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策略

2022-03-24孙培东张婷婷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核心成员共同体成员

孙培东 张婷婷

(1.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3023; 2.济南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依据起决定或者主导作用的动力源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初创阶段、常态阶段、共同体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特征。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要聚焦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动力源,瞄准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精准施策,不断推动组织向高阶发展。

一、挖掘发挥“能人”作用

(一)发现和挖掘各类“能人”

1.诞生于各类培训班。培训班一般都有明确的培训主题,因而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大都具有相似的兴趣爱好。一方面,培训班提供了人际交往机会,使原本相互陌生的人彼此认识并逐步熟悉,使原本相互认识的人更加熟悉并深化交流;另一方面,在参加培训班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每个人的知识技能、言语表达、组织领导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展示机会,会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形成一定数量的团队领导者。在培训班结束之后,有些学员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学习,如果这时候有热心人组织起来,兴趣小组、学习团队、互帮互学组织等各种形态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就逐步萌发出来了。“在实验项目中,昌平社区学院通过在社区开展社区培训班,发掘寻找社区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并引导这些积极分子成为带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种子……每一期课程在结束后会重点培育成立一个社区学共体。例如,穿珠课堂发展出手工编织小组,摄影课堂结束后发展出摄影小组,厨艺课堂培育出厨艺活动小组”[1]。

2.诞生于其他相对成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口迁徙,即社区居民原本是另一个社区甚至是其他城市的某个比较成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对社区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形式高度认同,视之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搬迁到新的社区,自发自觉地就想加入类似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如果没有,他就会想方设法创建一个;另一种是社区居民原本是本社区或者临近社区某个比较成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高度认可社区学习共同体这种生活、学习方式,但觉得离家太远,或者自己有了新的学习需求而原来所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短期内无法满足,于是就新发起成立一个社区学习共同体。

3.诞生于原来的社交网络。有些城乡社区居民原本就时常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展户外健身、书法声乐、跳广场舞等活动,但极为松散,处于完全的自发状态,后来有人提出大家可以组建成社区学习共同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交流学习活动,由此,社区居民的学习完成了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自发”到“自觉”的华丽转身,具有自组织特征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就此诞生。每个人由独自作战的个体变成了有组织、有团队的成员,正是共同学习把个体化、原子化存在的社区居民联结成有机整体。还有的完全是无中生有,原本没有任何人际或者学习基础,只是因为某个热心人的张罗才组建起来的。

不难发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立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能人”的存在。培训班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团队领导者、从相对成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中走出来的人、一起参加活动但首先提议并着手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社区居民,都是“能人”。当然,这里的“能人”通常是指单个人,但也不排除是志同道合的少数几个人的联合。这些“能人”都是有心人,“一般而言,那些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具有人文情怀、比较有热情和担当的人,他在更多地观察今天的生活周遭与人的本性相关的需求之后……发现了自己周边人群里有一些人有学习潜质,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似,于是,通过个别联系或发布告示,与志同道合者一拍即合,发布告示后一呼百应,一个新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就成立了”[2]。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首要策略就是关注其起源问题,发现和挖掘对组织创建具有关键影响作用的各类“能人”。他们散落于社区居民中,其涌现一方面靠自发,靠群众的口碑;另一方面,也要靠组织,尤其是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或者是基层社区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慧眼识珠”。虽然二者有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向、形式区别,但源于目标的一致性,实质上是异曲同工的,从根本上说都要遵循自组织机制,尊重社区居民的自主选择,只不过后者通过人工干预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或者是基层社区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社区居民,尤其要摸清社区中存在的自主性学习组织有哪些、主要学习什么内容以及核心成员是谁、有什么专长,并且主动对接联系,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社区居民自主学习以及社区“能人”的活地图,从而为各类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和创建奠定基础。

