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灸法病谱与适宜病症的文献计量研究
2022-03-25郭潇聪杨延婷黄琴峰卢云琼李晓莹王雪君曹姚佳妮马晓芃吴焕淦
郭潇聪 杨延婷 黄琴峰 卢云琼 李晓莹 王雪君 曹姚佳妮 马晓芃 吴焕淦
摘要 目的:分析近10年單独应用灸法治疗病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探讨灸法病谱及适宜病症。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201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收录的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病症的临床研究论文,建立信息数据库,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得到灸法病谱及适宜病症。结果:共纳入论文1 822篇。近10年灸法的临床应用涉及骨科、消化科、妇产科、免疫科等19个临床类别,共包含197种病症。骨科论文数量和病症种类最多,其次是消化科、妇产科。经筛选获得灸法适宜病症28种,其中一级适宜病症9种。共有1 804篇论文明确使用了艾灸的灸治方法,18篇论文使用了非艾灸的灸治方法。其中艾条灸使用频率最高。结论:近10年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的病症有197种,骨科病症种类最多,以骨科和免疫科的一级适宜病症种类居多;施灸方法以艾条灸应用最多。后续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与方法,深入开展灸材、灸温、灸量的标准化研究,规范灸法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灸法;疾病谱;适宜病症;文献计量研究
Bibliometric Study of Disease Spectrum and Indications of Moxibustion in the Past Decade
GUO Xiaocong1,YANG Yanting2,HUANG Qinfeng2,LU Yunqiong1,LI Xiaoying1,WANG Xuejun1,CAO Yaojiani1,MA Xiaopeng2,3,WU Huangan2,3
(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2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Shanghai 200030,China; 3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4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papers on the treatment of moxibustion in the recent 10 years and discuss the relevant disease spectrum and indications.Methods:CNKI,CCD,CSPD,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and Cochrane Library were searched for the clinical papers on moxibustion from October 1st,2011 to October 31st,2021,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formation database.After collation,sorting,analysis,and summary,the disease spectrum of moxibustion and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 were obtained.Results:A total of 1 822 papers were included.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xibustion in the past decade covered 19 clinical categories,including orthopedics,gastroenterology,obstetrics,gynecology,and immunology,with 197 diseases involved.Orthopedics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papers and diseases under investigation,followed by gastroenterology,obstetrics,and gynecology.After screening,28 types of indications of moxibustion were obtained,involving nine first-level ones.A total of 1 804 papers explicitly clarified the use of moxibustion to treat the diseases,while 18 papers used non-moxibustion therapies.Moxibustion with moxa sticks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Conclusion:As revealed by results,197 types of diseases were treated by moxibustion alone in the past decade,and the number of orthopedic diseases was the largest.The first-level indications were abundant in orthopedics and immunology.Moxibustion with moxa sticks was the most widely used.In the follow-up research,multi-disciplinary techniques and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carry out in-depth standardized studies on moxibustion materials,moxibustion temperature,and moxibustion quantity to standardi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xibustion.
