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与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2022-03-25刘玉敏殷程程王俊娟仲伟昊董路远安兴彬严谋春

科技资讯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公众信息

刘玉敏 殷程程 王俊娟 仲伟昊 董路远 安兴彬 严谋春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烟台 246000)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产业结构分析体系逐渐完善,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公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且广泛的信息传播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对现状分析产生不满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中国人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冲突增加,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也受到损害。新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媒体信息风险传播的监督和控制[1]。

1 研究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与风险防控意义

1.1 为信息双向沟通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新媒体时代,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上下级沟通模式,更加强调双向沟通互动,让沟通变得友好并有效。而我国企业应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管理与传播,依然处于一个尝试与发展的阶段,还未彻底转变传统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上下级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服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该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民众的调查访谈,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信息双向传播重要性的理论知识框架,为相关管理机构实施双向数据信息传播方案设计提供新的主要理论依据。

1.2 促进官方权威信息传播的及时、公开和透明,增加信息权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应急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发展完善,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理论的借鉴也较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体系。再加上新媒体的发展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环境有了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不能应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该研究尝试从新媒体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及风险入手,补充和完善我国相关知识理论,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降低各种风险。

1.3 建立公众—媒体—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机制

研究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公众—媒体—政府管理机构良性互动机制,提高中国民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危机意识及官方数据信息技术传播的效率,让虚假信息暴露在阳光之下,营造和平友好的沟通氛围。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1.4 规范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改善媒体无职业操守和信息准确率的现状,建立可靠的舆论信息传播平台,降低信息传播的次生风险,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信息传播的可靠性,引导社会舆论,减少公众恐慌,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2.1 成因的多样性

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与自然生态灾害、事故灾害、社会经济安全事件、烈性传染病、动物病毒、致病微生物、药品管理危险、食物中毒、职业发展危害等原因密切相关。

2.2 分布上的差异性

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传染病的发病率因季节而异,非典型肺炎通常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肠道感染则在夏季比较常见。在空间结构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即传染病主要分布的区域发展不同,如我国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传染病。

2.3 传播的普遍性

当传染病管理由3个组成部分(感染源、传播和发展路径分析以及弱势群体)同时提供时,它们可能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2.4 治理的综合性

治理工作需要4 个方面的结合:一是信息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结合;二是直接的任务与间接的任务两者的结合;三是社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结合[2];四是国际和国内研究结合。一定的社会综合治理是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得到一个良好解决的必要条件。

2.5 种类的多样性

引起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生物技术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信息安全风险事件[2]、各种事故和灾害等,从而使得其种类也是多样的。

2.6 公共安全卫生事件频繁发生

造成社会公共安全卫生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分析原因有公共卫生技术设备的不足和公共卫生的监测投入力度不够、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教学事业投入的资金能力不足、忽视生态的保护问题研究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滥用和管理不善等。

3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3.1 交互性较强

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途经繁多,受众可以自主地参与到传播中,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一个人的信息可以同时被传递到很多人的手中,我们也正在不断接收别人的信息。传播途径的增多,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提高了传播的交互性。

3.2 具有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承载能力

新媒体可以使大量信息以简洁的形式存储在平台上,其信息传播是碎片化的。个人媒体、抖音、UP 主、VLOG的不断出现,大量碎片化信息出现,新媒体的承载量是非常巨大的。

3.3 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资源共享平台,不仅限于地区、行业和年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些平台的帮助下上传和下载网络资源。

3.4 个性化与主动性较强

网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个性化非常强。并且多数情况下是网民自己主动接收信息,相对来说信息传播的主动性较强,减轻了新媒体工作者对于信息传播的工作压力。

3.5 虚拟社群化

网络社交是依附于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网络上有很多虚拟信息的传播环境,使用的用户构成了虚拟的社群,人们在社群内传播信息。

4 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新媒体下公共卫生事件关注度的调查分析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信息[3],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 年12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9.6%,网民规模为9.89 亿。男女比例为52.7∶47.3,青年群体是上网人群的主力军,中高龄人群比重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接受过大学专科教育的网民占比8.7%,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9.9%,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中占比最多,达25.4%,企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共计12.9%。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0%的人对新媒体现有好工作表示相对满意,这表明新媒体现有工作水平比较高,但接近20%的人表示相对不满意,这说明新媒体现有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35%的人对现有风险的应对措施相对不满意,这表明现有风险的应对措施不够完善,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去提升改进。

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真假性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相信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说明网络及新媒体正不断完善,但仍有部分人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所以网络及新媒体还应该采取更好的措施进一步改进。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更关注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情况,对复杂的网络信息也有一定的判断,对国家及媒体现有措施比较满意。但部分地区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或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与注重度不高。如何让尽可能多的人充分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积极配合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是论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5 典型案例研究

