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2-03-25李虹霏
李虹霏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自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学界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有很多。与此同时当下的新媒体技术正在革新受众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应用与适时开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适时应用新媒体可以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群体,应该更加得到关注和重视。新媒体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越来越突出[1],对如何推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新媒体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之伴生共存于中华文明的漫漫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重要性、严肃性,曾被党中央及各民族地区党委反复强调,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首次载入了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及党章。“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继续深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绵延不绝,如同石榴籽一样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2]”。
当代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应该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基础目标抓紧抓好[3]。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群体都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党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念,促进各民族的人民群众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意识[4]。而在新媒体时代,当今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途径变得多元而丰富,不仅只是通过单一的报纸和电视广播这类的传统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途径变得不单是从前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新媒体媒介进行交互传递和碰撞,在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情况下,利用好新媒体媒介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所以本文主要想探究出一条适合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新媒体和新媒体时代呢?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1.新媒体时代媒介内容丰富、渠道多、运营成本低
新媒体一词目前在学界普遍有两种解释:一是缘于当前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引起传播形式的改变和创新,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升级后的传播形态,如数字信号电视、网络信号电视、个人手机的媒介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升级,一些媒介方式可能会被淘汰扬弃,而升级换代后的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当下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
2.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
现如今,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体纷纷加入“媒体融合”的浪潮,在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社交新媒体软件开设官方账号,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短视频账号,并为其定制短视频格式的推送内容,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播放器平台也有开设相应官方账号,甚至淘宝、小红书、闲鱼和支付宝等购物支付软件也具有新媒体账号的讯息传播功能。在现代新媒体传播中,媒介传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过程也很丰富,可以做到融合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传播信息,做到及时地扩展内容。
新媒体简单来说那就是指一种环境,一种当今新时代才发展出来的环境,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5]。新媒体的媒体形态迎合了当下人们在空闲时间的娱乐零散化需求,随着如今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和压力的加大加快,人们的空闲时间呈现出零散化和碎片化的趋势,因此新媒体也趁势崛起,甚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平台也重视起新媒体这块“处女地”。新媒体时代个性突出,过去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大众化的,新媒体可以做到更加翔实的区分细化,可以多种角度广泛面向群众和个人受众。
二、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遇困境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讯息的辨别能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媒体讯息的辨别侦查能力较弱,往往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反诈骗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他们往往性格质朴单纯,多出身于农村地区,过去生活的社会环境较为简单,面对城市与网络的“入侵”往往辨别能力稍显不足。随着现如今世界发展飞速变化,日益信息化多元化,在疫情等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的边界逐渐消失,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问题显得愈发重要,存在着一些一般性的现实问题且有着多个具体性的特殊现象,要兼顾各民族本来拥有的特性,最终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性和融合。正是这种认知的不均衡,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铸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存在接触过度的情况
大学是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人的体能和智力都会到达巅峰。但由于大学与社会不同相对封闭,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不仅较少有社会阅历,而且年龄小好奇心强烈,更加容易受到新媒体等网络文化的诱惑和冲击。过度沉迷于新媒体使用中,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很多不良影响,正常的娱乐及社交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所以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而不是过度沉迷新媒体平台带来的短平快的刺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不断增多,各种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显得尤为突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方面的教育引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更多的耐心,为适应时代要求,教育模式也应随之进行创新和转型。
三、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
(一)抢占新媒体舆论阵地,构建立体化新媒体平台
1.创建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
第一,要充分利用官方QQ 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官方微博平台等网络社交新媒体软件平台,同时也可以在抖音、快手、B 站等短视频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通过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面对当前各种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借助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文化基因,增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得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得歪曲亵渎英雄烈士,不得宣扬歧视等等。
2.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
广大新媒体平台应坚持以内容建设为首,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标准,以先进内容为导向,以促进民族团结内容为内涵,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在动力,实现各新媒体平台优质内容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推动发展。当前,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应从新媒体平台的思想和载体两个层面加以探究。
第一,在思想领域,要努力焕发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载体的各个高校的新媒体平台,能够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通过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以史为鉴的革命红色文化,和当前精神谱系中的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导向及提高审美,转化为对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以外的精神追求的满足,使新媒体平台逐渐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时服务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帮助各个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布内容上,要突显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因材施教和运用,使新媒体能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例如,在少数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运用多种新媒体形式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乃至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并进行相关追踪报道,都会取得不错的社会反响。
第二,在载体领域,各高校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采用多种媒体的宣传手段,做到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和当下热门的网络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可以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全新角度和叙述手法展现其魅力与风采。例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许多自媒体号通过自发的歌舞、风景、文化等短视频的方式,展示了当代多才多艺的爱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形象,这些视频内容丰富,饱含爱国深情,受到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的一致好评。这种庆祝方式不仅调动了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让每个人都能亲身参与到其中,更有助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国主义精神根植在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
(二)整合新媒体资源,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的组织建设
例如,可以在校园新媒体运营账户平台中增加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同学,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新媒体有利有弊,相关运营者必须科学严谨地利用新媒体,才能更好地造就和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不断发展深入到高校后,根植在校园里就会形成各个校园新媒体组织,校园新媒体不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节目,校园新媒体并不是作为传统校园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传统媒体和校园新媒体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更应该把二者基本定位为相互合作和取长补短的关系。想要行之有效地发展新媒体就必须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积极 作用[6]。
第一,推动党的声音和力量进入各类新媒体终端,将新媒体的官方发声阵地不断扩大,必须从严审核文字、音频视频等媒体素材,把好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微博平台、校园抖音快手账号平台等校园新媒体平台的质量审核关,确保校园平台宣传的政治方向正确。
第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言论,大学时期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而一些学生性格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因此,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与当下的发展需求,优化新媒体舆论环境媒介,形成讯息传播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新媒体宣传应当坚持正面宣传,进行正向引导[7]。
(三)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质,将新媒体使用规范化
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普遍性,也具有其个性化、复杂性等特性,从许多课堂实践教学结论来看,仅仅通过单一的课上教学方式及实践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求。因此相关运营者可以构建一个能够形成有效机制的网络互动平台,打造一个全方位一体化能够常态化运行的管理平台,营造一个以校园为核心的现实——虚拟相结合的互动平台。例如,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宣传,是少数民族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少数民族学生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目前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微博平台、校园抖音和快手平台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教育,都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元性的重要表现,把校园作为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也是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性表达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用户本身即是媒体,在信息飞速传播发展的当下,在真伪难辨的网络环境下,新媒体仍需被谨慎对待,既要发展它的可以即时传播、入门简单、交互性强等优点,也要扬弃它沉迷性、缺少权威性等缺点,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