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黎里古镇更新方法研究

2022-03-25陈少婕洪

华中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桥古镇特色

陈少婕洪 杰

1 背景介绍

苏州吴江的同里和黎里,常熟的古里以及湖州市吴兴的织里被称为江南“四里”。黎里古镇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历史、民风、民俗都在这里交织沉淀,尤其是黎里特色的历史建筑、河街巷弄、驳岸河埠、古桥等保留相对完整[1]。然而随着城市的高度开发,不适当的新建、改建、加建等使得古镇的原真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之后通过一定的修复、优化使得历史风貌达到相对完整的状态,但古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探索一条更加适合黎里古镇特色,使得古镇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还可以活力再生的更新方法尤为重要。

2 “探”古镇保护与更新方法

我国古镇的保护与更新起步较晚,国内古镇的更新方法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地更迭。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更新起步于大拆大建求发展阶段,拆毁了许多有价值的古镇街区,破坏了生态环境、毁坏了传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直至1986年才开始有对古镇的保护意识,“开发性破坏”,“保护性荒废”是改造中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的更新方法。

①更新规模方面:我国古镇的保护更新方法摒弃了拆旧建新的方法,向着“小规模、渐进式”模式发展。在实施方式上以“城市针灸”、“城市触媒”等理论为基础,从微更新的角度探索古镇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2]。对多个点状的碎片化的小空间进行精准更新,从而以点带动线,以线带动面,形成区域联动式的动态更新[3]。在“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首批11个微更新试点项目启动后,这种低干预、小规模的更新方式被更多人所关注[4]。

②特色挖掘与创新方面:将古镇街区商业化是近年来常见的改造手法,不少街区得到了活力的提升,如乌镇的东栅、磁器口古镇、丽江古镇等。然而千篇一律的商业化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古镇,因而开始从一是探索局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方面;二是寻求更合适新颖的社会功能方面入手,不断探索更适合地方特色发展的古镇更新方法。北京宣武门区域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从其色彩文化入手进行风貌修复[5]。乌镇的西栅以保留原真性为主,发展民宿产业。

③参与范围方面:在更新规划、实施期间,我国的规划者越来越注重各受影响群体的参与,尤其是对于原住民方面。从保护原生文化来说,原住民是活着的文化,也是传承的载体。因而应切实关注他们的利益,从而激发其社会价值,这种切入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杨亮与汤芳菲提到在杭州五柳巷、中山南路—十五奎巷等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当地居民深度参与其中,其过程充分发挥了居民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公众参与方式的实施还需要因地制宜的思考多方面因素,例如政府与居民参与比重、协商沟通效率、维护运营成本等[6]。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面对距离市区位置偏远、交通路线复杂的古镇来说,其原真性得以很大程度的保留,街巷中仍然留存原来的生活气息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更新规模、特色挖掘、参与范围方面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具有足够的价值与吸引力,才能激活古镇街区的生命力。

3 “寻”黎里古镇更新思路

3.1 黎里古镇资源分析

黎里古镇的范围并非普适意义上拥有多条横纵、主次街巷的镇域,而是以一条全场2500m“两街夹一河”的河街为横向主干,多条次要巷弄纵向穿插其中,整体呈现鱼骨状的古镇街区(图1)。黎里古镇资源现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1 黎里古镇道路、水网肌理图

(1)布局概况

黎里古镇历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并且至今仍保持明清风韵。古镇保护范围近50hm2,具有保存完好的河—街—巷弄体系。主街与巷弄均为步行道路,车行道路绕古镇外环形展开。古镇建筑东西向临河,南北向以多进院落展开,处于“丁”字交叉口的建筑则呈现双向展开的方式。民居、文物景区占据古镇中绝大部分面积,沿河南北向布置,商业功能建筑紧沿河岸两旁分布。

(2)特色物质文化资源

黎里古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十佳村镇漫游地”“江南水乡古镇”。其中特色元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堪称江南古镇之最的弄堂。清代黎里中有八大姓,每家姓氏都有长长的陪弄共约1115条。现共有85条弄堂,其中暗弄堂70条。弄堂为连通南北幽深庭院之用,狭窄且光线微弱,净宽约2m,暗弄约1m。②占据古镇75%的明清民国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鸿寿堂、周宫傅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端本园、东圣堂、退一步处等20余处,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图2)。然而,除去已受文物保护的建筑,余下的历史建筑由于现代建筑的入侵,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③绵长的明清古驳岸及河埠。驳岸上平均15m建有一河埠,共250余座,形态和功能保存完整。④形态各异的古桥。横跨宋元明清及民国古石桥17座,镶嵌着形态各异、寓意丰富的缆船石250多颗,堪称又一个江南古镇之最(图2)。古桥既起到了交通联系、系船之用,又是文化与历史的象征[7]。

