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景观遗产中桥梁景观研究

2022-03-25贾世桢孟祥彬秦

华中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圆明园园林桥梁

贾世桢孟祥彬秦 柯

中国古代桥梁尤其园林中的桥梁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巧妙地利用自然客观规律将环境、文化、建筑技术和科学和谐的艺术品。“水为陆之眼”①造园必会有水,历史上的圆明园是一座水系纵横交错的皇家园林,桥梁作为景观和交通的重要节点,数量众多,造型各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要素中,与水景相映成趣的桥梁及其桥景也成为造园必需的形式之一,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利用意识的增强,桥梁景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系统研究传统文化景观遗产中的桥景设计方法及理念,汲取古代造园经验,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圆明园桥梁概述

1.1 中国古典园林中桥梁

(1)桥梁溯源

传统意义上的桥是连接两个相隔空间的建筑或构筑物,人们为了解决空间的“通”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桥,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而桥梁中的梁则记载为“梁,水桥也”(图1)。唐寰澄先生研究认为,桥梁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到西周时期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活动和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等都已普遍建造桥梁。《四川名胜记》中关于七星桥的记载可以看出,人们对桥梁的修筑已采用天象和地理相对应的方式进行。而后经历代修建和改造,魏晋之后依山、水、建筑、桥梁已成为诗画中的重要元素,桥梁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及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文和园林景观。

图1 说文解字中的“梁”和“桥”

(2)园林桥梁和桥景发展影响因素

中国古典园林其师法自然,宛自天开的处理手法经过人为选择和精心的设计后,将自然包罗进园林之中。在这样的苑囿园林中,除树木亭台楼阁外,有园就必水,有水必有桥,于是便产生了与之功能、格局相符合,各种尺度和规制的桥梁。桥梁及桥景的设计无时无刻不将中国艺术中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现在建造之中。

中国桥梁建筑艺术是受时间和运动共同决定的“四维”以至“五维”的形象,单一的桥梁形体并不是园林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传统园林的园林空间也代表着天地宇宙空间的“六合”与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几无二致。受儒释道重人伦教化,强礼制约束,几千年来“中庸”和“中和”思想一直主宰着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有关和谐的理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关系在观念和审美领域中的反映;又受民间堪舆风水影响,对建筑营造设定的大小、尊卑、高低的仪规就产生了园林中规格、型制不同又统一协调建筑环境的桥梁及桥景,通过修景、造景等办法达到桥梁与周边环境的完整谐调。

1.2 圆明园中的桥梁类型(图2~4)

图2 杏花春馆(石基木梁桥)

图3 四宜书屋(简易木梁桥)

图4 多稼如云(单 石桥桥)

(1)形式类别

依据形制材料等特点,可将圆明园内的桥梁分为石基础木梁桥、木梁桥、石桥三大类(表1)。

表1 圆明园桥梁形制分类

(2)功能类别

桥梁的功能很多时候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有些桥梁既可作为景观观赏,又有交通通行功能,本文为方便说明分类情况,除桥梁自身所持交通功能外,将主要功能分为:礼制需要、景观节点、游览路径等三种类型并分类统计整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桥梁类型的典型参看图5~7。

图5 正大光明(礼制需要)

图6 夹镜鸣琴(景观节点)

图7 上下天光(游览路径)

2 圆明园中的桥梁景观立意

圆明园内的桥,有着深厚的我国古代园林造园底蕴及人文史观,作为皇家园林,除承担游憩功能外,还具备了宗教、政治、外事活动等众多提供封建君王使用的功能和规制。从康熙开始,历代皇帝还将自身对人文历史与造园艺术的理解融入到圆明园的建设之中。同时,圆明园自身的功能和活动也随着清朝历代皇帝的使用,开始丰富起来,使圆明园中的桥更具独特的造园景观意义。