(二)提升“能人”的综合素养

“能人”不只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普通成员,而且是天然的核心成员,尤其是在社区学习共同体初创阶段,“能人”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发挥着凝聚、引领、协调、促进等核心作用,成为开展学习活动、维持正常运行甚至直接决定组织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有鉴于此,厘清“能人”或者核心成员的能力素养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的重要策略。

1.“能人”的能力素养要求。一是学习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社区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初衷是共同学习,这也是其主要活动内容,因而,学习资源是社区学习共同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创立之初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流动频繁,大多处于观望、试验状态,绝大多数只是“能人”的追随者、成果享用者,对组织发展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能人”必须首先自己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技能,还要能够开发和整合自身之外的其他学习资源。二是学习需求洞察与分析能力。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些学习需求有时候是一致的,也有很多时候是矛盾冲突的,有的学习需求是有效需求,有的学习需求则只是表象,属于无效需求。因而,“能人”或者核心成员需要认真倾听各成员的学习需求情况,并深入分析、适当整合,从而引导大家聚焦较为一致的有效需求,剔除无效需求和其他个别性特殊需求的干扰,保障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得到及时回应,有效维持组织的整体平衡。三是成员关系凝聚与协调能力。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非正式组织,成员来去自由,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而成员的相对稳定对组织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而,“能人”或者核心成员要有对组织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通常来源于自身超出一般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人格魅力或者高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特别是在成员关系出现矛盾摩擦或不同观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核心成员如何利用个人魅力周全地处理好各方关系,将矛盾解决于初始阶段是对其素养的重要考量”[3]。四是学习活动组织与领导能力。社区学习共同体所开展的学习活动虽然类属于非正式学习,但也具有一般学习活动的通用特征,具有一定的结构化要求,同样需要统筹学习者、学习资料、学习媒介、教师等各种要素,而且还要维持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规范,排除干扰;与此同时,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要有一定的计划性,甚至需要形成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提前设计和谋划,还需要提前与成员进行沟通协商、联系场地设备师资,这就要求“能人”或者核心成员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2.“能人”的培训策略。从实践经验看,对“能人”或者核心成员的培训,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催化剂、加速器。如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在实践中重点培育社团负责人和具有一技之长的核心成员,使其了解和掌握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特征、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正式组建做好准备工作。在培训方式方面,传统的专家讲座有助于参训学员快速更新理念,在较短时间内建构起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理性认知框架,这也是实践中几乎都会采用的基本方式,但鉴于其严重受限于师资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讲课方式、讲课水准,加之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在参训学员大体掌握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之后,就适宜更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及参与式培训等方式方法,让参训学员们自主决定培训流程和主要内容,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代替单一的专家授课,实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这对身处一线的核心成员自如应对社区学习共同体运作过程中的挑战是大有裨益的。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应包括: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如内涵、价值意义、组织特性、发展阶段、运行机理等;对核心成员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如何挖掘自身资源并整合其他资源;如何调动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并提高组织贡献度;如何高效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如何分析整合成员的学习需求;如何协调解决成员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评估每次学习活动并加以改进等。

二、加速形成骨干队伍

(一)摆脱“能人依赖”

同任何其他组织一样,社区学习共同体这种自组织也无法完全自给,其运转有赖于与周围环境进行广泛的资源、信息等互动、交换。在创建初期,这种情况尚不显著,社区学习共同体运行所需资源依靠“能人”大体都能解决,但是随着组织成员人数的增加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这时候就会凸显出“能人依赖”潜在的资源匮乏危机。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随着不断有新成员加入,社区学习共同体逐步由“熟人团体”变成“陌生人组织”,作为发起者的“能人”进行持续性资源投入的情感动机必然会日益减弱,乃至慢慢消失;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成员不断增多必然带来学习需求的多样,组织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支撑量必然不断增加,单靠“能人”自身的资源存量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已经无法独立支撑,如果没有其他组织成员挺身而出为组织发展贡献资源,则很可能造成社区学习共同体无法正常运转下去[4]。

