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研究

2022-03-24韦方方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圈产教职业院校

韦方方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1913)

产教融合既是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对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给予高度重视,并立足教育改革工作全局对产教融合进行了基本制度安排,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当前整体情况看,我国产教融合仍停留在浅表层,多元主体间合作不全面、不深入、不稳固、不高效,学校“一头热”等非生态现象普遍,很多产教融合项目沦为“一纸协议”,产教融合成效不佳,也未形成体系。因此,必须全面拓展和延伸产教融合思路,强化政、校、行、企多元主体的互动协作,通过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共建共享,全面开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格局,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产教融合生态圈理论概述

“产教融合”一词最早是由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提出的,但彼时概念狭窄,“产”单指产品,“教”仅指实习教学。直至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正式提出“产教融合”,至此,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逐步增多。所谓的产教融合,指的是在互惠共赢原则下,高校与行业产业以缔结契约的方式组建一个新的实体,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联合育人与协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共赢目标。“生态圈”,最早是于1875年由奥地利学者Suess提出的,是指在特定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因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过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组织特征的功能组合体。“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指产业链中的各主体、要素与高校系统中各主体、要素互为融合,在政府支持下,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由行业协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的兼具稳定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组织系统[1]。

产教融合生态圈,实质上是由多个圈层交叉、互动形成的,其中,第一圈为政府牵头下校企深度合作的区域教育圈,第二圈为职业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的专业教育圈,第三圈为职业技能人才输出方与企业人才需求方相对接的人才供给圈。三个圈在多方主体、不同层级供需匹配的基础上构成产教融合生态圈。从生态学视角而言,产教融合生态圈具有多元融合与多维互嵌的特点,其中,多元融合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资源的共享化、生态的互补化等三个方面,产教融合生态圈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而各主体可借助生态圈实现自身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最终实现联合育人功能的互为补充,达到生态互补的目的;而多维互嵌指的是联合育人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品德、态度、价值观、素质等内在品质的涵养,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素质与道德品质的互融互嵌,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德技双修型人才[2]。

从生成性思维角度来看,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需要遵循需求匹配、以人为本、产研为用、多元共生的基本原则。其中,需求匹配是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基础,学校要匹配产业所需人才,政府要匹配学校所需的政策、资金支持,企业要适应经济转型需求,行业要适应市场创新需求等,通过供需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区域教育圈、专业教育圈、人才供给圈“三圈协同”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以人为本指向的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目标,强调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目标、就业方向制订差异化育人方案,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产研为用是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基本保障,要求学校在政府、行业支持下,在校际、校企合作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各自平台优势共同促进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多元共生是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动力源泉,要求面向产教融合发展方向,建立一套涉及互惠共荣的需求驱动机制、共享共建的资源优配机制、高效有序的动态协调机制、规范适宜的绩效考评机制、深度融合的行企协同机制等完善的机制体系,为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3]。

二、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必要性

(一)国家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国家先后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以期引导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然而,仅仅通过上述战略举措仍远远无法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还需要从产业、行业发展所需技术型人才及一线劳动力出发,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为各行各业一线工作岗位培养中坚力量,避免产业发展速度及质量因“木桶效应”而陷入瓶颈[4]。为了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各地区需要立足当地支柱型产业及优势产业结构转型所需培育技术型人才,还需依循产业岗位群设置专业群,如此方可保障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高效性,确保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的适切性。因此,有必要引入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使之参与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如此方可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及行业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改善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为“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

(二)企业实现创新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内产业升级及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我国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势必需要依循自身业务范围、产品布局及组织框架等方面情况,加大对技术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创新发展提升自身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推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培育,从而获取大量稳定且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生产及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实现创新型发展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职业院校培育大批高质量优秀技能型人才、助力企业突破人才短板以外,还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帮助企业推进产品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流程再造,因此,只有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才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创新型发展提供支持[6]。

