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历史进路与新时代内涵

2022-03-25霍庆生夏明宽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时代

霍庆生 夏明宽

(1.中共辽阳市委员会,辽宁辽阳 111000;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 11300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回顾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百年演进历程,发掘各时期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既是对历史成果的继承与超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和实践价值,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理论渊源

任何理论观念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有其或明或暗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也不例外,也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论述。这些经典作家关于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既有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的分析,也有对其历史作用和工作方法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提供了理论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知识分子“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因为明确阶级属性是认识知识分子的首要前提,是衡量知识分子是敌是友的政治标准。首先,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愈益深化,进而引起劳动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有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知识分子具有革命的潜在性。“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并不能够保证作为“个人”的知识分子具有天然的革命政治归属,因为个体的政治归属主要依据个人的主观选择,并且认为“一个强有力的民族知识分子阶层也渴望打碎束缚着他们的枷锁”[1]122-123。无产阶级革命过程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他们是我们依靠的对象,具有挣脱社会枷锁的革命可能性。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2]375。科学知识与技术是无产阶级争取革命解放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武器,要充分重视作为科技载体的知识分子群体。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知识分子重要作用的同时,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的自身局限性,即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缺少变革社会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批判性的改造教育,以便与革命无产阶级同向同行。

列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十分注重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曾经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3]501在知识分子问题上,一方面,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创新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列宁也认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提法,认为知识分子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从阶级角度看,属于劳动者的一分子,知识分子同体力劳动无产阶级一样负有马克思理论赋予的重要阶级使命[4]322。另外,列宁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当时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知识分子“不能代表任何独立的政治力量”[5]190,他们有着深刻的阶层烙印,这是列宁对马克思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论的有力扩充。列宁曾经提出,要关心、爱护知识分子并对其进行政治引领,这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因为“知识分子是一种文化因素,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必需的”[6]2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展社会主义实践的同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依靠的力量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都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都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他们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历史地位、社会作用等问题都作出了重要论述,这些思想为此后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百年发展历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随着革命和建设进程的推移,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历史使命、地位作用及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按成果的形成时期,可划分为四个连续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救国大业”历程中的初步探索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国大业”历程中的形成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富国大业”历程中的基本确立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强国大业”历程中的创新发展阶段。

(一)“救国大业”历程中的初步探索阶段

20 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内忧外患,民族意识高涨,知识分子求索救亡图存之路。面对知识化主义还是信仰化主义的道路选择,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受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成就鼓舞,选择了后者,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意识到掌握未来国家之命运的必是劳动人民,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初始萌芽。

中共一大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了党的政治立场,但并未提及知识分子概念及其阶级性。中共二大第一次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属进行了划分,将其作为一个独立阶级——“中国智识阶级”[7]13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中明确了准许知识分子入党,将知识分子划入“非劳动者”[8]267范畴。由此可见,党在初创时期,尚未系统地掌握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忽略了经济基础作为阶级界定的根本要素,没有全面、深入地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倾向,对知识分子阶级的划分依据都来自主观经验和引用教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这既与建党之初党员的主要来源就是知识分子有关,也与中国革命面临着极其艰苦而又错综复杂的局面,确实需要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并具有卓越才能和宏大视野的知识分子作为领导者有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观是党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9]619,革命根据地时期,尤其是延安时期,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针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弱点,譬如易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通过采取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之达到革命化、群众化。将经济地位作为阶级定性的一个必要依据,并从意识维度考察主体的阶级倾向,不再将知识分子划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事业中的定位更加准确。

(二)“兴国大业”历程中的形成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工作任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三大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继完成,使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0]160。阶级属性的明确,为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主动地进行智识创造提供了政治保证。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对知识分子的两个基本认识:一是脑力劳动对于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世界观本身也在辩证地发展。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考察方法上,一个维度是从其所服务的社会经济基础出发,另一个维度是从主体的思想意识出发,分析其是否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视域下建构知识分子的评价原则,再过渡到具体历史境域中加以实证分析。在社会主义劳动实践体验当中,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逐渐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经济基础与理论建构两方面要素的同时具备,表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形成。