因而,社区学习共同体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摆脱“能人依赖”。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能人”的作用和贡献;恰恰相反,摆脱“能人依赖”的关键性前提是“能人”的主动作为、无私奉献,需要在让渡权力的同时,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能人”要真正从整个社区学习共同体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考虑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以及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只有达到“无我”的心境、格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唯有如此,才能克服伴随组织人数增加而自然带来的实施科层制管理的冲动。科层制管理是当前大部分正式组织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所带来的执行效率,客观上形成了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这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机制、自由民主协商氛围是格格不入甚至完全背离的,必然影响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健康持续发展甚至会导致走向覆灭。只有“能人”甘于把组织发展主导权让渡出来,坚定拒绝科层制垂直管理模式,允许和尊重其他组织成员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社区学习共同体才能由个别能人的“单一动力”状态转向骨干队伍的“多点动力”状态。骨干队伍是一个团队而非一个个孤立的“能人”或者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互替代性,可以实现相互补位,从而确保了组织运行的平稳形态,避免了“能人依赖”阶段组织命运系于个人的不稳定性。

(二)促进责任分担

尽管社区学习共同体骨干队伍的形成也遵循自组织机制,是自发形成的,成员们会基于对其知识技能水平、个性魅力的认可而将其默认为骨干,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应当无所作为,科学适度的干预能够起到明显的加速作用。让渡组织发展支配权只是前提,促进责任分担才是关键。“能人”要有意识地引导、激励组织成员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表现自我,并从中发现骨干的“种子”,给予机会、增值赋能。与此同时,“能人”要注重帮扶工作,着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由这些骨干“种子”成员独立承担或者主要承担的学习活动,系统收集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习体验、学习成效、改进建议等信息,反馈给他们,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改进提高。也要倡导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们开诚布公地直接沟通,相互督促提高,但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蓄特色,由“能人”代表组织进行信息收集和反馈可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这种信息反馈和改进既对于骨干“种子”成员的成长大有裨益,也非常有助于社区学习共同体借由学习活动质量的提升增强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从而为品牌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骨干队伍是社区学习共同体举办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骨干队伍的培育不应仅停留在组织内部,社区或者社区教育机构要在不干涉社区学习共同体自组织运行机制的前提下提供支持性服务。这种支持性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对骨干“种子”成员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与对“能人”的培训大体相当,但需要更加突出对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阶段的解析、对骨干队伍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等内容,需要更加突出对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偏重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的运用。二是宣传引介紧密相关的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学习共同体。引介的社区居民应当具有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认知、对其价值意义的基本认同、知识技能水平的相对卓越、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热心和奉献精神,但引介并不意味着官方安排或者任命,而是单纯地仅仅提供支持性资源服务,引介的社区居民究竟能否成为该社区学习共同体的骨干成员甚至是核心成员,仍需要遵循自组织机制,遵循协同学语境下的“竞争”与“协同”机制。

三、健全完善运行机制

(一)保持适度开放

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成熟之后就会日趋稳定,这种稳定既包括组织规模的稳定,也包括活动范围的稳定。这种稳定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甚至僵化保守、自我封闭,社区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自组织,开放性是永恒的,变化是伴随始终的,因而稳定是指在保持适度开放基础上的相对稳定。

1.组织规模的适度开放。从根本上说,社区学习共同体是地域临近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熟悉或者经常性互动必须成为常态。尽管各类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规模并没有统一的量化性上限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其成员数量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限制的,绝非可以无限扩大;否则,共同学习、交互学习、形成守望相助的有机整体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从实践经验看,10—30人的规模是比较适宜的,太少则“成员即资源”的交叉互动优势无从发挥,太多则“熟人社会”的共同体生活难以形成,因而发展成熟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必须适度控制组织规模。在一般情况下,不接受新的成员加入其中,但可以指导有兴趣的人另外新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当有成员包括骨干成员因为各种原因退出时,也要慎重选择想要加入的新成员,优先选择那些对社区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高度认同的人,优先选择那些知识技能水平高于大部分现有成员的人,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为组织发展带来新的知识技能、新的学习资源的人。

