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适老性为导向的生活型街道品质提升策略
——以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社区为例

2022-03-25舸窦逗刘雨柔

华中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街道设施智慧

白 舸窦 逗刘雨柔

1 研究背景

1.1 智慧社区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城市运行的各个子系统开始向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进一步缩小了“智慧城市”的实操范围,形成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智慧社区”。目前对智慧社区的定义较多局限于智慧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智慧社区理解为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社区服务与管理进行流程梳理与重构,达到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我国目前不但面临公共卫生的危机,人口老龄化加速也是一大难题。处于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无疑将城市设计的中心聚焦在社区单位上。其中老旧社区空间失序的情况,更是给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与社区健康增加了难度。关注城市街道空间品质不足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街道空间设计与管理策略,是当务之急。

1.2 适老性

自1999年我国开始进入老年社会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等特征。如何改善现有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让老年人们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城市空间设计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城市公共空间是老年群体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也是基本生活保障配套设施的载体。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适老性不仅体现在功能上,也要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和空间的情感寄托。老年人的生活对社区的依赖性是极高的,通过社区的活动与交流维系家人与邻里之间的关系。由于硬性条件、资金短缺和政策问题,给老旧社区的适老性改造带来较大的难度。老年人迫切需要社区为其提供形式多样的社区交往空间,并提供养老医疗设施和专业的社区服务。同时,疫情过后引起了社会反思,社区空间的应急机制、自治能力和社区韧性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考量元素。

1.3 生活型街道

生活型街道是指以生活交通为主要职能的街道,主要满足人们生活与日常出行的需求。生活型街道与城市其他街道相比,在街道的尺度、功能与人车流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生活型街道所具有的使用主体多样性、时间空间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的特殊性。设计中应重视个性化,从街道空间的使用主体需求出发,打造蕴含丰富生活内涵的社区街道空间。在实地调研期间,主要关注人的行为需求,深入剖析生活型街道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与产生的矛盾。对现状空间中生活型街道尺度的混乱、生活功能的模糊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控制与引导设计思路,重建舒适的街道生活空间。

2 研究方法

2.1 POI数据分析

通过对街道基础设施POI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并且利用GIS技术与网络分析法实现以家宅路为中心的15分钟生活圈识别。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对上述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高低值可视化,明确街道优势与劣势。POI数据代表真实地理实体的点状数据,包含经纬度、地址等空间信息、名称与类型等属性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位置准确度高、实时性强、业态分明等特点。POI数据库包括儿童教育设施(幼儿园)、户外休闲设施(公园与户外健身场所)、日常医疗设施(诊所、药店与卫生院)、室内娱乐设施(棋牌室与游乐场)、文化服务设施(老年人活动中心)、日常购物设施(小型百货与零售商铺)。通过POI数据的预处理,将数据与空间关联,进行叠加分析。根据家宅路的政策背景与街道人群的内部特征进行生活型街道风貌品质分析与老年人与儿童的基本公服设施核密度分析。分析结果是街道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SD语义解析法

SD语义解析法是将感性词语进行心理感知与情绪的测定,将被调查者的感受量化为具体的数据。该研究方法的重点在于对形容词的收集与选取。在街道进行实地访谈,内容包括街道基本市政设施使用评价、人群时空活动行为注记数据与生活需求访谈数据。根据问卷访谈主要得到居民属性特征、街道功能诉求、居民时空生活行为与街道或社区专属文化等结果。问卷访谈还得到不同时段街道活动人群的聚集地,设计中基于此进行家具配备和节点设计,以满足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下的需求。

通过现场调研结合文献资料,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对各类基本市政设施选取合适的形容词,形成对设计7段量表,得到人群心中对其的使用感受。品质评价包括照明设施、环卫设施、停车设施、休闲设施与口袋公园等,SD语义解析后的数据结果是街道品质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调研分析法

