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脉要素梳理的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保护的规划呈现
——以“江南孔裔第一村”西昆村为例

2022-03-25刘嘉敏张鹰吴军和李

华中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脉村落国学

刘嘉敏张 鹰吴军和李 翼

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多停留在“博物馆式静态保护”或“旅游商业化保护”阶段[1],缺乏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深入发掘。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因过度商业化开发,原随处可见的木构吊脚楼,变成酒店和客栈,与村落风貌格格不入[2]。虽发展了旅游,由于缺乏对特色文化研究、保护,地域特色“有形”却“无魂”。

“文脉”源于语言学,指的是语言的内在联系[3]。在城建研究领域,文脉则被认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间的一种动态、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4]。学界一般将文脉分为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图1),前者代表物质类可感知、有形的空间载体,后者代表内在的、无形的文化传承[5]13。文脉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传统村落文明的渐进式延续[6],是凝聚居民文化认同,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

图1 文脉要素构成图

村落特色文化属隐性文脉的社会文化要素,以显性文脉为载体进行传播和延续。学界对于传统村落特色文脉梳理研究方法,多采用历史沿革分析法[7]、田野调查法、类型学方法[5]9-10等。规划编研实践在重视对自然与人文资源价值特色评估,强调村落传统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为提升村落村民集体认同感,有必要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从传统要素中凝练村落发展与村落营造的核心要素,将规划空间落位与提升村民认同感融合起来,并具体呈现在村落风貌恢复、产业发展等规划项目中。

本研究以享有“江南孔裔第一村”盛誉的福建省福鼎市西昆村为例,分类梳理村庄文脉要素,分析村落特色文化保护的现状问题,针对性研究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呈现策略(图2)。

图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 西昆村概况

西昆村位于福鼎市管阳镇西南部,面积达1110.4hm2。村庄位于天姥山西麓,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周边为农田和水系,村头、村尾有宫庙镇水口,形成山—水—田—居和谐共生的景观风貌(图3)。西昆历史久远,始建隋唐,兴于宋元明清。清康熙年间,孔子第64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从柘洋迁居西昆,后渐发展成为以孔姓为主姓的多姓聚落。村内孔氏族人有860多人,是孔子后裔在江南族人最多的聚居地,被称为“江南孔裔第一村”。因西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图3 西昆村风水格局图

2 西昆资源要素与文化认同问题

2.1 西昆资源要素与孔子国学文化

本研究在村落历史沿革调查、历史文献资料、民风民俗等搜集整理基础上,结合村民访谈等田野调查,按类型学分类法对西昆各资源要素进行梳理,形成4个主类、6个亚类的10个基本类型(表1)。

表1 西昆村资源要素一览表

村落文脉要素多与孔子国学文化①相关,按图1文脉要素分类,重点分类梳理西昆的显性与隐性文脉要素。显性文脉要素包括:传统建筑、宗教与祭祀场所、历史环境要素等建成环境要素(图4),其中,孔子国学文化尤为浓郁的孔氏家庙(图5),是祭孔大典举办场所和孔子国学文化的重要载体;隐性文脉要素主要为民间习俗(表2)等。再将与孔子国学文化密切相关的构成因子按显性与隐性文脉2类要素属性分成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行为3组文脉要素及其相关的文脉要素构成因子(表3)。孔子国学文化是西昆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与其相关的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等显性建成环境得以呈现,是建构西昆居民集体认同感的关键纽带。

表3 西昆村与孔子国学文化相关文脉要素一览表

图4 西昆村传统建筑分布图

图5 孔氏家庙

2.2 西昆文脉保护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发展,部分孔氏后裔外迁进城,其他族姓先后迁入。以孔姓为主的西昆历届村委领头人,虽意识到孔子国学文化是村落最具特色的文化,采取了多项保护举措(表4)。但调研显示,在村落整体风貌,对孔子国学文化的集体认同、保护传承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表4 现有国学文化保护措施一览表

(1)建成环境风貌的建设性破坏

随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既有传统建筑难以满足生活需求,大量村民无序拆旧建新行为失控,对村落风貌格局造成严重影响(图6)。数据显示:与传统村落风貌不协调的新建民居与搭盖占比达60.22%;质量较差的建筑②占比达45%,村落整体风貌破坏较严重。

图6 西昆无序自建情况

(2)孔子国学文化传承的局限性

其一,对孔子国学文化展现和传承方式主要为祭礼仪式、培训教育,活化传承方式、丰富度不足;其二,国学文化相关活动受众多为孔氏族人和外来儒学爱好者,他姓族人多以旁观为主,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较为单一;其三、孔子国学文化的展示、宣传场所仅集中于孔氏家庙和德成学院,传统民俗活动多在孔氏家庙举行(表2),传承载体有局限性,对村落其他历史文脉资源价值发掘、整合与利用不足。