Keywords Moxibustion; Disease Spectrum; Indications; Bibliometric Study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2.03.003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穴位,进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灸法的刺激手段、操作方法、作用方式与针刺有明显不同,因此在临床适用病症的选择上也有独特之处。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系统分析近10年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归纳总结单独应用灸法的病谱及适宜病症,以期为灸法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简称万方数据库,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简称维普资讯,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自201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发表的灸法治疗病症的临床论文。
1.2 检索策略 中文检索词“灸”“灸法”“艾灸”“艾炷灸”“艾条灸”“督灸”“长蛇灸”“铺灸”“脐灸”“麦粒灸”“直接灸”“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热敏灸”“悬起灸”“悬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天灸”“雀啄灸”“太乙针”“雷火针”“雷火灸”“温灸器灸”“灯火灸”“黄蜡灸”“药锭灸”“药线灸”“火龙灸”;英文检索词:“moxa-wool moxibustion”“moxibustion”“moxa-wool”“moxa”“moxibustion therapy”。通过AND、OR、NOT连接词构建逻辑检索式,采用主题词、篇名或关键词或摘要进行检索。
1.3 纳入标准 1)灸法治疗病症的临床论文,病例数量≥5例;2)病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3)灸法是唯一的治疗方法;4)201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发表的论文。
1.4 排除标准 1)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2)数据存在统计学误差的论文。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将符合筛选标准的临床研究论文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题名、时间、来源等内容依次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并按发表年份归类,建立信息数据库。提取论文中的病名及治疗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按灸法分类、病症、所属临床类别进行归纳。
1.5.2 数据库的规范 1)病名规范化处理:考虑到中医类论文有同时使用“西医病症名+中医病证名”的特点,每篇论文中涉及的同一种病、症、证,只取1次,归类记名。若所涉及病症无法归于西医临床类别,则单独放入本文“其他”类别中[1-2]。西医病名参照第九版西医临床教材《内科学》[3]《外科学》[4];中医病名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5]规范病症名称,如“肩凝症”“冻结肩”规范为“肩周炎”;“口疮”规范为“口腔溃疡”;“不寐”规范为“失眠”等;2)灸法分类: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6]《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艾灸操作规范(WFAS STANDARD 003:2013)》[7]《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T/CACM 1075—2018)》[8],将灸法分为艾灸、非艾灸,其中艾灸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灸器灸;非艾灸包括灯火灸、药线灸等,并对操作方式相似的灸法进行归类,如“米粒灸”归类于“麦粒灸”,同属于艾炷灸中的直接灸;“铺灸”“督灸”“火龙灸”归类于“长蛇灸”,同属于艾炷灸中的间接灸。
1.6 適宜病症评价标准 将临床论文量作为适宜病症的评价依据[9-11],制定四级适宜病症评价标准:1)一级适宜病症:论文量占纳入论文总量的2.5%以上;2)二级适宜病症:论文量占纳入论文总量的2%~2.5%;3)三级适宜病症:论文量占纳入论文总量的1.5%~2%;4)四级适宜病症:论文量占纳入论文总量的1%~1.5%。
1.7 数据分析 提取纳入论文中的灸法分类、病症、所属临床类别等信息,分别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信息核对。经规范化处理及核对无误后,统计灸法分类、病症、所属临床类别的频数,1篇记作1次,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单独应用灸法的文献筛选
经计算机和人工筛选,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统计的论文共1 822篇。论文筛选流程见图1。
2.2 单独应用灸法论文的临床类别分析
近10年发表的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的临床论文数量共计1 822篇,涉及骨科、消化科、妇产科、免疫科等19个临床类别,不能确定临床类别的病症放入“其他”类别,共包含197种病症。骨科论文量最多,占总论文量的16.19%;其次是消化科、妇产科、免疫科,以上4个临床类别论文量占总论文量的49.56%。从病症种类来看,骨科涉及的病症最多,占病症总量的14.21%,其次是妇产科、消化科、泌尿科,以上4个临床类别病症种类占总病症的45.69%。见表1。
2.3 单独应用灸法论文的病症种类分析
2.3.1 骨科 骨科论文295篇,包含28种病症:膝关节骨关节炎(96篇)、腰椎间盘突出症(59篇)、颈椎病(43篇)、腰痛(22篇)、肩周炎(16篇)、骨质疏松症(8篇)、腰肌劳损(8篇)、腰背肌筋膜炎(7篇)、肩手综合征(5篇)、腱鞘炎(5篇)、陈旧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3篇)、骨折(3篇)、骨质增生(2篇)、肌筋膜疼痛症(2篇)、肌肉痉挛(2篇)、落枕(2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篇)、腓肠肌痉挛(1篇)、肱骨外上髁炎(1篇)、肌少症(1篇)、急性腰扭伤(1篇)、慢性肌肉骨骼疼痛(1篇)、退行性骨关节病(1篇)、膝关节积液(1篇)、腰椎退行性病变(1篇)、早期股骨头坏死(1篇)、跖骨疲劳性骨膜炎(1篇)、坐骨神经痛(1篇)。