2.1 勤政威严的政治立意

在中国传统宫殿、陵墓等建筑群的空间序列中,出于政治及官方礼制需要,常人工开凿河渠,架设一路、三路、五路或七路石桥供跨水而行,例如故宫太和门前的金水桥。几座桥中,位于居中的桥体最宽也最长,为供皇帝通行的主桥,其余则按照礼制由百官通行。这种礼制性石桥在后续历代皇帝建设的行宫御园及离宫别苑中均有所体现,且位置均位于正宫门的门口勤政办公区域,例如东宫门香山勤政殿门口的一路石桥。圆明园内即正大光明景区的宫殿区贤良门前的单孔石桥,位于正大光明中部,连接护城河南北侧河岸。此桥梁在多幅圆明园历史平面图中有所体现,在样式雷排架001-0002号、样式雷排架144-0005号及圆明园四十景图中体现为石桥(图8)。

图8 样式雷排架中正大光明前桥梁位置示意图

2.2 寄情山水的休闲立意

我国古典园林受文人墨客的诗词歌咏的影响,往往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常采用“借景”的设计手法。乾隆皇帝更是喜欢运用这种“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互妙”造园理论。圆明园中的桥通过自身形式的多样创造出廊桥、亭桥等变形,加上山水平地地形的衬托,创造出似隔非隔的跨越,增加了空间层次。景桥的设置活化了局部景观的同时与周边山、水、建筑景观互为因借,对于整体环境的构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细节上,景桥的细部雕刻和打磨设计中也加入出仕闲云野鹤的快活之景,例如碧澜桥望柱雕刻出一幅傍晚时分仙鹤临桥的美丽画面(图9~10)。

图9 碧澜桥位置

图10 碧澜桥现状

2.3 浓郁深刻的宗教立意

古代许多有名大桥的建造,往往有僧人参加,有的筹集资金,还有的作为建造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据《中国桥梁史料》记载,在著名的长桥之乡福建泉州,几乎所有的桥都有和尚参与建造。历代皇室受佛教的影响将其与儒、道一起成为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在佛教“小我”和“大我”的影响下,即打破了小环境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万方安和”是圆明园中典型的受到佛教影响的宗教建筑。建筑平面呈“ ”字形,有佛光普照和万福之意。而为了融入整体的布局顺应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万方安和中的桥梁设计没有采取中轴对称的做法,选择以简约平实的桥型配合主体建筑,凸显佛教普渡众生,胸怀平民的朴实仁慈。

圆明园中无论是宗教建筑的前桥、挑桥,或者是祠堂建筑(鸿慈永诂)内的园前、中、后桥,均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上桥、下桥,可以改变人的视线,使庄严高大的庙宇建筑之美更容易把握,有利于人们产生一种虔诚肃穆的心理气氛。同时,桥上雕刻着一些宣扬佛门教义的宗教图案的浮雕,如莲座、宝幡、轮回等,这些图案,形象地宏扬了佛法,劝勉皇帝与皇子妃嫔们与人为善,也是圆明园桥梁在宗教文化中占有一席地位的佐证(图11~12)。

图11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鸿慈永诂

图12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万方安和

3 圆明园桥景造景要素和方式

3.1 圆明园桥梁造景环境要素

圆明园中桥梁造景便随景以境出的情境,主要环境有依山架桥和就水架桥。这其中包含两山之间、山水之间和山与平地过渡的依山桥梁;也包含了带状水体、块状水体和将带、块水体有机组合的就水架桥。圆明园中架桥的位置通常选择水面和溪谷的较窄处,垂直水流中心线布置桥梁,以减少桥的跨度、减低施工难度,最经济有效地沟通游路,跨越河流山谷等障碍。

(1)依山架桥

乾隆皇帝曾在御制诗中写道“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构室者其趣恒佳。”充分表达了其对山间构景的喜爱。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也写过“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山林地造园,在于起伏多变,是运用借景手法最有利的地形基础,将桥景位于期山涧可起到视觉聚焦的效果。圆明园两山之间的桥景也感染了环境特征,突出幽景的创造。