(三)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教融合是在校、政、行、企深入合作与交流中总结出的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办学模式陈旧、经费不足、教学资源缺失、专业设置单一、教育理念及方法落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师资队伍结构不甚合理、教育分工不甚明晰、教学成果缺乏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破解自身发展难题,职业院校必须在深刻了解自身发展局限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高效、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资源互补、协同共生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完成以提升创业就业质量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弥补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学生融入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拥有更多参与行企实践的机会,实现校内所学理论知识与校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的[7]。

三、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生态的现实审视

(一)主体失位,产教联合体建设滞后

从生态学视角看,生态圈内各生物体均具有其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生态位,并基于生态位各司其职、互动协作,促进整个生态圈的高效运行。产教融合生态圈亦是如此,只有确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生态位,使之充分发挥对应的功能与作用,方可顺应职业教育转型要求,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普遍面临着主体失位、产教联合体建设滞后等困境。一方面,政府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基本属于缺位状态,不仅经济层面的投入、引导与激励保障不足,而且政策层面的制度规范、促进、指导作用不足,加上监督、协调不力,打破了政、校、企等三方固有的“铁三角”关系,无益于产教融合的纵深推进;另一方面,“壁炉现象”造成产教融合中学校出现“一头热”的情况,协作运行机制的模糊不清影响了行、企的参与积极性,引发其不同程度的错位、失位问题[8]。

(二)供需失衡,生态结构功能单一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产教融合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及技术升级、促进职业人才及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形成与区域互动式发展的生态体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9]。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现状来看,资源布局不均衡、功能结构不协调、人才供需不匹配、专业产业不对接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结构难以适应区域各行业及全要素需求、专业设置结构无法匹配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结构难以契合行企对人才类型层次的需求,暴露出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严重失衡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10]。

(三)组织不善,生态环境亟待优化

产教融合生态圈实质上是职业院校与政、行、企等多方主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组织层面的跨界融合,因此,其组织管理工作属于典型的跨界治理活动,需结合跨界组织运行要求及规律,创设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如此方可促进组织管理的高效开展。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产教统筹不足、“两张皮”情况严重等问题,也未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协调机构负责政、校、行、企各方利益与需求的协调,加上产教融合制度堵点重重,导致产教融合仍处在自组织状态,权力、政策、资源等各要素间条块分割、统筹乏力问题愈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生态效能的发挥。此外,政、校、行、企等主体文化诉求的差异、功能责任的不同及系统内外力的错综交织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环境趋于复杂,无益于凝聚主体合力与向心力[11]。

(四)机制不全,生态运行效率低下

运行机制是激发产教融合生态活力、保障生态圈高效运行的关键。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并未构建起覆盖联动、考评与激励“三位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这导致产教融合生态运行效率低下。一方面,虽然很多院校积极争取多层次、多类型行业企业的合作,但由于产教融合规划、合作运行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联合培养机制等建设滞后,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师资建设,抑或教学改革均未结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质量标准与规范的管理制度,这导致产教融合程度不深,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受阻;另一方面,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质量评价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这导致各方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热情受挫,产教融合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12]。

四、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路径

(一)精准定位,推进“多方共生”产教联合体建设

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政府以及行企主体失位、生态共同体建设滞后等问题,关键是要明确各方定位,使之回归各自生态位,逐步形成“多方共生”的产教联合体,为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充分提升产教融合的战略意识,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自身统筹、协调作用,既要注重完善产教融合支持政策,持续拓展财政补贴及金融优惠范围,又要完善法规制度,以立法形式明确政、校、行、企等四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职责与权利,保障联合育人的合作深度,还要做好平台搭建工作,通过牵头组建区域职教联盟、搭建产教融合对话工作平台,提高行、企参与产教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同时组织建立信息交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等多元平台,进一步密切多方关系,推进“多方共生”的产教联合体建设;另一方面,针对“壁炉现象”造成的“一头热、一头冷”问题,企业要树立全局观,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对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摒弃浅薄短视的发展思维,并主动参与区域职教联盟、自觉响应国家号召,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提供支持[13]。例如,江南造船集团主动联合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创新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并首创了“冠名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实施培训,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更贴合船舶行业的特点。

