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理论在高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2022-03-24李融亲谢晨舒黄稳妃
李融亲 谢晨舒 黄稳妃 周 媚
萨提亚理论在高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李融亲 谢晨舒 黄稳妃 周 媚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高职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和网络使用的便利也带来其负面影响,手机依赖正在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文章基于萨提亚理论分析对手机有依赖心理的高职生的现状及原因,探索萨提亚理论运用于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外部持续提供社会支持滋养个体,内在通过整合个体优势资源进行自我觉察,面对真实的自己,调用自我教育功能对手机依赖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激发潜能提升对手机依赖的高职生心理资本,实现心理育人的目标。
萨提亚理论;手机依赖;高职生;心理健康
引言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定期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通过该信息中心的官网可以查询到2021年8月发布的第48次报告中的核心数据内容,截至2021年6月,全国网民数量已经高达10.11亿。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网民数量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为71.6%,提升1.2%;手机网民规模接近10.07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092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小时,在第46次报告中显示学生在网民群体中占比为21.0%,数量最多,年轻网民对网络音乐、视频、直播等应用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1]。其中,大学生是智能手机用户群,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群体也是手机依赖问题日益突出的群体,智能手机如同人体器官般无法从高职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剥离,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化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2],并越来越具有创新性,从课堂点名到师生互动再到课后知识延展,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不仅仅是满足高职生的娱乐、人际交往和获取资讯方面的需求,更是高职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辅助工具,校园内到处可见“低头族”,因对手机过度依赖而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破坏了和谐的校园生活。
萨提亚理论,又称为“萨提亚冰山理论”,萨提亚理论极具人本主义特色,理论观点以隐喻的方式去理解个体的内在世界,认为个体的“自我”如一座冰山一般,漂浮和显露出海水平面的只是庞大冰山整体体积中的很少一部分,“外露见光”的这一部分是能为人们日常所见,而冰山更大一部分存在水平面之下,即内在世界藏在每个个体的内在更深层次之处,不为人所见,具有掩饰性,有待探索和激发,这部分也是萨提亚理论非常重视的部分。美国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理论即萨提亚理论,其本人不遗余力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发展,经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该理论治疗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特点,即治疗过程中会尽力协助每个个体以及其所在家庭系统逐渐走向积极成长,有别于其他理论流派,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将不再成为唯一的聚焦关注点[3],在萨提亚理论这种成长取向的理念中,个体的真实需要、期望和自尊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个体的潜能发挥、身心协调和内外一致表达则成为心理干预的目标[4]。
1 高职生手机依赖现状
手机依赖被当代心理学研究者们普遍视为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这与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国内对手机依赖的界定和命名都尚无明确统一定论,参考现有文献可发现不同的研究者从多个研究角度和层面都提出了理解诠释,综合来看,手机依赖可概括为个体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后在自己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成瘾行为。因此,根据心理问题水平等级进行界定,个体自己意识到手机依赖的状况,针对自身因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至两个月不能自行化解和调适,即便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基本能维持,但出现效率有所降低的可界定为一般性手机依赖,相对而言依赖的程度较轻。根据严重心理问题水平等级标准界定,手机依赖程度严重的可从个体在处理因不能使用手机而出现的负性情绪存在着困难而出现泛化,甚至在个体明明不需要或者根本不必要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也出现了无法自控地想要使用智能手机的想法[5]。
从具体日常表现来看,高职生手机依赖则会出现长时间沉溺于虚拟网络空间里,如果出现手机不能随身携带的情况,个体则会出现不安、紧张、不知所措、焦虑和慌乱的不适体验,正所谓“半日不见,魂不守舍”的状况体现出手机依赖程度呈现逐渐增强趋势,活力下降,消极和被动,课堂学习纪律性和效果差,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甚至有部分高职生因此引发严重心理疾病。王记莲等[6,7]通过调查研究开展高职生手机依赖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的高职生手机依赖情况存在差异,在手机依赖程度上高职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来自城区的高职生则明显高于来自乡镇与农村的学生,并在年级上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王玉珍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倾向程度更大的学生的睡眠质量更差;女性手机成瘾倾向程度与男性相比较较为严重。
2 萨提亚理论在高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1 应对姿态的调节作用