(三)“富国大业”历程中的基本确立阶段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逐渐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特别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在经过一段曲折和失误后,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

我国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属于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智识创造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不能抽象地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二者本质是同一的,只是社会分工不同,“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11]41,“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11]41,反对在社会价值层面上将二者差异看待。对于知识分子阶级性的划分依据,需要同等考虑两个要素,即经济地位和阶级意识,并将其服务对象作为后者的主要判定原则,“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11]92,“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11]92,“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11]92,克服纯粹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判定阶级性的认识论缺陷。在知识分子的使用上,党给予了充分的政治信任,放手使用、因材施用,将其分配到最能发挥其业务水平的岗位上,努力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把教育事业发展重新摆在重要位置,“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1]95。

1995 年5 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战略高度提出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智力需要。知识分子承担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的使命,“带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12]491。

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才竞争压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党中央作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2002 年,在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13]409由此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进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以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成为国家当务之急。从国外引介新兴知识和先进技术,国内大力兴办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劳动创造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的智力发展。

(四)“强国大业”历程中的创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在历经了初步探索、形成发展、基本确立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后,进入到创新发展阶段。知识分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4]。知识分子工作继续摆在突出位置,营造尊重知识分子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15]。

党和国家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层面呈现出教育工作、人才工作、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党中央继续遵循党管人才的原则,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引领和培养,开创了知识分子工作新局面。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在百年演进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传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因,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了党史中探索、发展、形成的理论实践。

(一)对新时代知识分子定位的阶级观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动者的一分子,这一定位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1.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特征。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4]的论断进行了最新阐明。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知识分子自然是党的阶级基础,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依靠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知识分子必然会展现出工人阶级的创新品质,走在前列并发挥带动作用,展示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责任担当,提供智力支撑、助力创新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2.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人民性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16]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是人民群众中的稳定主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将知识分子界定为劳动人民,其必然要担当劳动人民的使命与责任,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价值理念。知识分子要切实发挥知识型劳动者的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劳动,用劳动筑梦、以实干圆梦,在劳动中体现追求、展现风采。

(二)以国家栋梁、社会精英为定位的地位观

进入新时代,党比任何时期都更重视知识分子,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地位给予诠释,概而言之,就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15]。

1.国家栋梁的角色定位。国之栋梁,是新时代党对知识分子为推进国家建设所作贡献的最高评价。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袁隆平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用忠诚担当、智慧才能、奉献牺牲谱写出一曲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等新一代知识分子,以实际的创新争先行动,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至诚报国、心有大我,争做国家栋梁、民族脊梁、人民赤子,争当党和国家事业的排头兵,勇于对标历史和当代的先进典型、比学赶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2.社会精英的群体定位。社会精英,是新时代党对知识分子为助推社会进步所作贡献的最高评价。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需要准确把握社会精英群体地位的内涵和荣誉背后的社会希望与人民期待,还要准确把握先进思想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先进科学技术承载者开拓者、物质与精神文明创造者生产者等多重社会角色的重要作用。任何社会群体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知识分子需要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切实将自身的责任同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在实践中实现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三)以天下为公、担当道义为内涵的情怀观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1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情怀观的生动诠释。

1.天下为公的理想情怀。世界观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情怀观建构的基本前提。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情怀。1921 年,一群胸怀救国济民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知识分子需要坚守初心、继承先辈传统,“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17]325,将科学追求融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行动中。

2.坚守正道的信念情怀。“坚守正道、追求真理”[14],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情怀观建构的信念基础。党需要领导知识分子在树立“四个自信”上唱响主旋律,培养知识分子增强“四个意识”和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需要指导知识分子在立足国情中放眼看世界。知识分子坚守正道、追求真理,要在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前提下,实现人生价值。