5.1 “非典”事件中展现新旧媒体之间的对决

2003 年初SARS 在广州爆发,“非典”疫情信息的传播始于一段只有8 个字的短信谣言。“非典”信息多是通过手机信息或口头相传的方式传播,但消息传播缺乏准确性加之“非典”传播迅速,造成群众恐慌,疯狂抢购板蓝根和白醋。

其中不难看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事件发生时,群众所信任的传统媒体没有发声,反而是以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非典事件中发挥了信息传播的作用。而当时社会上并没有对新媒体的发展加以管控或指引,最终导致了舆论的偏向。尽管如此,在非典事件中新媒体的功还是大于过,这也是为什么在以后的信息传播中,新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5.2 “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媒介

新冠肺炎爆发后,政府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国内国外及时了解了新冠肺炎。不管是国家外交部,还是央视媒体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疫情的信息传播中,对一切错误观点及时予以反驳。现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播分享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宝贵经验,不仅帮助了其他国家渡过难关,更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国风范。

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的成长

从两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异同来看,这两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公众的恐慌。以下是从新媒体信息网络传播的角度来分析两种突发事件的异同。

5.3.1 信息的受众阶层是相同的

在中国,不管发生什么事,国家和政府永远保障人民拥有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权利。不管是2003 年的非典,还是2019 年的新冠肺炎,公众们都在第一时间接收讯息,只不过相较于2003 年的非典,2019 新冠肺炎的信息更加可靠,更具有权威性。

5.3.2 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截然不同的

2003 年非典时期人们传播信息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和口头交流传播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2019年12月以来在中国爆发的新冠肺炎是一场具有全球范围的典型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全球能够通过新媒体传播分享治理疫情经验。

5.3.3 信息扩散的具体传播途径是不同的

“非典”时期手机短信传播的片面及效率低下导致人们防范意识不够,未能及时了解疫情的严重性。现如今,新兴媒体如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主流App、新闻网站、电视等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做出判断和采取措施。

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的研究,我们足以发现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极大,研究新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信息传播和风险防控,对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和体系在治理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尤为重要。

6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与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6.1 国家政府

6.1.1 信息公开,树立政府权威

政府必须保证其对外公布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无隐瞒的、透明的,避免因信息不足而造成更多不实信息的发布。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要在第一时间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切信息传播给公众,实时公布事件的探究结果、治疗方法、进程、结果,而不能担心政绩瞒报信息。

6.1.2 建立独立的危机管理机构

该机构需定时向公众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进展及应对措施与效果。保证公众有权威、科学的消息来源,防止虚假信息的流通。处于当今大数据环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建设[4],需要专业的人员,以便真正提高应急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

6.1.3 开设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管理专业,利用高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通过政府下令,各高校开设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既具备新媒体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公共卫生事件专业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与公共卫生事件及医学相关专业优势的媒体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向公众传播更加科学的信息。

6.1.4 建立公众—媒体—政府机构良性交流机制

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网络上容易出现事件舆论发生偏差的情况,因此要建立公众—媒体—政府机构良性交流机制。政府与新媒体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新媒体为辅助,信息控制为核心的合作模式[6]。政府要主动、有意识地与新媒体和公众沟通,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积极为新媒体及时提供准确的官方信息,确保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准确、迅速,同时支持新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新媒体则吸收公众关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热点问题,根据公众发表的言论,及时向政府反馈公众的担忧和需求。通过这样两两的互动、沟通与联系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不仅加强了信息控制力度,还降低了公众的恐慌忧虑,有利于公众积极配合政府工作,政府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6.2 媒体机构

6.2.1 对信息进行甄别分类,提高信息质量

新媒体平台应设计激励作用机制,鼓励媒体组织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鼓励媒体管理工作研究人员对海量数据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筛选和分类。引导新媒体在公众危机发生后做出实时报道,而不是只在乎热度虚假报道。

6.2.2 新媒体应及时调整报道的侧重点和内容

这是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同心理阶段的特点。(1)初期。新媒体技术平台更应注重研究报道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景及真实生活状况。(2)中期。应重点进行报道突发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性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这一现状。(3)后期。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主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通过相关的补救措施。

6.2.3 新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

新媒体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望者,肩负着探测环境的责任。新媒体不仅是危机预警、信息传播者、舆论引导者和社会组织者。新媒体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深入了解基层公众的需求,以实现双向传播的效果,更准确地向公众输入信息。

6.3 公众

6.3.1 提高公民的甄别能力与监督意识

公众应多方面了解信息,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选择官方渠道查询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情况,积极传播官方信息并对不实信息进行举报,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事件的救助中去,履行应尽的监督义务。

6.3.2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对于传播虚假信息以及其他不配合的网民给予行政惩罚,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积极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意识。进行法律宣传的同时,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省级立法,在不抵触国家法的同时,满足地方处置的需要,能够解决实践和立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各地依法有序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

6.3.3 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

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强调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到社会救助中去。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退休的老党员积极投身于志愿活动中,承担起党员责任。国难当前普通民众也应该树立责任意识,积极组织和参加相应的志愿活动,为国家渡过难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7]。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公众信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