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2022-03-25邹蕊娇
邹蕊娇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 江苏南通 226000)
随着信息行业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技术深入变革,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1]。作为教育领域的主要分支之一,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信息存储和传递的重要责任。在科研全面数据化、“十四五”规划背景下,高校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图书馆监管服务,加速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已成为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建设的重大课题之一。然而现阶段,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依然面临着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强、息化监管人才相对缺乏、信息化监管机制尚未健全,以及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功能有待健全的诸多困境。因此,深入探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对教学与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1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1.1 有利于丰富图书资源
图书馆当作传统获得知识的主要通道,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功能,构建网络数字化知识库,丰富图书资源,继而加速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2]。首先,大数据为高校图书馆藏提供丰富资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利用大数据多元化、数据庞大优势,较大程度上增多馆藏图书资源,促使图书观的服务范畴愈加广泛。不仅如此,大数据能够针对大学生需要进行针对性服务。其次,大数据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图书馆服务类型和资源单一缺陷。大数据技术可以为高校提供多样化优质图书资源,极大地满足读者需要,并为其带来更多优质阅读体验和服务。再次,在大数据技术作用下,高校能够借助异构数字资源的融合、聚类与重构,持续增加图书资源,继而深入挖掘图书资源信息层、知识层。最后,高校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监管技术,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业务子系统图书资源,为图书资源的丰富创造更好条件。
1.2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监管水平
在传统高校图书馆监管中,大部分监管员通过记录的方法对图书进行相关整合,该方法不仅减弱图书管理员工作效率,还频繁产生错误,造成学员在查阅图书室遇到障碍[3]。在此情形下,一方面,大数据有利于提升数据整理员监管水平。高校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按照图书数量和整合状况,科学管理书籍,可以有利提升数据整理员监管水平。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有效提升图书监管水平,还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建立科学健全知识体系创造机会。这种情形下,高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全面实现图书馆资源网络的有效分享,继而确定大数据在图书馆资源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数据可以有效处理图书信息,助力图书管理员提升工作效率。利用图书馆处理信息始终是监管者的重要工作环节,尤其是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图书监管员整合图书内容,还需求精准评估与定位图书种类,继而形成一种具有价值的信息。比如:高校可通过大数据按照自身需求分析图书种类,调整与监管图书馆的各类信息,为读者提供精准化推荐。
1.3 有利于促进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
大部分传统图书馆处于高墙围栏之中,学员若想借阅或浏览图书文献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办理登记或借阅手续[4]。一系列繁杂复杂图书借阅程序下,致使众多学员借阅图书的积极性严重削弱。然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呈现出多元信息化趋势,除图书馆监管信息系统之外,当前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公众号等是大学生普遍运用较多的信息化平台。这些信息化数据平台,促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根据个人需要下载或查阅相关图书资料,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一系列便捷条件。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可推动高校学生获得图书知识渠道更加多样化,有效分享图书资源。由此可知,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推进读者从众多渠道获取更多知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便利化服务。
1.4 有利于确保信息安全性
传统图书馆大量收藏文献资料,由此吸引众多学员与教师借阅图书,师生凭借纸质版的借书证就可以借阅自身需要书籍。然而,在借阅图书环节中,经常发生师生丢失借书证、文献资料、损耗书籍等状况,为图书馆带来损失[5]。不仅如此,高校传统借阅图书方式导致个人信息安全无法获得有效保障。然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通过建立信息化图书馆平台以及个人信息相关保护和严格的数据访问机制,可达到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效果。大数据作用下,高校图书馆资料均在信息化平台安全存档,学员可以查阅电子文献方式,获取更多自身需要的图书信息,保证图书与个人的双重信息安全。整体而言,高校通过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助力图书馆信息获得安全保证,提升图书管理效率。
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依然停留于初步阶段,即使部分实行信息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6]。第一,高校管理人员与图书监管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由于大部分高校领导层和图书监管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思想相对传统。管理类人员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电脑监管图书馆,理解存在误差。不仅如此,高校领导层和图书监管层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设备投资认识存在误区。例如:高校领导层认为图书信息化管理汇报率低,无法对读者带来便捷服务,导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第二,在大数据时代下,移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多数教师和学生喜欢借助移动产品和网络平台查阅图书资料。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造成大数据技术运用进程缓慢。第三,图书馆监管模式僵化,缺少创新意识,导致图书馆信息化进程缓慢。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受到传统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妨碍,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引入观念相对滞后,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信息化步伐。综合而言,多数高校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强,导致大数据运用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工作举步维艰。
2.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监管人才相对缺乏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更多专业化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大部分图书馆资金投入不足,人员配备不合理,严重缺乏信息化监管人才[7]。多数高校图书馆即使具备技术性管理人员,但由于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具体而言,一方面,图书馆信息化监管人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对于信息化监管人员没有严格的要求,学历低、能力弱等人员纷纷涌入图书馆监管行业,综合素养整体偏低,导致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速度始终缓慢。另一方面,信息化人才缺乏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缓慢的重要障碍因素。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若没有专业技能型人才把控庞大的数据信息,将无法开展相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高校图书馆人才招聘待遇较差,资金扶持力度不强,致使无法招收优质技术监管人才,不仅制约了图书馆监管工作,还阻碍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3 图书馆信息化监管机制尚未健全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创新性教育观念,完善的信息化图书监管机制是根本。但是,目前众多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监管机制有待健全,或信息化监管机制仍然处于初级改善阶段[8]。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分支,始终未引入教育教学系统之中,而是单独作为分支部门独立存在,导致图书馆监管机制未形成统一规范,部分图书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其次,高校图书监管人员和读者之间关系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未考量读者实际状况,导致信息化监管机制完善进程迟缓。