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究
2022-03-25魏冲苏燕杨柳
魏冲 苏燕 杨柳
(1.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31;2.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当前,我国高校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作为其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围绕其来调整完善其教育理念与改革升级其教育模式,根据学生专业特征、发展诉求及兴趣爱好等来调整双创教育内容、方法、目标,强化学生双创、实践与发展意识,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校企协同,分类施教”理念的核心内容
1.1 校企协同的含义
校企协同是对校企合作的补充与升级,要求企业和高校按照提前设计且彼此认同的方案来开展活动,同时,企业和高校共同创建维护、补充使用数据信息资源库,弥补了高校资金紧张、人员组织框架不完善等弊端,促进了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运用的融合发展,提高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性、密集性与有效性。同时,高校老师和学生可以到企业参观实习,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了解企业文化与各项规章制度,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提高其职业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与清晰明确性,也可以帮助企业招聘到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壮大其科研队伍,提高其科研成果成功率与转化率。
1.2 分类施教的含义
分类施教是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决定。高校创建学生信息档案,不仅要详细记录学生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专业等基本信息,还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创业意向,评估学生创业能力与发展诉求,更要记录老师对学生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中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估。老师在分析学生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特征来调整双创教育目标与方法内容。另外,老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思维与实践等能力的差异,制定从简单到困难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双创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
多高校老师既没有形成专业完整的双创教育知识框架,也没有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更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当前对创新创业或职业发展的观点看法,只是根据单纯地朗读教材或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解读创新创业知识技能,降低了其对学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同时,很多老师将双创教育看作临时或短暂的学生培养行为,忽视了其对学生职业发展观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长期影响,简而言之,高校管理人员及老师错误地评估了双创教育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影响力,对双创教育的本质产生的误解,过于强调学生创新方法与创业技能的掌握,轻视学生职业发展观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补充、促进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全面与持续稳定地发展。
2.2 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高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材内容有限且落后,过于重视创新创业相关专业技能名词的讲解或典型案例的分析,但是却很少组织学生总结、讨论分析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数量差距较大,加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场所及可使用的设备器材数量有限,这些都导致学生实践活动次数不断减少,无法支撑学生完成其双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另外,部分高校双创教育课程设计存在随意性与无序性,违背了学生理解认知规律与创新创业过程规律,不利于学生双创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提高。最后,许多高校将专业与双创教育划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切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削弱了两者互补与促进的作用。
2.3 师资方面的问题
许多高校的双创老师是由专业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或者聘请兼职老师,但是专业课老师或辅导员并没有掌握双创教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合适的教学方法,甚至没有参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双创教育培训活动,这些都削弱了老师对实现双创教育目标的助推作用。
2.4 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过于模糊化与片面化,也没有将双创教育纳入学生必须考核范畴之内,这容易给学生形成敷衍应付的双创学习态度,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拒绝参加双创实践活动或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高校只是对双创教育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将双创精神、实践能力等排除在双创教育考核范围之外,容易让学生形成双创教育等同于背诵理论知识的观念,对学生双创知识技能学习观、学习效率、学习兴趣等产生消极影响。另外,许多高中院校只是根据学生笔试成绩来评估学生双创能力和双创教育学习效果,但是却很少甚至不会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分析其双创知识体系,降低了双创教育评价的动态持续性与科学全面性[1]。
3 “校企协同,分类施教”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 调整教育思路
无论是高校管理人员,还是老师、学生,都应从思想上重视双创教育。其中,高校管理人员及老师应主动寻找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来思考和解决专业难题,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特点、专业学习与实习时间来调整双创教育方案,提高双创教育的合理性、针对性与计划性[2]。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校企协同,分类施教”等教育理念在双创教育中的运用模式,将培训学生双创精神与职业发展观作为双创教育核心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与规划发展。另外,高校还应利用主题讲座、宣传栏、校内广播等途径来宣传双创教育,提高学生参加双创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主动运用新学习的双创知识技能来思考其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与自学意识,有效提高了双创教育效率与效果[3]。
3.2 构建层次化双创教育体系
高校应从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增加实践活动次数、调整课程难度等方面来提高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层次性、科学性[4]。其中,高校既可以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公共课,也可以设计专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独特的双创课,有效提高了双创教育内容的综合全面性与专业特色化。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生年级与年龄来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利用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双创教育、大学生创业等的看法,并根据调查结果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比如积极创业型小组、自主就业型小组、普通型小组等,不同小组成员培训的重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到校内创新型社团、创业园等参观学习,参与到创业项目的设计、落实及总结等活动中,实现学生双创能力与专业素养的阶梯性提升[5]。高校还应经常组织开展与课堂教学主题相同或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其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比如: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或社会单位群体组织的创业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参观实习等。高校应根据不同行业人才市场招聘要求的变化来调整其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体系,提高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市场基本要求等的关联性,提高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体系的科学发展性[6]。
3.3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校应在加强老师双创教育培训、考核力度的基础上,通过聘请校外兼职老师、邀请创新发展型企业管理人员到校演讲等方式来提高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化。高校应坚持线上讲解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更多实用性的教学技巧与专业实用的知识技巧,改变以往教师只会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指导的模式。同时,高校还应与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企业优秀员工、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等到校园演讲,比如:讲解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方法与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灵活创新与坚持创新的观点。另外,高校创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在校内网站上开辟双创讨论板块,教师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关于双创教育的问题,搭建了学生讨论交流、创新发展的平台[7]。
3.4 增加双创教育实践频率
高校通过建立校园实践园、创建校企科研基地、重视校外实践与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双创教育的选择性。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双创实践园参观学习,了解不同项目的基本科研方向内容、难点与流程,参与到双创项目的研究与落实。同时,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示双创项目的平台,帮助学生做好双创比赛的赛前准备工作[8]。另外,高校与合作企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课程安排来设计合理的实习计划,鼓励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合作企业,感受企业工作、文化及科研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实践对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性,锻炼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找适合的实习单位,引导学生根据其专业能力的强弱、创新创业欲望的高低、职业目标难易度等来联系实习单位,提高学生实习单位类型的多样性与广泛性[9]。
4 结语
高校在分析改革升级双创教育模式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从增加双创教育实践活动数量、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创教育体系等途径,提高“校企协同、分类施教”理念在双创教育中的运用效果,提高学生双创教育自学、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高校双创教育效果的共同提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