在萨提亚理论模式中认为个体在应对外部压力和遭遇冲突困境时会有五种方式,应对方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出应对方式有所差别。从自我评价的角度来理解应对方式差别,采用讨好方式进行应对处理的个体往往自我评价和自尊较低,在人际交往的互动过程中会选择以他人需求为重而往往忽略和不顾及自己的真实感受,即“牺牲”了自己以此来换取他人的认可以便平息冲突;以指责这种应对方式面对冲突压力的个体通过指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在的期待、在意、关心、情感需求和爱等,看起来似乎很“强势”,实则是个体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让自己正面面对冲突,给自己一个安全保护壳从而包裹自己;超理智的个体则呈现了个体内在体验是低自尊、低自信和缺乏控制的,他们在表露自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方面存在困难,这常常对他们的良好人际互动形成阻隔;打岔应对姿态的个体不愿直面自己和外部事物,以回避和打岔的方式避免压力即困境,心理体验痛苦;而只有一致性应对姿态的个体方能体验内在的平稳和安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即能很好涵容他人又能接纳全部的自己,那些需要和情感统统被“看见”,因而生活富有有创造力和生命力,整个人是充满自信的、稳定的和踏实的。比对之下,不一致的生存姿态处于一种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的状态。其中,手机依赖高职生中最常见的应对姿态是指责和打岔,通过分析和理解手机依赖高职生的应对姿态,能更好地理解其需要和动机[9]。
2.2 尊重、接纳和理解促进成长转变
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利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治疗理念体系,帮助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家长们更好地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理解造成高职生手机依赖的真正深层原因,从而让心理干预工作更具有时效性。只有个体的真正内在需要被体察、尊重、接纳、包容和理解后,方能为开展更有效的依赖成瘾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一个契机,找准最佳的切入点。萨提亚理论认为“人人皆有价值”,这与我国的教育理念吻合,全体学生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通过切实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支持,激发个体积极成长发展,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有价值从而更加悦纳自我,内在充满着力量和包含着希望的奔赴向未来,更加自信地帮助高职生从手机依赖的困境中重新整合自身优势,调取调用资源积极,采取一致性的应对方式,在应对外界压力和处理生活学习事件时真正扛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成长买单。
2.3 个体优势资源得到持续激发
坚信有手机依赖症状的高职生在未来生活中的“改变、发展和成长是可能的”,哪怕是面对有严重手机依赖症状的个体,始终相信他们,并坚信他们具备着改变的内在动力和可能性,这就是萨提亚理论对人发展性的理解和信念。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定期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告诉人们一个明了的事实,即当今社会网络发展速度之迅速,网络资源丰富多元而发达。当代高职生成长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下,与过去的职业技能者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差异,研究者仅仅意识到差异是不够的,既要明确到具体差异,也要接受差异的存在,当代学生已经很难脱离网络的使用。有手机依赖症状的高职生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的心理冲突,有时是源于对人、事物或者关系的非理性的认知而常常表现出对现状的无力感和对自己的挫败感,尽管有时候外部条件的改变确实非常受限,但是依然相信这些个体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源进行突破。
2.4 成长取向提升自信
用发展的眼光正视个体心理需求,坚持以成长为取向理解个体的每一种感受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尤其关注存在手机依赖情况的高职生的自我个评价、内在体验、情绪感知、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需求,“贴合”他们,一方面引导他们循序渐进的尝试减少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和依赖,最终能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将对手机依赖转化为辅助学习和生活的一般工具,能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在现实生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他们对手机使用的心理需求程度的同时,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满足个人心理需求,提升自尊自信,在使用手机时能平衡手机使用的好处和弊端。
3 萨提亚理论在高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3.1 积极调整应对姿态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萨提亚理论模式应对姿态的学习模块,针对高职生不同发展主题来设计应对姿态主题的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让高职生理解自己的应对姿态,并学会分析人际交往中他人的应对姿态,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工作做前做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自己,接纳全部真实的情感、感受和体验,基于萨提亚理论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关注绝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群体,将预防手机依赖工作做在前,抢占先机,聚焦、挖掘和持续激发高职生的优势资源以更好的应对和适应[10]。
3.2 借助萨提亚理论模式团体启动自我管理
开展萨提亚理论模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独特价值,将有手机依赖情况的高职生们组织起来,认真了解和倾听他们的诉求,针对性设计结构性、同质性和发展性兼具的应对姿态互动体验的萨提亚理论模式团体心理辅导,以此触发高职生深刻体验那些一直被回避、忽略和未能及时处理的真实感受。团体辅导者通过持续激发成员之间的积极反馈以激活成员的积极体验。为他们离开团体回归日常生活后能做出积极调整提供着全新的支持,个体在团体中将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他们不再贴着“问题、难搞、成瘾”的标签,而是被视为“有改变的可能、有资源发展、可以为自己负责”的群体。
3.3 个体心理咨询推动积极转变
创新使用萨提亚理论模式的融入个体心理咨询,咨询师秉承改变的可能性来自于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的内部资源。在有咨询意愿的高职生中,努力挖掘他们的个人优势资源,通过相应的萨提亚理论模式心理咨询技术帮助来访的个体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而是拥有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资源时,原先被动和消极的模式将有可能被新模式替换,主动性在激发下得到提升,消极的认知发生积极转变之时也是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程度提升的时候,对手机依赖的高职生会以一个新的面孔应对成长的种种课题。
