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2022-03-25王艳锋
王艳锋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指出:“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相对本科生而言,目前高校研究生在学业科研、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更大,容易导致多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便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抑郁、自杀、自虐的倾向[2]。因此,加强对高校研究生自身幸福感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探讨提升高校研究生自身幸福感的有效路径,对有效促进研究生自身心理健康、营造和谐融洽的高校环境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引导高校研究生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实现幸福,探索提升幸福感的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和责任[3]。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断对高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以及思想状况的引导,提升研究生心理幸福感的水平,进而外化为行动,对自身、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本节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讨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目前学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愈发重视,但大多都是从亲和力、获得感等角度探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的联系,通过介绍其内涵及理论基础,为最终找到研究生幸福感路径奠定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内涵
所谓的幸福感指的是基于物质满足和精神富足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不仅指在日常生活中享有的诸如满足和舒适等身心愉快的精神状态,更加强调的是在自我追求和提升中享有的诸如社会认可和价值共鸣等心灵的抚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的内涵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和统一,有利于引导高校研究生认识幸福、学会幸福、创造幸福、获得幸福,提升高校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完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机制[4],不断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促进高校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遇到学习和生活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从容应对,从而提升其幸福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 原则[5]。”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有着对幸福的初步见解。他提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6]。”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幸福不仅是追求个人的安逸,更重要的是要为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认为幸福是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思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三个有机统一,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化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新观点,如毛泽东“为人民而战”的幸福观、邓小平的共富幸福观、江泽民“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幸福观、胡锦涛的和谐幸福观、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7]。这都体现出幸福观这种思想是经过历史传承,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幸福感内涵进行越来越深入的建构和研究,各高校对研究生幸福感的培养和提升路径也要根据新的状态和情况予以调整。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提升的必要性
(一)物质压力凸显
大多数毕业研究生的整个学业学习生涯都经过了将近20 年的一段时间,在大学短短的时间里,虽然在就读期间时常会去做一些兼职,补贴家用,但是家庭依然一直是为学生提供社会物质的重要收入来源。一方面是高校研究生家庭会在经济上面临很大的负担;另一方面就是研究生家庭花销会增多,像学费、住宿费用等还有学生日常生活中消费等,都将会面临着巨大的物质消费压力。可能还会有人出现盲目攀比、虚荣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失衡状态,让整个研究生生涯幸福感指数降低,心理压力过大,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完成学业以及科研任务。
(二)学业科研压力增大
研究生通常会以学业科研为主,各种评奖评优资格也会向学业成绩以及科研成绩优秀的学生倾斜,使得研究生人心惶惶,每天埋头看论文、写论文,面临巨大的学习科研压力,心理会出现很大波动,容易导致情绪失控甚至抑郁等问题。因此各高校需要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促使研究生在学习以及科研过程中调整好心态,劳逸结合。
(三)就业压力加剧
研究生面临毕业就要就业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尤其是面对同龄人之间的攀比,这种就业压力会更加增大。2021年的教师就业面试市场上,教师专业相关技术岗位的就业竞争可谓异常激烈。在深圳的“四大高”专业面试的报名过程中,出现7 人中至少有4 人都是博士的尴尬现象。教育部最新面试数据统计显示,2021 年全国共有191 万余人通过博士认定面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8.7%。不管是教师岗位,还是其他岗位,也面临着许多就业压力,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改善。
(四)家庭婚姻压力突出
大多数研究生年龄在25 岁以上,面临着一毕业就要组建家庭的压力。但是研究生的学业、科研、物质等方面压力过大,导致没有时间扩大交际圈,尤其是面临父母长辈的催婚,以及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等状况,心理压力会逐渐变大,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其形成正确的家庭婚姻观,尤为重要。
塑造健全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所在。从某种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健全人格的培育过程,贯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高校研究生幸福感,减轻高校研究生在思想上的压力,使其以从容不迫的姿态面对研究生生活显得十分必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密切联系,辩证统一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二者将人的基本观念的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感受到幸福,进而建立起幸福的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8]。”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幸福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各高校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让研究生明确什么是幸福,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感。各高校需要在多方面采取措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指数。本部分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的变革上来探讨提升研究生幸福感指数的路径。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第一,社会热点教育。社会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不断更新,那么人们在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有利于为广大高校研究生及其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社会问题思考和不断更新知识认知;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及时结合一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有利于引导广大高校研究生不断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道德、知识以及能力等全方面得到提升,培养研究生对待事物以及解决问题的良好心态,提升研究生幸福感指数。
第二,日常生活教育。高校研究生日常生活教育,是指平时的一种经常性的管理教育,比如学生个人学习时间规划管理、个人专业知识能力管理、个人的社会心理健康管理、技能教育等,教育的是研究生如何合理分配好自己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的业余时间、如何正确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成功与失败如何调整好心态等。研究生在学业、科研、生活的心理压力过大,需要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其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提升其幸福感,以及加强其对生活的满足感。
(二)教育方式多样化
第一,课堂讲授主体化。在以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受教育者一味地处于接受教育者的知识文化灌输与思想引导的地位,教育者过多地去关注每个受教育者的实际发展情况。高校研究生更多的是作为其接受教育者的主要角色,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导师更多的是作为教育者的主导角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忽视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讲授的主体化,研究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教育者可以根据研究生情况给出相应建议,这样的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二,多媒体放映相结合。加强和规范改进大学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思想人文教育关怀和群众心理健康疏导,寻求实现物质富裕与追求精神文明富有的新时代的思想人文教育关怀,必须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课堂教学形式,在大学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再单一地依赖于教育者的各种口头语言讲述以及板书辅助了,多媒体的不断出现,在对高校研究生教师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容易贴近其生活状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促进研究生幸福感指数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自我教育。“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9]”。开展任何一种形式的思想宣传教育都离不开每个人对其真正理解和正确认知,高校研究生就业群体更需要在开展思想宣传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成长为内心坚定的奋斗者的角色。在他们面对工作压力以及遇到挫败时,能够主动做出调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三)教育机制规范化
第一,考核制度完善化。研究生在面临学业以及科研考核时,一些高校的考核机制总是出现模棱两可的状况,或者是考核过程过于严格化,研究生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任务,导致研究生心理出现极大压力。这就需要各高校及时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对于合理的制度予以保留,对于“假大空”的规章制度予以适度调整,根据学生状况,既能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又不至于太过繁重。
第二,评价制度公正化。“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纯粹的物质生活范围,对于非物质领域的满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提高民主平等的程度以及其他方面的满意度,从而促使幸福感的提升[10]”。这必然要求高校不断提升在校研究生的学业科研申请以及学业发展评价奖励考核制度的真实化和公平化,本着严格公正的在校科研学业评价奖励制度考核标准,使在校研究生的学业申请获得学业发展支持科研奖学金、学业发展支持科研助学金、国家财政资助科研奖学金等。设立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使研究生在面对学业以及科研压力时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有目标地进行努力和奋斗,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激励研究生不断刻苦奋斗,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
第三,协同育人制度合理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研究生幸福感指数偏低,很多时候就是源于这三方面的压力。如果不从源头上予以解决,或者只从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解决,那么就无法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家庭方面,家是最温暖的港湾,父母作为研究生最亲近的人,在看到其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要及时给予适当鼓励和引导,帮助其走出困境,解决心理方面的压力。学校方面,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或者座谈会等形式,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快速有效地解决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或者互帮互助活动,设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就业制度,有效解决研究生出现的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指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研究生幸福感指数是非常有效且合理的,我们既要理解其内涵,也要了解研究生幸福感偏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给出对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渠道可以提升研究生幸福感,也可以看出,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完善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