表2 西昆村与孔子国学文化相关民间习俗一览表

(3)村民集体文化认同的偏差

调查显示:对祭孔大典等活动,大多异姓村民认为这些仪式本质上是孔姓氏族内部的典礼,与自己的族姓无关,参与度不高。这类情况造成异姓村民对此类活动的情感联系度较低,难以形成集体记忆为纽带的身份认同,导致村民对相关活动的集体记忆缺失。事实上孔子国学文化本身是“国家的文化精华”[8],将祭孔活动和传统国学的传承局限于孔氏一族是村民对孔子国学文化的误解。

综上,西昆能明确孔子国学文化作为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但由于村民缺乏对历史文脉价值的认知引导,缺乏村落人居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引导与管控以及异姓村民对孔子国学文化认同感不足,导致村落传统建筑风貌遭受破坏,文化传承缺乏活力。有必要从传统村落文脉要素特色文化保护的规划呈现切入主题研究。

3 特色文化保护的规划呈现

3.1 基本框架

(1)两个抓手

保护对象:村落显性和隐性文脉要素进行分类建档,对其现实中所依存、发生的环境空间采取保护措施[9]。

保护方式:凝练隐性文脉特色与价值,开展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和修复,为异姓村民提供融合参与的平台,营造村落集体认同意识和文脉保护良好氛围。对传统文化及其载体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借助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拉动[10],推进村落多元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社会发展。

(2)文脉保护三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文化遗产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11]。传统哲学、传统民俗等隐性文脉要素是孔子国学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保护和传承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在修复西昆传统村落风貌时,应确保显性文脉要素的真实性。

第二、完整性原则:孔子国学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与村落的历史发展、地域环境、村民观念息息相关,对村落的保护应延伸到生存环境的整体保护,将地域传统特色文化保护的理念贯彻到村落整体风貌、地域特色保护与村民观念改善中。

第三、适应性原则:文化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12]。文脉要素保护传承,应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精神相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适应现代文化宣传、活化利用。

3.2 文脉要素的规划呈现

(1)文脉保护措施与建成环境风貌管控

基于村落特色文脉要素资源的梳理,结合村落现状,划定西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保护范围(图7)。对于保护区内的显性文脉要素,分类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表5),在西昆小学南侧划定新村点(图7),解决村民建房需求,融合西昆传统特色,提供户型及建筑风貌引导(图8)。

图7 西昆村保护区划图

图8 新民居建筑风貌引导

表5 显性文脉要素保护与整治措施一览表

对村落隐性文脉要素,提出完善建档记录、建立活动档案传承机制建议,并依托多媒体网络进行宣传;策划项目、鼓励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各种文化教育与习俗仪式活动;搭建新老传承人间的交流平台。

(2)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发掘西昆文脉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的复合产业,围绕孔子国学文化打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体验项目,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验+游览”体系。

第一、加强国学教育宣传,扩大国学培训受众:加强德成学院与其他国学教育机构的合作,德成学院提供场地和生源,教育机构提供师资,提升品牌竞争力。针对学生开展假期国学培训等,扩大国学培训受众面。

第二、增设多类体验项目,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将村庄孔子国学文化旅游宣传与自媒体结合,增加宣传力度。每年祭孔大典可加设六艺表演、汉服体验等环节,增加村民与游客参与度。结合村落传统民居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接待餐厅、特色民宿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文旅服务。结合村落保护要求完善包括道路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第三、串联特色文脉要素,构建文化体验线路:通过分类改造,赋予村落传统建筑新功能,为承载传统文化联动、展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提供空间落位(表6)。对村周边山体、水系进行环境整治,串联重要历史环境要素,打造多元地域特色文化生态体验线路(图9)。

图9 文化生态体验游线图

表6 传统建筑活化利用一览表

(3)提高村民参与度、增强集体认同感

提高异姓村民对孔子国学文化和尊孔文化的认同。广泛邀请和鼓励全体村民参与祭孔大典等典礼活动的举办当中,使村民充分认识和体验到孔子国学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达成对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共识,共同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行动中。

结语

传统文化不是无根之花,它与文脉传承延续息息相关,是村落历史信息的承载。本研究以传承村落文脉为目标,以西昆特色孔子国学文化保护及其规划呈现为切入点,基于现状分析,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孔子国学文化相关文脉进行系统梳理,从历史文脉要素分类保护、提高公众参与度与认同感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规划编研建议,为村落特色文化的传承及地域特色的延续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

图1: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5]修改、绘制;

图2~4:由作者自绘;

图5:为厦门大学闽台建筑文化研究所制作,由西昆村委会提供;

图6:由项目组拍摄;

图7~9:由项目组自绘;

表1:根据GB/T 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由作者梳理制作;

表3~4:由作者根据走访情况、西昆村委会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制作;

表2、5~6:由作者根据项目组相关资料整理制作。

注释

① “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经过千年演化形成的学术体系。本文的“孔子国学文化”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尊孔文化为核心的孔子国学文化,其受众范围并不局限于孔氏后裔。

② 质量较差建筑指屋面坍塌、结构损坏或墙面破损的建筑,以及牲、畜、简易搭棚等临时构筑物。

猜你喜欢

文脉村落国学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