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与测绘,获得的资料主要分为问卷访谈数据、街道照片、交通流量数据、街道界面数据、街道功能数据与街道生态数据。访谈数据进行SD语义分析,在上文中已经进行分析。街道照片数据包括实地拍摄数据与源自网络的数据。进行城市色彩计算,利用计算机学习技术得到街景、里面、骑楼、家具和植物的城市色卡和街道绿视率。在设计中根据城市色彩计算保证设计色彩与现有色彩处于同一色系,以此保护地方依恋感。并且在设计中重视老年人视觉退化的问题,对现有色彩进行亮化或提高明度等处理,增加视觉丰富性。交通流量数据来源于定时定点拍摄数据、四维交通指数分析平台数据、联通智慧足迹数据与交通网数据。形成街道活力评价,包括日人流瞬时与日车流瞬时统计、交通拥堵圈层对比等。实地测量得到街道界面数据,包括透明橱窗、透明门、实体墙、开敞门与开敞界面。并进行街道界面透明度和开敞度计算,得到街道界面透明度、开敞度等指标。街道功能数据的记录主要用来进行功能混合度计算,选取香农-威纳指数将生活型商业服务街道划分为5类进行混合度计算。将街道划分为9个节点,在节点处定时定点测量的街道生态数据进行热舒适度分析,得到PM2.5与PM10指数、温度与相对湿度、热舒适度与植物调节微气候能力等结果。

实地调研得到更加真实的数据,都成为了街道品质综合评价的基础。运用前期严谨的基地调研与分析,指导设计方案的制定与设计细节的推敲,最终落实到街道空间、设施与管理三大层面上。

3 设计策略——以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社区为例

3.1 区位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上海黄浦区半淞园社区,为西凌家宅路全路段。毗邻轨道交通站点西藏南路站,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南侧200m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图1)。本次设计范围为西凌家宅路全路段街道空间,西至制造局路、东至西藏南路,总长约320m,路幅宽度约12m;有一处小型绿地空间,位于西凌家宅路北侧,面积约800m2。目前基地现状道路为社区级商业街,道路两侧为多个居住小区,临街分布有上百家店铺,涉及餐饮、零售、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道路南侧有骑楼,在空间形态上有一定辨识度。

图1 街道区位分析

3.2 街道综合评价结果

(1)街道活力

调研前根据网络资料的分析,进行家宅路街道活力测试,可以认为街道活力较高。但结合实际调研结果,家宅路仅在清晨与黄昏时段有人流汇集。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街道未基于实际生活人群,针对老人与儿童的需求进行设计,均质性的街道设计不能满足街道规律的人群聚集现象。

将采访内容整理为访谈图谱。以年龄划分人群,分为本地居住的老人、小孩与租房的中年上班族。老年人的生活比较规律,活动时间大多集中在6:00—9:00和17:00—20:00,主要活动类型为上学接送、买菜、社区活动与散步等。针对老年人而言,家宅路存在台阶多、活动空间少等问题,适老性较低。本地居住的小孩大多只有在上下学时间经过家宅路,认为不会在街道上停留游玩,因为街道并没有游玩空间且缺乏趣味性。对于早出晚归的中年上班族,经过调研大多9:00离开街道,21:00回到街道。重视街道的交通便利性、安全性与基础设施的品质。

根据商业角度将人群分为零售商户、街道工作者。街道商户们活动时间区间在5:00—22:00,活动范围较小集中在店铺周围。并且店铺的人流量具有集散特色。商户诉求保留店铺门口的空间,缓解街道空间狭窄易造成拥堵与排队现象的问题。对于街道工作人员而言,上班时间稳定,根据他们的反映街道不利于老人的通行,安全性较低。街道多处基础设施损坏,缺乏管理,希望能及时上报得到解决。