2.活动范围的适度开放。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范围限定于“社区”,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具有明确的边界,无论是日常活动开展还是新成员吸纳,都不可越过这一边界。换句话说,社区学习共同体永远属于“社区”,不可能无限制扩展疆域,甚至成为全市、全省、全国、世界性组织,但社区学习共同体对外交流、获取资源的范围可以有所扩大,不能局限于所在社区或者邻近社区。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成果需要对外展示和宣传的舞台,以增强组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这种展示既可以在本社区或者临近社区,也可以到距离较远的其他社区;既可以单独进行展示,也可以与其他同类型社区学习共同体进行同台展示。这种交流、展示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近平衡态,从而导致非平衡态并诱发涨落,推动组织发展进入螺旋式上升通道。资源的获取更是如此,社区学习共同体要把资源整合的视野无限扩大,既要充分挖掘和整合本社区资源,也要基于自身需求,寻找合适的非本社区的其他资源,比如,派人到能工巧匠那里学习技艺,邀请行家里手进行现场授课或者网上指导等。

(二)优化学习生态

社区学习共同体因学习而创建,因共同学习、交互学习而生发出社会学价值和文化学意义,因而优化学习生态既是推动社区学习共同体进阶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永恒主题,也是培育和发展社区学习共同体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优化学习生态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要立足个体发展,鼓励和支持每一个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关注整体发展,引导激励城乡社区居民之间的交互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即资源”优势,实现群体动力学意义上的全员发展。

1.促进融于生活的终身学习。优化学习生态的首要策略是引导每个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都能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时至今日,终身学习早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支持人们克服工学矛盾、学习资源匮乏、学习能力不足等障碍。社区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僵化的时空观认知,教育、学习不再必须是学校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而可以回归生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具有充分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以及师资等自主权,兴趣爱好、中意程度成为决定性因素,学习者真正处于“主人翁”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最为彻底的基于内目标的学习行为。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激发、鼓励、支持、保护社区居民的这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热情,并精准、主动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所谓精准,是对学习内容而言的,要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学习需求等情况了如指掌;所谓主动,是对介入时机而言的,要前瞻性地研判潜在的、有效的学习需求,在事情尚未真正发生之前就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帮助城乡社区居民提前做好准备,不断提升组织凝聚力、向心力。

2.促进多向度的分布式领导。社区学习共同体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每个组织成员都不再是“追随者”,不再是单向度地享用社区学习共同体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源,而是“人人有专长”“人人贡献专长”,从而逐步形成了人人参与、能者为师、知识共享的分布式领导格局[5],这赋予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容扩展的无限可能性。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当代,任何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终究是有限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即资源”的运行逻辑为解决学习资源短缺问题、践行分布式领导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在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和发展中,要着力倡导和实践共建共享的理念。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心态上“不敢为”的问题。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社区居民比较含蓄,明明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具有专长,但总觉得上不了台面,说出来怕被人家笑话,因此谦虚地“深藏不露”。对于这类现象,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尤其是“能人”或者核心成员、骨干成员,要留意观察,发现之后要多加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勇敢地走向前台、展示自我、分享知识和技能,逐步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师傅”。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社区居民能力上“不会为”的问题。也有一些社区居民,虽然对自己某些方面、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很有自信,也有强烈的分享、表达、展示的意愿,但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则有点不知所措。对于这种现象,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能人”或者核心成员、骨干成员要予以专门支持,通过示范、试讲反馈等形式帮助其反复演练表达技巧、提升交流沟通展示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有专长”且“善为师”,交互学习、分布式领导才能真正成为常态。

猜你喜欢

核心成员共同体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油菜脯氨酸代谢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核心成员鉴定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社区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能力建设研究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