2.3.2 消化科 消化科论文235篇,包含21种病症:腹泻(44篇)、便秘(35篇)、胃脘痛(29篇)、肠易激综合征(28篇)、胃炎(25篇)、溃疡性结肠炎(22篇)、功能性消化不良(14篇)、呃逆(5篇)、反流性食管炎(5篇)、消化功能紊乱(5篇)、肠梗阻(4篇)、腹痛(4篇)、腹胀(4篇)、腹腔积液(3篇)、呕吐(2篇)、肠系膜淋巴结炎(1篇)、急性胃肠炎(1篇)、慢性结肠炎(1篇)、慢性阑尾炎(1篇)、消化性溃疡(1篇)、脂肪肝(1篇)。
2.3.3 妇产科 妇产科论文221篇,包含23种病症:痛经(106篇)、产后不适(39篇)、慢性盆腔炎(18篇)、围绝经期综合征(17篇)、胎位不正(7篇)、乳腺增生(5篇)、崩漏(4篇)、月经不调(4篇)、多囊卵巢综合征(3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篇)、乳腺炎(2篇)、子宫肌瘤(2篇)、子宫内膜异位症(2篇)、不孕症(1篇)、带下病(1篇)、继发性闭经(1篇)、经前期综合征(1篇)、卵巢囊肿(1篇)、卵巢早衰(1篇)、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1篇)、盆腔淤血综合征(1篇)、妊娠恶阻(1篇)、子宫复旧(1篇)。
2.3.4 免疫科 免疫科论文152篇,包含6种病症:强直性脊柱炎(59篇)、慢性疲劳综合征(53篇)、类风湿关节炎(31篇)、风湿性关节炎(4篇)、痛风(4篇)、风湿病(1篇)。
2.3.5 外科 普外科论文136篇,包含1种病症:术后不良反应(136篇)。
2.3.6 泌尿科 泌尿科论文131篇,包含18种病症:尿潴留(59篇)、尿失禁(22篇)、良性前列腺增生(11篇)、夜尿症(7篇)、前列腺炎(6篇)、膀胱功能障礙(4篇)、膀胱过度活动症(4篇)、性功能障碍(3篇)、不育症(2篇)、尿道综合征(2篇)、尿频(2篇)、神经源性膀胱(2篇)、遗尿(2篇)、膀胱刺激症(1篇)、淋证(1篇)、慢性尿道炎(1篇)、少精症(1篇)、阴茎硬结症(1篇)。
2.3.7 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论文109篇,包含13种病症:中风及后遗症(44篇)、面神经炎(30篇)、认知功能障碍(10篇)、颈性眩晕(6篇)、血管性痴呆(4篇)、头痛(4篇)、阿尔茨海默病(2篇)、后循环缺血(2篇)、面肌痉挛(2篇)、三叉神经痛(2篇)、股外侧皮神经炎(1篇)、失语症(1篇)、枕神经痛(1篇)。
2.3.8 肿瘤科 肿瘤科论文104篇,包含3种病症:放疗/化疗后不良反应(82篇)、恶病质(12篇)、癌因性疲乏(10篇)。
2.3.9 呼吸科 呼吸科论文79篇,包含9种病症:哮喘(24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篇)、咳嗽(12篇)、感冒(8篇)、慢性支气管炎(4篇)、上呼吸道感染(4篇)、肺炎(3篇)、尘肺病(1篇)、肺胀(1篇)。
2.3.10 精神科 精神科论文65篇,包含5种病症:失眠(47篇)、抑郁症(13篇)、焦虑症(3篇)、神经衰弱(1篇)、厌食(1篇)。
2.3.11 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论文62篇,包含6种病症:糖尿病及并发症(30篇)、高脂血症(21篇)、肥胖症(6篇)、桥本甲状腺炎(3篇)、代谢综合征(1篇)、甲状腺功能减退(1篇)。
2.3.12 五官科 五官科论文56篇,包含15种病症:过敏性鼻炎(37篇)、耳鸣(4篇)、口腔溃疡(2篇)、慢性鼻窦炎(2篇)、玻璃体积血(1篇)、耳聋(1篇)、冠周炎(1篇)、近视(1篇)、慢性鼻炎(1篇)、梅尼埃病(1篇)、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1篇)、视疲劳(1篇)、腺样体肥大(1篇)、牙痛(1篇)、中耳炎(1篇)。
2.3.13 皮肤科 皮肤科论文41篇,包含12种病症: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16篇)、压疮(7篇)、皮炎(3篇)、荨麻疹(3篇)、银屑病(3篇)、跖疣(3篇)、斑秃(1篇)、痤疮(1篇)、冻疮(1篇)、鸡眼(1篇)、湿疹(1篇)、足癣(1篇)。
2.3.14 心内科 心内科论文20篇,包含5种病症:高血压(12篇)、胸痹(4篇)、冠心病(2篇)、恶性心包积液(1篇)、慢性心力衰竭(1篇)。
2.3.15 血液科 血液科论文20篇,包含3种病症:白细胞减少症(17篇)、贫血(2篇)、紫癜(1篇)。
2.3.16 肾内科 肾内科论文14篇,包含4种病症:慢性肾病(5篇)、慢性肾功能衰竭(4篇)、慢性肾小球肾炎(3篇)、膜性肾病(2篇)。
2.3.17 周围血管科 周围血管论文12篇,包含6种病症:静脉炎(4篇)、动脉粥样硬化(3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篇)、股肿(1篇)、深静脉血栓(1篇)、下肢静脉性溃疡(1篇)。
2.3.18 肛肠科 肛肠科论文7篇,包含3种病症:痔疮(4篇)、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2篇)、放射性直肠炎(1篇)。
2.3.19 感染科 感染科论文2篇,包含2种病症:HIV早期感染(1篇)、肺结核(1篇)。
2.3.20 其他 其他类别论文61篇,包含14种病症:亚健康(27篇)、阳虚体质(10篇)、痹症(3篇)、抗衰老(3篇)、手足厥冷(3篇)、输液反应(3篇)、提高免疫力(3篇)、气虚体质(2篇)、自汗(2篇)、丰胸(1篇)、末梢循环障碍(1篇)、痰湿体质(篇1)、疼痛(1篇)、血瘀体质(1篇)。
3 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的适宜病症分析
经筛选,临床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的适宜病症共28种,其中一级9种,二级5种,三级6种,四级8种,共计论文量1 272篇,占纳入论文总量的69.81%,具体见表2。将适宜病症进行临床归类,消化科共有6种适宜病症,骨科4种,免疫科3种,其中骨科、免疫科的一级适宜病症最多,分别为2种。见表3。
4 灸法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共有1 804篇论文使用了艾灸,18篇使用了非艾灸的灸疗方法。论文中明确对艾灸操作方法做了二级分类的论文共1 779篇,包括:艾条灸1 024篇,艾炷灸698篇,温灸器灸57篇。见图2。
在明确艾灸分类的论文中,艾条灸占艾灸论文量的57.56%,共涉及18个临床类别,148种病症,其中骨科应用艾条灸治疗的论文量和病症种类最多,其次是消化科。见表4。
5 讨论