图2 黎里古镇特色历史资源分析图

(3)特色非物质文化资源

苏州黎里古镇的人口以原住民居多,他们仍然保存着传统的习俗与生活方式。古镇仍然保持着特色传统节庆,例如:中秋显宝、秋水文化节、八月十五城隍庙会、八月十六的城隍夫人会等。

3.2 黎里古镇问题分析

(1)古镇发展定位不明确

黎里古镇与周边同源的江南水乡古镇发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模式化的运用在古镇开发中十分常见[8]。然而黎里相对于其他古镇而言缺少地理位置优势、宣传力度优势、交通优势等,因而更加需要区别于周边其他古镇的特色定位,才能定向吸引更多的人群。然而黎里古镇中却没有在整体规划、发展定位上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因而应从此方面出发探讨更新方法。

(2)特色资源利用不充分

黎里古镇内特色资源丰富,却存在发展不均衡、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以颇具特色的周赐福弄为例,其为乾隆年间赐名所得,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并且紧挨着周子亚故居,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弄堂内经现代手法的装点后极具文化特色,并且良好地保留了历史印记,但是却被人们所忽视(图3)。驳岸沿市河延展,其上分布着河埠,是人与水连接的桥梁,至今仍能看到居民在此淘洗。因而它不仅是居民亲水而生的桥梁,还是展示古今生活方式的媒介(图4)。驳岸与河埠丰富了笔直河岸线的层次及空间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其优势,强调其在水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黎里古镇多古桥并且时间跨度很广,具有特殊性,并且与黎里文化、传统习俗有着极大的关联。古有“黎川八景”之说,“揽桥残雪”、“玛瑙春游”所描述之景无不与桥相关,嫁女要走“老三桥”的俚俗也与古桥密不可分[9]。但是如今的古桥文化要素与桥体本身处于分离状态,没有充分体现其特色文化优势,而且部分桥体由于年久失修、破损重建等因素,被荒废化、格式化,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图5)。

图3 周赐福弄(柳亚子旧居旁边)

图4 河埠(位于市河两侧驳岸上)

图5 古桥(横跨于市河之上)

(3)新旧发展不协同

①新旧建筑差异化。黎里古镇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建筑,并且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原真性,其中包含着沿街店铺、多进宅院、园林建筑等。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新建突兀,旧建落后”的局面,导致新旧建筑发展步调差异明显,破坏了古镇整体风貌。虽然历史文化保护部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缮整理,但还是欠缺从均衡的角度上,切实解决新旧建筑差异化的问题[10](图6)。

图6 新旧建筑对比(位于古镇西部)

②中、西、东部差异化。据古镇整体规划来看,古镇由中部向东西方向发展,但是东西两端距离较远。虽然在中部和东部都分布了游客服务中心,但是古镇的布局分配和活力分布却出现明显不均衡的现象。中心地段场地开阔,建筑修缮良好、高低错落有致,商业化氛围浓厚,有供公共活动集散的广场,人流大多汇集于此(图7)。由中向东西两端呈现活力递减趋势,至东西两端几乎无人问津(图8)。因而,整体街巷活力分布不均,此河街的全部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图7 古镇中部街道实景

图8 古镇东部街道实景

③原生与新生差异化。对于原住民而言,古镇更新对原始生活条件与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转变,因而对于想要保持原有熟悉生活的老居民来说会持有抵抗情绪。同时,由于黎里古镇老龄化加剧,年轻一代的人口流失严重,造成时代发展的凝滞,但是历史也需要流动,凝固的历史会随着时间而贬值。因此探索化解原生与新生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十分重要[11]。

4 “获”苏州黎里古镇街区更新方法

4.1 采用“微中心,多主题”的方法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东西走向的长街容易使人产生疲惫感,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从整体规划入手,以“微中心”激发空间活力,以“多主题”丰富空间内容,从差异化中激发黎里古镇吸引力。