统计9:00—19:00的人流量数据,可以看出人流量由9:00—12:00逐渐下降,15:00—19:00平稳上升。而车流量远小于人流量,于11:00达到车流量高峰(图2)。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家宅路的交通行为可由机动车转向步行为主重新组织。街道绿视率的计算可以看出家宅路在有骑楼的位置绿视率显著降低(图3)。骑楼是家宅路主要的交往空间,但仍需配套休憩设施。街道界面透明度、街道界面开敞度、街道功能混合度与小型商铺界面比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宅路的街道活力还是比较高的。但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家宅路在清晨与黄昏时间段人流聚集较多,没有基于实际生活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

图2 街道活力分析

图3 街道分布点绿视率分析

横向连接的为节点1至节点9的街景绿视率计算,竖向连接为各节点人口聚集地的绿视率极计算。家宅路绿视率低是因为道路一边的骑楼,在没有骑楼的区域绿视率明显增高。骑楼可以提供遮阴服务,成为街道交往的空间,但仍需配套休憩设施,如增加座椅等。

(2)街道生态评价指标

街道生态评价的结果更加清晰地展现出街道现状的空气状况、人体舒适状况等,更加直观地体现出街道具体某一节点的宜人程度(图4)。我们将人体不舒适度指数评价分为三种结果:大部分人感到不适、绝大部分人感到不适与几乎所有人感到不适。街道中有两个节点舒适度指数接近中暑危险级别。温度相对较低的节点,绿荫覆盖面较大,需要提高街道绿视率。温度数据显示昼夜温湿度差异大,应该要考虑分时段降温增湿的措施。日间节点2的人体舒适度比较高,具有营造邻里交往空间的基本条件。

图4 街道生态分析

(3)街道基本市政设施使用品质评价

街道基本市政设施品质的评估中,环卫设施品质较好,照明设施呈现一般水平,其余停车、休闲、公园都呈现出差与较差的水平,设计中我们重视改造水平较差的设施。通过访谈得知,因为人行道阶梯太高,老年人无法停入车位。非机动车大部分临时停靠在店铺门口,混乱无序,阻碍步行交通。街道几乎没有休憩的座椅、健身器材等。经过调研观察到居民会在骑楼的连接处和口袋公园处自带座椅休憩聊天。口袋公园则多作为花坛使用,景观层次单一,审美性与实用性都较差(图5)。

图5 街道基础设施品质分析

3.3 设计内容

(1)空间策略

设计方案的演变过程首先从人群流线分析,跟随者假设为前提,运用netlogo设置人群聚集点,实现人群行进路线的方针模拟。为了提高老人出行安全,在保证消防通道和非机动车的必要通行的基础上,严格实行人车分流,确定家宅路车行道道路状态。每日22:00—5:00开放机动车通行,以确保街道商家进货的需求。5:00—22:00全天候禁止机动车通行,嵌入挡雨装置连接家宅路沿线骑楼。为了增加街道趣味性和政策示范性,设计中还根据人群时空注记与既有基本设施分布,丰富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确定了四大活动节点(图6)。引入轨道设计,提高家具的可移动性,实现街道家具的多模块灵活组合,从而满足老人与儿童的短时间休憩需求。

图6 四大活动节点分布图

在家宅路的功能分区规划上,增加室外活动的空间。根据街道形式划分街头、街腹与街尾空间。空间划分与人群时空注记、社会行为网络相叠加,植入室外活动空间。将街头定义为改造展示区,承担家宅名片与休憩观影的功能。街腹是生活游乐区,具有城市农场、集市与露天影院的功能。街尾则是具有宣传功能的邻里交往区。同时,为了增强老人进行街道活动的心理亲和性,设计中应去掉路沿石,扩宽街道,使街道高宽比向[1,2]的值域提高,打造舒适的街道空间(图7)。

图7 街道高宽比规划分析图

基本市政设施的规划方面,将原本的均质性分布转变为针对性分布,提高利用率与服务价值。基于人群时空分布,四大节点与现有设施分布,布置停车位、座椅、垃圾桶、终端查询机、路灯与告示牌等设施。