3.实事求是的学术情怀。实事求是,是学术精神的灵魂,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情怀观建构的实践基础。知识分子要准确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方法论,提升善于“求学”“求问”“求实”“求真”的学术素养;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坚持一切研究和创作“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18]324;要坚持深入实地、深入实际,不能只看表面;要坚持“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17]342,使思维成果和形成的新认识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

(四)以胸怀大局、建功立业为内涵的使命观

胸怀大局、建功立业,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使命,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使命观的具体要求。

1.“国之大者”的使命。需要培养知识分子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格局。要培养知识分子“国之大者”的意识,深刻领会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安邦定国的重大立场、重大原则;要培养知识分子服从大局、把握大势和成就大事的能力,把握好“国之大者”的“大”和日常工作中的“小”的关系,做事小而专,思维格局宽而广;知识分子要善于登高望远,善于从国内国际形势看问题,实现与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知识分子群体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

2.学以致用的担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知识分子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以致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和“知”,二是“用”和“行”。一方面,要明确知识分子“学什么”“知什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学好专业知识,特别是要在对国家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重点领域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力争站在科技的世界前沿和思想的理论前沿。另一方面,要明确知识分子“用”和“行”在哪里。知识分子应该将所学真正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3.建功立业的抱负。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抱负。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呼唤知识分子勇于扛起建功立业的历史重担,积极投身于创新发展实践,把个人对创新创造事业的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知识分子实现个人抱负,要坚持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至上,紧紧围绕经济竞争的关键核心、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创新发展。

(五)以勇立潮头、引领创新为内涵的创新观

“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14],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创新观的具体体现。新发展阶段,国家需要以科技创新来催生新发展动能,需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知识分子迎接时代挑战,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断”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创新观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

1.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技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正在加速缩短。有关统计显示,对比100 年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增加了10 倍,当今的知识更新周期为3—5 年。知识分子需要自觉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创新观的内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19],持续推进知识的更新和积累。

2.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知识分子“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14],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权威、挑战权威,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3.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知识分子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方法指导实践,既敢于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既要努力原始创新,又善于集成创新。

4.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知识分子要敢于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勇于解决我国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和空间分布失衡等关键性难题。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把握时机、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谋划和部署。

(六)以尊重信任、关怀包容为内涵的工作观

尊重信任、关怀包容,是新时代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在原有“政治”“工作”“生活”基础上,对“思想”工作进行了丰富创新。新时代党的知识分子工作需要把“尊重”“信任”“包容”作为基本遵循和宏观原则。

1.坚持尊重的原则。要准确把握“四尊”内涵,准确把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要总结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改革完善培养与成长机制,培养塑造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尊重知识分子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帮助其集中精力专注于本职工作;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出人才、出成果创造条件。

2.坚持信任的原则。要从政治、思想和工作等方面准确把握信任原则。政治上充分信任,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起点,要让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属性、阶级属性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全面共识。思想上主动引导,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注重从思想上端正认识、提升觉悟,引导其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主动同知识分子打交道、交朋友,善于运用沟通、协商、谈心等方式做思想工作;在纠正知识分子的思想偏差和错误看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工作上创造条件,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工作方式;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3.坚持包容的原则。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容”“三不”的内涵。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干事业、做决策中,要善于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认识到知识分子有思想、有主见、有批判精神的特征,“多一些包容”,不要求全责备;对待知识分子的批评意见,要认识到“人不是神仙,提意见、提批评不能要求百分之百正确”[14],在意见的出发点正确的前提下,“多一些宽容”,容人之异、补己之短;对待知识分子的缺点、问题,以及其提出的存在偏差甚至错误的意见和建议,也要多一些包涵,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14],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讲道理要和风细雨。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还要坚持包容与关怀并举,落实以“后勤部长”角色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要求,在工作和生活上多一些关心照顾,了解心愿和心声,倾听愿望和诉求。

四、结语

回顾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从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引领作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知识分子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提出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知识分子工作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新时代内涵,明确推进新时代知识分子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以忘我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