例如建自雍正年间别有洞天中的桥,四周被高山围抱,两山之间有狭长的湖面,则必经其中的三座位于两山之间的桥梁。运用“因近求高”的原理将山谷紧逼水系之边,小径的通道转折处设仅容二三人的仰望桥景的阶路,此时桥梁和山谷、池水共同组成了山涧水体相依的景观。越过桥梁时,拾级而上,视野随台阶的升高逐渐开阔,看到整片福海,颇有豁然开朗之意。桥景的设计一方面为了疏通游线;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山涧的特殊地形稍加点染而成景。

(2)就水架桥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洄环,欲肥腻,欲喷薄……”。圆明园中桥梁和不同形态状貌的水体结合造景,大致有涧、溪河、湖面三类。水体与桥梁的相互衬托,增加了景深和层次,使景观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通过时间的流动变成思维的视觉体验。随着时间的变化,一日之内的阳光光线衬托产生了动态与静态,形态与势态的对比,增加了活跃的因素,流水的声音还能因借而入景。例如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桥景(图13),在圆明园中也有类似的存在,为麯院风荷桥(图14)。

图13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景观

图14 麯院风荷桥

块状型水体在中、小型庭园(如私家庭园和皇家园林的园中园)中多采取向心和内聚的格局,借意“一勺则江湖万里”,给人以安宁、静穆的气氛。这种桥梁与水体围合而成的空间相对封闭,呈围合式构图,多以欣赏内部水的涵虚、映彩为目的,且位于开敞和封闭的水体之间会自觉形成对比,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和向外发散的动力(图15~16)。

图15 濂溪乐处“回”字形廊桥

图16 汇芳书院中形成封闭空间的廊桥

3.2 圆明园桥景类别

(1)点景式

圆明园的点景式桥梁设计中,可以体现出“略成小筑,足征大观”的点景桥梁的布置格局。对地形地貌具有突出特征的制高点、转折点、导向点、标志点、特异点及空白点等,安置了适当的点景桥梁,具有各自不同的功效。例如以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得名的夹镜鸣琴桥(图6),站在亭桥上,远观象征东海的福海,海上有象征“蓬莱岛”的三座海岛,旁边是山崖瀑布冲击山下的石头缝隙,产生的琤琮响声,犹如琴声。将视觉景观与声景观统一在一座桥景之中。既平衡了景点与观赏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又将各景点内部的稳定与均衡统一协调起来,并突出重点。

又如上下天光景区的折桥(图7),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临水殿阁,月台两侧各接出一段曲桥,曲折伸于湖中又折回岸边,中间又各有不同配景建筑。桥作为水面上的道路连贯起了水榭、六角亭和主体建筑,在立面和平面布局上都起到了勾勒眉目、完善构图的点景作用,从而增加了景观层次。

(2)引景式

圆明园中使用者的活动与行为除自发的主观能动外,还会受到环境影响下经人为引导发生。景点之间比较分散,则需采取一定的设施,具备标志性的建筑、构筑物来引导景观路线和景观序列。圆明园中引景的布置,就在园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流线的布置发展起来。园桥作为园路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空间序列的引导性。

从圆明园大宫门进入,经正大光明到九洲区域后,可以明显地看出九洲经数座或大或小,或直或曲的桥梁相通相隔,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经东侧麯院风荷的九孔石拱桥后,折而北循,跨过福海南堤上的数座园桥,观景蓬岛瑶台,两个湖面形成一个漫长的螺旋形“景点环带”(图17)。在这个环带上园桥起到了引导作用和点景作用,或疏朗、或密集地引导景观流线的循序前行,使游览者在不断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主体建筑即将临近的气氛,引导游人穿过山水空间,到达各个建筑内,开启了游园空间的序曲。