设计同时重视家宅路的生态情况与老人室外活动的气候安全性。提高街道绿视率,增加智慧调温设施,提高街道生态韧性。设计中利用海绵城市的原理,多运用透水混凝土铺装与透水砖。改造前的家宅路绿视率为35%,改造后提升至49.2%。在街道较为隐蔽处设置气候调节的喷雾设施,在人群活动有中暑危险时,自动进行水雾喷洒降温。

(2)公共设施策略

公共设施的重点在四大节点中智慧家具的设计上,引入“集市蜃楼”、“轨道家具”、“智能停车、路灯”、“智慧屏幕”等设施,满足老人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功能需求(图8)。集市蜃楼通过组装物架与伸缩蓬布的形式,打造灵活的售卖空间,将休闲模式与人流量较大时的集市模式动态结合。轨道家具是设计中的创新点。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家具配合预制在路面的轨道,根据人群需要移动不同区域的家具模块进行组合活动。夜间可以将模块家具进行折叠变成收纳模式,并且轨道在夜间也会有灯光提示。灵活的组装与活动方式能满足家宅路的休闲需求也减轻了老年人出行不便的困扰。智慧路灯与停车位主要通过跟踪与感应进行工作。智慧路灯作为数据收集器同时也是生态调节器。跟踪式灯泡搜集流量与生态相关数据,并设置语言提示功能。位于1.5m与0.1m处的探测器检测热舒适度接近中暑级别时,将在语音提示后进行水雾喷洒降温。智能停车是指激光扫描装置可以进行宽度探测,在确认使用者身份后允许使用者停车并自动上锁。通过宽度检测可以灵活调节停放架的宽度,增加停车位的利用率。组合座椅有丰富的组合效果,座椅与固定柱配合固定孔可以变化出不同的组合。街道上设置的智慧屏幕形成半围合空间,人们可以在该空间与屏幕互动。屏幕也可以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满足人群观看的需求。

图8 智慧家具设计

城市农场设计分为一层公益种植区与科普区。通过种植时令蔬菜瓜果丰富家宅路的活力。住户可以自行DIY种植槽,底层的公益种植区可租用槽位,方便老人种植果蔬,并对儿童科普基本农业知识。引入智慧屏幕,老人可以对屏幕进行操作,传授农业技能(图9)。

图9 城市农场设计

(3)管理策略

在管理策略层面,建立属于家宅路独有的数据库与智慧管理平台。空间中的数据采集介质可以收集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层分析各类数据来达到采集目的。例如,通过感应式路灯与广告牌收集人流与车流数据,用于计算家宅路的人车流量;运用装套式座椅,收集人群休息停留的数据,用于识别与布置休憩停留点;通过嵌入式停放架收集非机动车停留数据,用于消除旧车占位与识别非机动车停留意向点。对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总结出居民对家宅路流量、停车点布置、景观节点的评价、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以及设施的使用感受。再反馈给管理层,从而进行流量疏导与服务设施的及时调整。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得到清晰的数据与变化,将家宅路的生活要求与生活习惯可视化,更加直观便捷(图10)。

图10 智慧管理策略

结语

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展现出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从“量”转向“质”的趋势。为了满足公共卫生危机对城市建设的要求、塑造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必须要积极思考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化、健康化与智慧化的问题。

本文以促进社区适老性为导向,通过对生活型街道行为活动的调查与空间形态数据分析,得到具体街道空间品质评估的结果,从而提出缓解社区街道失序的应对策略。一方面针对性地为街道使用者们设计出适合生活习惯与具有情怀记忆的社区街道,为全国各个城市老旧社区的街道改造做出示范,大胆尝试智慧技术与社区生活的结合。另一方面,本文探讨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品质提升,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讨论如何提高街道空间的体验,从而影响行为与心理,有利于优化城市管理,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在信息技术、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各个方面当中。适时引入智慧技术,实现社区建设的智能化,既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客观需求,也是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借此研究内容,为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尽微薄之力。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街道设施智慧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热闹的街道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街道生活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