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在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2022-03-25贾小涵曾波

科技资讯 2022年16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校企

贾小涵 曾波

(新疆工程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6)

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将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新时代“二十字”治疆方针的引领下,新疆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文化润疆的教育先导作用突出先行。

1 文化润疆背景下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以经济管理为目标

文化润疆中“润”既是方法,也是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采取应用科学生产模式与企业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润得以体现。将地方企业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理论,为快速进入实践工作打下牢固基础。经济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通过企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总结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理论知识型,更热衷于熟悉工作内容,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学参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人才的输送器需要培养社会大熔炉中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中添砖加瓦的建设者。一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会考虑知识程度,更需考量实践经验,高校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应意识到这一点,向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转变,与职业院校培养的所谓蓝领形成竞争优势。二是作为发挥文化浸润作用的主力军——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容器,应积极改变现状,切实推行教学改革,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非应用劣势。

1.3 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就业状况

在各行各业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环境下,同时也存在大量未就业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造成其失业的原因不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好,也不是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度低,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匹配。毕业生们无法获取企业认可的工作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率攀升,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归根结底问题出在高校的培养模式。匹配严重失调的招工难与用工难使得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如何使改革卓有成效是我们管理专业的课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培养具有扎实业务基础、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保障。面临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新疆的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守青年思想阵地的重任,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责任。

2 文化润疆背景下经济管理课程和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和实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选取实践性有待改善

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会计学原理》为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已使用财务软件记账多年,而高校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教材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艳利教授所著《会计学原理》,该教材编写中记账方式仍为手工记账,与工作实践不符。而实训类课程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师带学生实训也是在实训室采用手工计账的方式操作的,无法体现学以致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利,无法为企业输送实操型员工,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助推新疆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足。

2.2 《电子商务法》课程未进入关联专业课程体系

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文化润疆的治疆方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不可挡。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成为当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加速了2019 年《电子商务法》的立法。《电子商务法》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起到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作为关联学科的国际商务和物流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电子商务法》的课程,无法较好地发挥交叉知识结构互补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构建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表现。

2.3 经济管理类课程设置中考查课课时量与教学效果是否匹配问题

以工程造价专业双语学生开设《财务与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按照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48个学时的考试课,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设置为32学时的考查课,在公共基础课和思政类课程占据培养学时半壁江山的现实下,如何保障非经管类学生考查课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必要增设实践类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应如何配置、课时量的增减幅度都成了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2.4 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

经济管理类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较为老旧,尤其体现在实践类课程中。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电商模拟网点经营实操需在相应软件支持下进行,相应高校存在未配套软件进行教学的老旧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成绩的同时降低实操能力,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教学也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展开进行。

2.5 师资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术业有专攻体现不佳

国家对于人才需求旺盛,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扩招力度加大,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缺师资的情况,导致教师上非专业课程的情况常态化。师资流失到中高发达地区的现象,不利于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缺乏长远性的规划,不利于建立系统的教师团队;分散化备课耗费教师精力,不利于教师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化课程。教师年龄结构配置缺乏合理性,不同程度地呈现70 后或80 后断层现象。专业热门程度在时代间的转换导致教师专业与学生专业对口性差异,削弱了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以经济管理类的物流工程专业为例,物流工程是近10 年内兴起的学科,而从教的老师大多是传统交通类相近专业,在相近专业的衔接上需要进行系统的师资建设以提高专业性教学[1]。

3 改善经济管理课程和专业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切合实际的教材和教学系统择选体系

经济管理类的教材选择要立足社会需求,以会计类课程为例,建议选取初级会计师中的《会计实务》考试教材作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材,一方面,考试教材每年都会知识更新,时效性更强;另一方面,通过对考试教材的学习,鼓励学生考取初级会计师证书,提高学生考取“1+X”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企业记账软件的使用权,运用到会计实训类课程中,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

3.2 建立关联学科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之关联的前端生产企业和末端物流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中。让关联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应的学科课程,对建立关联学科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高经济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深远的文化引领作用。

3.3 选取适合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管类课程教材

各大类的人才培养方案大相径庭,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经管类课程,对学生提出的专业要求不一,结合课时量的设置,应当选取难度适宜的、用于非经管类学生上经管类课程的教材,以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4 创新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

日新月异的信息类行业需要依托校企共建平台的方式,让学生将理论课程中的知识应用到共建平台中,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工作依赖网络的特点,通过实操新软件可以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工作能力。

3.5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

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缺师资的情况,在治疆方略中文化润疆的政策支持下,增派经济管理类援疆教授,带领本地高校的教师建成专业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带动当地高校专业化发展。同时,内派经管类教师赴211、985高校对口专业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引起经管类高层次人才教师,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稳定专业教学团队[2]。

4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标志

产教融合关系着应用型高校的生命力及其发展,关系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管理类专业经过近几年实践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已探索出“3+1”培养模式,并初步形成8 种产教融合形式: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捐赠、参与教学、举办社会公益、赞助体育赛事、合作举办大赛、促进创业。

通过以上8 种产教融合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了各种产教融合活动,并卓有成效。结合以上8种产教融合形式进一步凝练提升至以下4种模式。

4.1 产教融合共建模式

通过校企双方或多方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共建研发中心、孕育创业经济体、孵化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将研发项目、建设资金、核心技术、高精尖人才、取得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进行传递、共享及组合,进而产生新的创新力来维持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通过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校企合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也可由政府设立项目基金,吸引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创业经济体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同时,还可以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导,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和新疆特色资源,建立校内各级研发中心或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引入当地相关行业企业,解决边疆企业研发人才匮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空间不足的难题。

4.2 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

通过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企双方共同介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应用型本科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通过本科生“3+1”的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共享空间。通过教学科研型教师担任企业顾问和鼓励教学型教师去企业挂职,本科生最后一年的课程都通过“企业课堂”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操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在高等院校从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接受高等院校知识体系的培训,为企业人才再造加码。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技能师资基地等方式在人力资源层面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校企之间知识共享、协同创新。这种文化和技能的点滴浸润可提高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水平,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增强边疆企业员工对知识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科技知识的认知和探究,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3-4]。

4.3 产教融合研发模式

以提高校企双方或多方的创新能力为要义,经济管理类的产教研发多以业务方式创新和咨询管理模式创新为切合点,成为快速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呈现的表现形式有经营业务咨询服务、管理专家顾问服务等。作为半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方式,可以形成边疆高校和企业间文化和技术优势互补效应、教学和产出结合度紧密、风险抵御能力强等特点,是目前产教融合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

4.4 项目牵引模式

边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学科和科研实力条件的限制,在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时往往处于劣势。项目牵引模式通过以下3个方面开展校企项目合作:第一,与企业形成项目团队,集双方智慧和力量,优势互补,联合申报省部级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校企双方通力合作进行项目攻关。第二,参与到企业承担的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中去,在实践中酝酿真知,同时也锤炼了科研型教师助力企业科研攻关的能力。第三,高校教师承担企业委托的大型横向课题项目,同时满足地方企业科研外包的需求,发挥了高等院校科研外溢效应。基于以上3点,校企双方相互渗透,共同达到以文化浸润的成效[5]。

4.5 搭建专业联合平台

探索物流工程和电子商务专业平台的搭建;搭建高校与地方云计算中心合作共建大数据服务与市场营销专业定制班;与地方财政与税务系统合作共建财税实验室和财税工厂等。通过灵活的校企人才共育模式,可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院师资实力、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产业服务能力,实现教育培训和生产服务的无缝对接,为学生优质就业提供保障[6]。

5 结语

该文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实践总结法,挖掘教改课程中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将解决方案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匹配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校企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