与引导

首先,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大多是作为公共课并且以百人大课的形式进行,其教育形式倾向于一对多单向度的理论知识灌输。当问及“授课方式对你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性的影响”时,82.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教师多是通过PPT 对所教内容进行较为浅显的讲解,课程结束后的考核形式通常是提交一篇小论文或是随堂考试。73.4%的学生表示,对于他们在学过相关理论之后对其具体内容把握了多少,听了老师对内容的讲解之后又了解了多少,在完成其论文写作之后对其所学的内容又进一步掌握了多少等方面往往缺乏持续的关注与引导。很多时候,课程教学只是教育者的“独角戏”,“教育者只是完成了个人的工作,至于工作的实效却很难把握”[2]。其次,一些高校缺少举办马克思主义学术讲座的投入。56.9%的学生表示,供他们选择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讲座是有限的,且讲座的质量也参差不齐。47.8%学生表示,他们在讲座中的参与度往往不高,其效果也不理想。很多时候讲座内容不但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因为其理论性与抽象性而使其望而却步。最后,良好的人文关怀、学术氛围、软件和硬件设施等也都能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效果。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还有待加强。68.7%的学生表示学校缺乏对网络数据资源的利用且学校网络环境较差;73.5%的学生表示相关方面专业书籍较少等。这些因素无疑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造成影响。

2.部分高校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环节,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以及其营造的课堂氛围等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高理论功底的教师,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素养不足。首先,一些教师自身的理论储备不足,其讲课的内容缺乏广度与深度,授课过程缺乏人格魅力与感染力,使得课堂教学沉闷而缺乏活力。他们热衷于抽象的教学说教和机械单一的教学形式,不擅长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部分新入岗的年轻老师自身教学经验不足。随着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扩建,一批批青年教师加入了马克思主义教学中来。但是由于实际教学经验匮乏,很多知识即便他们都懂,但是往往给学生讲不好。最后,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其实践能力的培育。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没有被当作重点来培养。

3.教学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模式,忽视信仰教育的本质属性

当前,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是以知识性教育的形式进行的。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进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便成为当前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其根本所在。但是,信仰的确立说到底不能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无法仅依靠知识构建和传递而奏效,而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践履。因为生活和实践一旦与知识相脱节,知识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工具,瓦解信仰、遮蔽智慧。这便对学习提出要求,即人们既要借助于知识,但同时也不能沉湎于它。在现阶段,采取知识性教育方式是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手段。“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教学和传授,考试则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记忆程度。”[3]仅从传授知识的层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会使知识在语言外衣之下鲜活的主观体验被抽掉,从而使“现场感”丧失。而在这种情形下的知识,随时可能会沦为僵化而空洞的教条或者无关痛痒的说教。目前,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课的认同度不高,这与其课程教学停留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层面密不可分。学生们或许对教科书上的基本内容都能背诵的滚瓜烂熟,在结课考试时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当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时,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当教师仅仅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引导他们体验真理产生的过程时,学生往往也只是把其作为一种知识点来掌握。他们很多时候只知道真理“是什么”,而不了解这个真理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是造成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困境的对策

(一)大学生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勇于践履

1.科学地研读经典文本,夯实理论基础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首先要学会回归文本,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反复研读来夯实理论基础,锻炼思维的思辨性。一是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所谓把握全面,即要对经典文本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了解,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将经典作家们在不同文本中对于相同问题的论述割裂开,要注意对其归纳与总结。所谓突出重点,即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取舍有度,注意区分经典文本里的“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二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带着批判意识反思。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革命理论,它是在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摒弃糟粕的过程中诞生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审视经典,要努力学习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体会经典作家的批判精神。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反思,并且尝试结合当下的具体实际,学会处理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通过论文写作加深自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论文写作的过程即是结合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想进行输出与展露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键一步。大学生在学习经典时,应该做到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阅读中产生困惑要敢于发问,并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输出。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将所学知识与我国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去经典文本里找立场、观点和方法。

2.勇于回归现实,用理论指导实践

研读经典文本的根本目的是从其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运用其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对其进行丰富与发展。一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其运用在实践中。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得到运用与发展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的历程。其次,要立足于不断发展的实践来学习,摒弃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教条的错误观念。要不断学习好、掌握好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次,理论联系现实的前提,是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应将理论轻易地联系实际。理论知识如果很单薄,贸然联系现实则只能做一些表面的经验性描述。最后,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4]故此,大学生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去思考,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将马克思主义继承好和发展好。

(二)高校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

首先,在硬件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校园网络环境等硬件方面的经费投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及时更新和完善书籍、期刊、电子数据库等硬件资源。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上学习资源使用方法的引导,力求做到线上和线下资源相结合。其次,在软件方面,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经费。定期聘请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支持大学生群体举办读书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在会上大家可以汇报、讨论,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加深对自己所学内容的理解。

2.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学过程

首先,优化教学方法。高校教师应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中国化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文章,都是运用中国化的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十分有利。其次,要努力做到原理契合现实。教学过程要努力实现理论关照现实,现实彰显理论,以此来纠正“技术至上”“思政课无用论”的消极观点。最后,要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

(三)摆脱知识性教育模式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应力求在传统知识性教育方式下,实现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标。其关键在于,要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变成智慧,再通过实践路径,将智慧转变为道德理想信念,并最终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此,高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只有学会了“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从而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过时的个别论断和行动纲领之间的不同。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其根据当时情境做出的结论和论断。很多时候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上“仅仅看重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和结论,而忽视其思想产生的过程和方式,从而割裂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生成过程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被当作知识性的对象来设定和表达的,而是通过实际的运思展现出来的”[5]。因此,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思方式,而不是让他们“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6]。如此,马克思主义教学对学生而言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辩证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真理生成过程的展示,这是引导大学生走出马克思主义学习困境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非所学
非所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