最后,图书馆监管主体单一,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传统高校图书馆监管模式有待创新,监管主体单一,致使图书馆信息化监管机制始终无法健全。在此情形下,大数据技术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遭遇重大瓶颈。由此看出,信息化监管机制有待完善,图书馆监管主体单一是制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功能有待健全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需要依赖强大大数据功能扶持,只有充分发挥大数据后台监管、数据库检索、线上阅读功能,才能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9]。然而,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功能有待健全挑战,造成一系列信息化线上服务无法有序展开,更是妨碍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10]。一方面,缺乏健全的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基础设施。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相对滞后,各馆藏数据库建设依然未达到网络化、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与此同时,图书馆设备老化、网络服务费用高现象依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资源匮乏,阻碍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手段陈旧。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无法延伸、服务模式有待创新是阻碍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的重要障碍。整体而言,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功能有待健全,大数据技术运用水平不高是妨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关键原因。
3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3.1 有效整合图书信息化资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有效整合图书信息化资源。第一,构建多样化图书信息整合与共享机制。高校应针对图书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环节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持续增强图书信息资源分享凝聚力,全面观察和统筹计划图书信息资源,从而有效开展图书信息资源整合与分享工作。并且,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联合整合图书信息资源,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第二,获取高校最高管理层扶持,有效整合图书信息资源。高校应增加图书信息化建设设备与技术投入,制订符合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计划,多方获取图书资源。第三,高校应强化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合作优势,搜集和整合校内学员与学者的文献资料,构建专有的数据资源库,保证图书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和建设。并且,在保证不抢占高校教学科研资源情况下,高校应将图书馆逐渐向社会层面开放。第四,建立运营效率高、功能健全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与资源布局系统。高校应借鉴其他知名院校图书馆建设经验,建立属于自身特色馆藏,为整合信息化资源提供软件和硬件方面扶持。高校应设立图书资源信息化网络中心,纳入检索和查询系统,借助集体契约形式构建MRC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积极设立海外信息索引类数据资源库,形成连接目录和协同查询系统,大范畴共享与整合资源。总体而言,高校应借助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图书信息资源,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3.2 提升图书馆监管人员信息化能力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监管人员的职责除机械式反复图书监管工作,还有符合科技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读者,综合熟悉学员的借阅需要,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监管能力。首先,全力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能力。高校应培育图书馆监管人员管理意识,强化人才基础建设。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持续促进素质教育、建立全新、健全的发展环境,增强现代化图书信息发展的新型理念,继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使用能力。基于此,高校应积极引用和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其次,与教师达成合作,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活动,丰富图书馆监管人员信息化知识,继而提升图书信息化监管能力。与此同行,高校监管员应转变角色,借助自学、培训和持续教育等途径学习先进图书馆信息监管技能,提升图书监管员信息化能力。最后,强化图书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应强化培育图书馆人员信息化专业知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并且,高校图书馆可借助薪酬激励机制方法,采取互相竞争的用人机制,不断形成良好图书管理人才环境,真正做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继而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信息化发展以及网络化监管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3.3 有机结合“图书馆+”和“阅读+”
大学生作为图书馆重要读者,图书馆信息建设应以学员为需要,在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基础上,重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和操作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员需要,有机结合“图书馆+”“阅读+”,为读者创造开放和分享型数字学习空间。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图书馆按照不同专业学员需要规定不同服务,为学员提供一系列人性化服务,继而提升学员学习效率。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有效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从“图书馆+”“阅读”二者有机结合着手,利用大数据平台,持续扩大影响,增强学员的阅读体验感。另一方面,“图书馆+”理念下建设图书分馆,打造精致多元的阅读空间。高校应树立“图书馆+”理念,全面开展学员阅读活动,形成学员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阅读氛围。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场馆联合开展“阅读+”实践课程,科学实验、4D绘本图书体验,完成阅读培育过程,从而激活学员阅读兴趣。综合而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有效结合立足大数据技术的“图书馆+”和“阅读+”,增强学员阅读体验感。
3.4 完善图书馆网络信息化服务功能
立足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从信心安全视角出发,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安全建设。高校应积极借助指纹、虹膜等大数据技术,重视网络信息的私密性,强化图书网络信息安全,为读者创造安全阅读环境。第二,持续完善图书网络服务功能,构建云服务中心,强化读者身份认证,健全图书的检索服务。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建立面向图书馆机构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第三,高校应推行校园网虚拟专用网服务、图书馆自习区免费无线校园网服务。高校通过推出校园网虚拟专用网服务,辅助教师在校园网之外区域利用该服务便捷访问多种电子数据库,获得更多信息资源,下载学术文章,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并且,高校通过推出图书馆自习区免费开放无线校园网服务,促使学员利用笔记本、手机等移动设备免费试用校园网,以此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查找自身所需资料。整体而言,大数据背景下健全图书馆网络信息化服务功能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4 结语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若想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确认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探寻融合大数据技术的图书馆创新渠道,持续推进图书资源的整合强度,提升图书监管人员信息化能力,构建以读者服务需要为核心的图书馆信息化平台,确保各项信息安全。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大数据有利于丰富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提高图书馆监管水平、促进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确保信息安全性。当前,高校在利用大数据过程中遇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监管人才相对缺乏、图书馆信息化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网络信息化安全服务功能有待健全的问题相对严峻,极大地阻碍图书馆信息建设进程。基于此,该文从有效整合图书信息化资源、提升图书馆监管人员信息化能力、有机结合“图书馆+”“阅读+”完善图书馆网络信息化服务功能四方面提出创新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