灸法,古称“灸焫”,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已有灸法的记载。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充实于宋金元,完善于明清[12]。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灸法具有治疗范围广、操作方便等优势,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然而目前中医临床仍然存在“重针轻灸”的现象,掩盖了灸法独特的疗效优势。本文以近10年发表的单独应用灸法治疗的临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总结单独应用灸法的病谱及适宜病症,为灸法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共纳入1 822篇单独应用灸法的临床论文,涉及骨科、消化科、妇产科等19个临床类别,病谱纳入197种病症。本文参照以往研究,从文献计量角度将病症的发表论文数量作为适宜病症的划分依据,分为四级,共有28种适宜病症,其中一级适宜病症9种、二级适宜病症5种、三级适宜病症6种、四级适宜病症8种,涵盖了12个临床类别[9-11]。与已发表的文献[13]结果一致,均认为灸法主要应用于骨科病症的治疗,均以艾灸为主要的灸疗方法,说明艾灸对骨科病症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临床关注程度较高。经整理归纳,在明确艾灸分类的论文中,艾条灸占艾灸论文量的57.56%,共涉及18个临床类别,148种病症。艾条灸操作简便,物美价廉,远期疗效肯定,患者易接受,还可长期用于自我保健,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很好的社会推广价值[14]。与前期本课题已发表的艾条灸疾病谱比较[15],艾条灸应用最多的临床类别近十年已由神经系统病症演变为骨科病症。从统计的灸法病谱可以看出,灸法在不同的临床类别中广为应用,但主要集中在骨科、消化科、妇产科、免疫科;从适宜病症来看,消化科、骨科、免疫科的适宜病症较多。结合灸法病谱及适宜病症的研究结果提示,灸法治疗在特定类别中相对集中,与其他临床类别相比,灸法对骨科、消化科、免疫科的病症治疗更具优势。
一级适宜病症是临床应用灸法最多的病症,包括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痛经、尿潴留、失眠、术后不良反应、放疗/化疗后不良反应,共占适宜病症论文总量的54.80%。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均可归于中医学“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16]《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三者病因病机主要为风、寒、湿、瘀等外邪痹阻经络,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宣痹通络”为各类痹症的共同治则。研究发现,灸法治疗痹症主要通过其特有的光热效应[17],灸法的光谱效应及温热刺激作用于施灸部位,激活温觉感受器,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疗目的[18]。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中医学“郁证”“虚劳”“百合病”等范畴,其病机为情志不遂、劳逸失度、饮食不节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受损,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素问·示从容论第七十六》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该病与肝、肾、脾密切相关,邪、郁、虚是其发病的关键[19]。现代研究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灸法治疗具有调整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通过对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20],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痛经一病多虚多瘀,《景岳全书·经期腹痛(十一)》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21]该病与肝、脾、肾相关,分虚实两类,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其中寒湿凝滞、气滞血瘀为临床常见证型。研究发现艾灸能提高血清中一氧化氮的含量[22],降低去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从而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23]。尿潴留属于中医“癃闭”范畴。该病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施灸于特定腧穴,温热渗透肌层直达膀胱,通过膀胱反射性的兴奋盆内脏神经,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尿液得以排出[24]。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该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失眠有虚实之分,临床上虚证居多,尤以心脾两虚最为常见。研究发现,灸法能产生远红外和近红外能量谱来调节人体器官的整体功能,改善脑组织血供、血管弹性,加强大脑皮质部位的相关兴奋性,从而治疗失眠在内的神经系统紧张性疾病[25]。术后不良反应、放疗/化疗后不良反应包括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负性情绪、疼痛等不良症状。中医认为不良反应的出现主要与“攻邪”的同时耗气、夺血、伤精有关。术后或放疗/化疗后,脏腑元气耗损,精血亏虚,辨证以“虚证”居多,机体内正虚邪实的斗争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治疗当以扶正培本为主[26],同时兼以祛邪。灸法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激发经气调整人体紊乱气机,发挥其温阳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免疫功能是机体抗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功能”与中医所说的“正气”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通过改善细胞免疫指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7]。艾灸作为我国最早的治病防病方法之一,具有温通经络、益气升阳、保健强身和预防疾病等作用[28]。与其他疗法相比,灸法借助温通与温补双重效应,在扶正强身、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更具优势。