图17 圆明园中的桥梁位置及引景序列图

(3)组景式

圆明园中的“组景式”园桥,是圆明园环境景观构成中,起着组织园林空间或与其他园林建筑组合成为整体的作用。通过桥与环境组景的过程,使空间之间相互交汇、流通、穿插和渗透,呈现时间与空间之连续,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为一体,有动、有静、有分有合、有清晰、有模糊,充满生气与变化。

圆明园中组景式园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起组织园林空间作用的园桥;另一类是组织联系其他园林建筑而成为一整体作用的园桥。

①起组织园林空间作用的园桥。利用园桥来分划水面,将整块的水域分割成大小具有明显差异的、毗邻的“围而不断”的水域空间,借两者的对比而突出各自的特点,增加水面空间层次与进深。如长春园“夹镜鸣琴桥”划分的空间、坦坦荡荡的“棕亭桥”等。

②组织联系其他临水园林建筑而成为一整体作用的园桥。绮春园浩然亭沿涵秋馆以南至天心水面亭,就是由亭、桥组合而成的组景式空间和景观,颐和园西递六桥就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亭四桥,将长春园往南的水面和路面分成了七处。每段长短不一,视距随着路径不同发生改变,形成看清景物体量全貌及景物层次的最佳视距。经历了“起—承—转—合”到达天心水面时,视觉的中心点落到狭长湖心的鉴碧亭,作为视觉收尾,使景观叙事有了完美的收尾,增强了景观的节律感,增添了水上景观层次,达到视野的开阔和空间的飘浮、流畅,强化地形特点,形成“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组合景观。利用“变化—重复—变化”的视觉印象加强游人对景观的感知,取得熟悉又新鲜的效果(图18)。

图18 绮春园亭桥组合分析图

4 圆明园桥景在景观构成上的意义与传承价值

4.1 圆明园桥景对圆明园景观构成意义

圆明园的桥梁和桥景的设计,代表了清代官式桥梁的精湛工艺,是实用与艺术的融合,又与园中自然山水完美结合,形成相辅相成的互为观景的自然景观构成;同时,桥景对圆明园文化景观构成的意义,除写仿江南园林外,存在许多人文内涵,包含了政治,宗教,生活等景观含义。圆明园中的桥景对现代造园中园林景观中的桥景设计有现实意义。

①从形态结构上看,圆明园园桥单体形态结构类型相对比较丰富,主要以拱桥、梁桥、亭桥为主,表现出较高的程式化,但高度程式化并没有单调和乏味,通过与建筑、道路的组合,尤其是亭、廊等建筑形式,发展成各种亭廊桥的组合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造型。

②空间构成上看,表现出良好的调节机制和适应性。景区气势磅礴,桥梁则雄伟壮观;风景幽邃,桥梁则静穆;通街康社,桥梁则去其华饰;行踪希至,桥梁则充满野趣。

4.2 圆明园桥景的传承价值

圆明园园桥的造景艺术,是古代匠师在长期的园林建造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技巧和历史经验,其构景手法上的“有法无式”,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和生命力,通过对这些历史桥梁的形式研究,对今后我们恢复历史风貌、重塑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形态,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我国传统园桥的造型具有中国古建特有的造型风格,具有华夏民族建筑艺术的特征,兼容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协调美的特性。

结语

圆明园中桥景的设计有丰富的代表性,它代表了中国古人关于自然观和文化观的思考,是民族智慧、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营造技巧。城市更新进程中,多利用水景参与到造园中,其中或作点缀或作交通用的桥梁也逐渐被人重视。园桥的设计工作是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故研究圆明园乃至中国传统园林桥梁,具有深远意义。

资料来源:

图1: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图2~7,11~12,14~16:石基木梁桥;

图8~9: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圆明园卷;

图17~18:根据清华同衡设计院样例改绘;

图10,13:作者自摄。

注释

① 陈从周.说园(四) [M].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69。

猜你喜欢

圆明园园林桥梁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游圆明园有感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圆明园里过大年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桥梁检修专家——MOOG桥梁检修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