充分结合“以流定形”、“以形定流”两种空间形态设计。在了解交通和人“流动”的基础上,以可达性、合理性、舒适性为基础,针对街区内人流较集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更新设计。通过对既有场地、建筑空间的容量、数量、质量及改造可行性的分析,探讨微中心的分布[12]。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新价值的“微中心”对“流动”进行引导,不仅能疏散中心人流,而且能提升欠发展区域的价值。两种方法协同并进带动整个历史街区面的活力。

探索主题的方法是对古镇发展定位的思考,周庄的主题为江南水乡、丽江古镇为民族风情,然而苏州黎里古镇的定位受限于同质化、同源化的其他江南古镇的影响[13]。因而从古镇中特色资源出发,探索“漫游水乡”、“原真生活”、“文艺创新”等多个鲜明的标签,并且采用单主题引领,多主题协同的发展方法,对黎里古镇进行主题化的更新。其中多主题的实现可与微中心相结合,使得“微中心”具有可识别性,为不同中心点确立不同主题,使“微中心”差异化,从而在丰富人的体验感的同时提升整个古镇的活力(图9)。

图9 “微中心,多主题”更新方法

4.2 采用“挖掘文化,重现场景”的方法

黎里古镇更新的同质化,会降低古镇的吸引力。因而在其定位的主题下,应对其中的特色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与更新,探索古镇文化原真性的延续[14]。

古桥文化由史而来,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使其与当代的发展相结合,从加强古词文化与现代场景之间的联系出发,采用各要素协同规划的方法探索更新的落实性。驳岸与河埠是码头文化的印记,其实用性仍流传至今。在设计中应在保证居民日常使用的同时,在旁增设休憩、活动等条件,从而提高人们活动滞留频率和时长,使其成为无形的文化宣传。除此之外,民俗节庆文化是黎里古镇传统中重要的部分,应将有条件的室内外空间与传统文化活动空间相结合,与商业组织、文化协会等联合打造成为黎里古镇的闪亮名片。

4.3 采用“修缮旧损,创新置换”的方法

历史应该是发展的、流动的而不是单一的、重复的,否则随着时间的推演将丧失其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15]。

黎里古镇中对于文物单位建筑应以保护为主采用软更新的方法。采取加固或维修处理等措施,从而保护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特征与内部结构,其中包括对历史建筑、构筑物、景观、道路等的日常保养、加固修整、重点恢复内容。

对于黎里古镇内非保护单位的建筑,应根据其主题定位、特色元素,对适用功能进行优化,对不适的功能运用创新的手法置为新功能[16]。功能置换是古镇更新设计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功能置换的实施要根据场地整体规划、发展定位、现状条件而定,才能古镇焕发新的活力。对于黎里古镇来说,从传统弄堂的开发方向及方法入手研究十分重要。由于历史发展,弄堂的使用价值正在丧失,应根据其高深幽暗的空间特色,运用现代灯光等保护性发展手段,创造艺术与文化体验空间,探索现代技艺与古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古桥、古驳岸及河埠等其他特色元素的更新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遵循此方法来提升自我价值。

4.4 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法

过多的政府干预及有限的民众参与会降低社会各界参与积极度、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府投资过度的问题。因而应以规划、法规等为前提,均衡市场、居民、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实施者通过多方权衡利弊后决策出最终发展方向[6]。

此方法充分尊重了原住民的意见,在保留其生活原真性的前提下,引入文物保护界、文化艺术界、投资界、商业界等多方面参与其中,此方法既减轻了政府责任全揽的压力,还为黎里古镇引入市场优势,有助于在改善原住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青壮年人口的流失。

结语

黎里古镇无论从整体形态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保护及开发意义,然而存在“低活力、低影响力”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古镇经过一定的整理及修复,历史风貌保存相对完整,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娴静小镇,但是仍然存在古镇发展方向不明确、特色资源利用不充分、新旧发展不协同的问题。为了避免黎里古镇“同质化”更新而丧失其宝贵的价值,本文希望从优化整体布局、注重特色挖掘、协同原居民合作入手,探讨出适合黎里古镇的特色更新方案,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为相似的古镇更新项目提供良好的借鉴。

资料来源

图5:https://baike.sogou.com/v64 492820.htm?fro;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拍摄、自绘。

猜你喜欢

古桥古镇特色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特色种植促增收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同里古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