在筛选论文的过程中发现灸法临床研究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灸法操作方法不统一、灸量不一致,病症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大部分的临床研究只停留在一般性的臨床总结或疗效观察上,缺乏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探讨。在相同病症的临床报道中,所选取的腧穴及配穴组方多为自拟方,缺乏规范化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因此,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与机制研究中,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与方法,深入开展灸材、灸温、灸量的标准化研究,探讨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规范灸法的临床应用;同时规范病症的辨证分型、组方配伍及疗效评价体系,增强中医科研成果的可重复性,为灸法的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泓涛.现代小儿推拿病谱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
[2]雷明达.现代消化系统推拿病谱的文献计量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7-931.
[4]陳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780.
[5]吴勉华,石岩.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51-411.
[6]王富春,岳增辉.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49-66.
[7]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艾灸操作规范(WFAS STANDARD 003:2013)[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7.
[8]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T/CACM 1075—2018)[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33.
[9]智方圆,黄琴峰,赵越,等.针灸治疗眼病临床应用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8,38(8):907-912.
[10]赵越,黄琴峰,智方圆,等.五官科针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112-117.
[11]黄琴峰,谢晨,吴焕淦,等.基于文献计量的针灸病谱与适宜病症研究[J].中国针灸,2021,41(9):1055-1059.
[12]张昆.灸法的古今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3]邓茹月,熊俊,陈日新,等.基于Pubmed灸法临床文献计量学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3):595-598.
[14]郝美美.艾条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1):108-109.
[15]黄琴峰,刘婕,吴焕淦.基于《中医针灸信息库》评述艾条灸的疾病谱[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29-532.
[16]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5,104,192.
[17]李应昆,吴炜翰.光热疗法与传统艾灸治疗痹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7-9.
[18]廖默.艾灸光和热治疗膝骨关节炎: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19]颜志曲.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6(36):5554-5556.
[20]杨杰,闫晓,张玲莉,等.艾灸对机体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1111-1114.
[21]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43-644.
[22]韩宁,白久旭,李国超,等.灸神阙穴对雌性大鼠寒凝血瘀模型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213-214.
[23]唐照亮,宋小鸽,王宁新,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4-28.
[24]陈林,陈朝晖,张瑞芳,等.灸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1):17-19.
[25]Ju YL,Chi X,Liu JX.Forty cases of insomnia treated by suspended moxibustion at Baihui(GV 20)[J].J Tradit Chin Med,2009,29(2):95-96.
[26]张静,王玲玲.艾灸治疗化疗常见副反应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4):443-445.
[27]韦巧玲,庞永慧,左红群,等.艾灸联合免疫肠内营养对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5):541-545.
[28]吴焕淦,郑锦,马晓芃,等.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
(2022-01-06收稿 本文编辑: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