3.4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积极情感体验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校园内外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手机依赖成长小组、朋辈心理互助团、心理标杆人物评选、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或者自我反思练习,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和影响力,吸引和召集更多的手机依赖高职生参与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萨提亚理论中很看重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帮助高职生渐渐脱离手机依赖,逐渐的回归和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树立积极面对成长课题的理念,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更有建设性的选择和改变,从而也更进一步推进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心理育人的目标。
3.5 夯实家校联动
提升家校联动机制,以能重构高职生功能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萨提亚冰山理论中认为人类共有的渴望、期待和需求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被理解、有意义和有价值等,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领域演技综合来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让个体的渴望、期待和需要得到满足,并能在个体遭遇困境和挫折时能给予个体支持,以帮助个体更好的应对和复原,社会支持系统应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和老师等。对于高职生而言,家人是不可取代的社会支持系统构成,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这有赖于完善和重构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应及时地给予家长及时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干预指导,学生家长也从家庭支持层面给予学校所需的支持和反馈。
4 结束语
萨提亚理论观点对促进和提升高职生手机依赖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它可以指导有手机依赖症状的高职生针对自己原有的适应不良的应对姿态,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发展中能通过不断的与人和环境的积极互动,启动和调用个体的优势资源,逐渐发展和建立表里如一和高自尊的生存姿态去替换那些功能不良的姿态,从而能重新理解自己,进而能改变对自己的不良认知,全面接纳和拥抱自己,不仅接纳自己的积极面,更要涵容消极面,从内在激发个体自我效能感提升自尊自信,提升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不同的思路和策略。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2021-09-15.
[2]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 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3.
[3]陈婧. 萨提亚模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探究[J]. 智库时代,2017(16): 134-135.
[4]道客巴巴.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EB/OL]. https://www.doc88.com/ p-78461846726815.html,2020-03-20.
[5]郭婷婷,范俊峰. 萨提亚治疗模式在防治大学生手机依赖中的应用探索[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18(4): 116-119,124.
[6]王记莲,申宏丹,顾东雅. 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初探[J]. 新校园(上旬),2018(10): 40.
[7]王记莲,申宏丹,项东升. 高职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 科技视界,2018(10): 45-46.
[8]王玉珍,刘菊,任振华,等. 调查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91-92.
[9]吕晋.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探索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7): 77-80.
[10] 钟琴. 基于萨提亚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高教学刊,2020(33): 169-172.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Satir Theory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e use of smart phones b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en a common phenomenon. The powerful function of smart phones and the convenience of network use also bring its negative impact.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is affecting the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Satir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rely on mobile phones,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atir theory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ontinuously provide social support externally to nourish individuals, internally conduct self-awareness by integrating individual advantageous resources, face the real self, call the function of self-education to actively intervene in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behavior, stimulate potential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rely on mobile phones, realize the goal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atir theory;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G44
A
1008-1151(2022)02-0199-03
2021-11-03
李融亲(1982-),女(侗族),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心理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弹性、团体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