(二)供给匹配,建构“内涵对接”多元功能结构体

针对职业教育供需失衡、生态结构功能单一等问题,关键是要强化校企内涵层面的精准对接,建立具有多元类型、层次及功能的产教融合生态结构。其一,要在全面调研区域经济社会、产业、企业岗位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对口专业建设与人才培育计划,力求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点,强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推行错位竞争策略;其二,要以行、企职业要求为依据,依循前沿知识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理论内容建设,建立匹配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实践体系,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支持下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全面推进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形成联合育人生态模式;其三,要立足岗位工作过程安排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职业院校文化素养培育与企业文化标准的精准对接,培育兼具良好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及职业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四,在校企内部评价的基础上,引入政府第三方评价,利用产教融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度、行企产教融合收益满意度、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有效引导、激励、规范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14]。例如,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内涵对接”,将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生产实践和素质陶冶融为一体,促进了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船舶行业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

(三)优化组织,创设“良性循环”的产教融合环境

针对组织不善、生态环境亟待优化等问题,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出发,全面优化组织机构,并立足制度、文化、价值观等多重维度,创设“良性循环”的产教融合环境。一方面,政府要立足宏观视角,全面统筹和协调教育、发改、人力资源等部门,成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管委会,专门负责调动产教融合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通过优化各方资源配置,促进产教融合效能的提升;行业协会或产教融合联盟组织要立足中观视角,以产业链、人才链、师资链、成果研发转化链等为支持,充分发挥行业桥梁优势,全面深化政、校、行、企各方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双方则要立足微观视角,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实体合作等多元方式,实现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合作开发等,最终达到合作共赢之效,例如,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与行业共谋划,与企业同发展,既围绕“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科技应用产业、船海服务业”的产业方向设置了船舶制造与修理(船舶精度装配方向)和工业机器人专业、船舶机械装置安装与维修专业,形成独具产业特色“一体两翼”专业布局,又在源头上打通产教融合的落脚点,与江南造船集团人力资源部联合创新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全面聚焦产教融合制度堵点,针对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及各方责权利等关键问题,制定明确可行的制度、条例及细则,同时要结合政、校、行、企等四方价值诉求的差异,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多元文化融合争取各方价值观的认同,形成集教育、政策、产业、企业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共同体,以此凝聚产教融合合力[15]。

(四)健全机制,形成“协同高效”的生态运行体系

建立联动、考评、激励“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是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一是要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及行企参与的工作协调推进制,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各方要素的融合,同时要建立常态化议事决策制与产教融合协同互动例会制,加快完善职业院校联席会、董事会及理事会等治理结构,使之尽快与市场与行企对接,实现与产业需求的同步改革与良性互动;二是要在地方政府及部门的主导下,针对产教融合质量及效能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明确质量评价的标准、流程及指标,并由管委会定期对产教融合成果、效益等进行考察,行业协会也应承担一定的监督责任,例如,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针对产教融合构建了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从实战出发,根据产品验收结果、企业对产品的评价、行业技能鉴定等多元评价指标,通过实训过程生成性评价与产品验收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配合职业素养评价,确保所培养人才规格及质量适应行业及企业需求;三是要通过汇总、分析产教融合评价反馈信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产教融合效能高的校、企及行业组织等颁发荣誉称号并予以物质奖励与公示,针对产教融合运行不佳的单位,要进行问责处罚,责令其优化整改,以此引导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规范建设[16]。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既是当前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产业链条各主体、各要素协同互动的应然之选。产教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涉及政、行、校、企等多元主体以及结构、环境、机制等多重要素的高度复杂化、系统化、开放化的生态体系,因此,以“生态圈”概念布局、引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互利共生意义深远。值得思考的是,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生态普遍面临着主体失位、供需失衡、组织不善、机制不全等情况,由此导致生态共同体建设严重滞后、生态结构功能单一化、生态环境亟待优化、生态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主体、功能、环境、机制等四大维度出发,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的理论研究,充分整合多方资源,为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生态圈产教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新区制造生态圈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