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2-03-24周明华
顾 黎 周明华
(山东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向了历史高潮[1][2]。教育部陆续发布纲领性文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各阶段教育。教育部官网显示,在2020年度我国高等学历在校生中,普通本专科共计3285万人,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本专科(统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以下简称“学历继续教育”)共计1624万人。学历继续教育在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中占比巨大,意味着它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而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会对其育人质量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关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继续教育领域对此的关注和研究仍非常有限。因此,从国家政策背景出发,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做系统性思考,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通过文明演化和汇集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一个国家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当代文化、外来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良莠并存,其中优秀的部分构成了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尚不统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孔晴晴[4]认为,它是对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风貌和特点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范围看,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等;从民族属性看,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从阶层属性看,包括上层和底层文化、精英和草根文化;从传播形态看,有书面和口传文化等[5]。翟博[6]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功能在于思想内涵,尤其是价值层面,因为它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身心平衡、道德践行、理想人格、内圣外王、人生智慧之学,它以“和谐”为最高准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和价值危机的化解之道。
二、继续教育领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知网总库检索,篇名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共计13465篇,其中,2004年度发表30篇,之前的年度均少于此数目,2004年后缓慢增加,至2013年度达171篇,2014年度陡增至524篇,之后逐年快速增加,2019年度达2570篇,2020年度为2316篇,2021年度数据尚不完整。文献所属学科分类显示,其中高等教育3287篇、中等教育1977篇、初等教育1299篇、职业教育941篇,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仅134篇。进一步分析这134篇文献,最早的2篇发表于1998年,之后增长缓慢,2018年度也仅有12篇,继2019年度达20篇后,2020年度陡增为54篇,2021年度至今17篇。从具体内容看,134篇中涉及家庭教育65篇,社区教育26篇,民族教育21篇, 特殊、老年教育等9篇,属于成人、开放教育等的文献仅有13篇。进一步采用中国知网总库高级检索,篇名同时含“优秀传统文化”和“继续教育”的文献仅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4],该文内容也并非针对本文所讨论的学历继续教育。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的突然增加是在2014年,可能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关。相较其他教育领域,继续教育所归属的成人、开放教育领域对该主题关注较少。因此,学历继续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加强该主题的研究,以便为实践提供参考。
三、学历继续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背景与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布了一些政策措施。如1993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重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4年)等文件,以及上海市、山东省发布的相关文件,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党的十八大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贯彻落实此次全会精神,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要求大中小学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等三个“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7]。同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在课程改革中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个环节,并且要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意见》将继续教育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继续教育领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直接依据。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美术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目前,已认定的基地有106所。同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贯穿大中小幼的中华经典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其目的是使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学习中华经典的精髓,深入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之一。同年年底,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选择性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8]。《指南》主要依据《意见》,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主题内容以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三个方面为主,其目标是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为立德树人提供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9]。
上述文件尤其是《纲要》和《指南》,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特征,它以学生年龄增长为主线,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民俗、艺术等到精神内涵,从认知到继承,再到发展创新的逻辑。值得注意的是,从高中阶段开始,读经典作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已成为主要教育目标。大学阶段,还要求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成为重要目标。这与社会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言必提书法、国画、民族技艺等有所不同,对于高中后的教育,其要求更偏重思想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各级教育主体应该对此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国家层面暂未针对继续教育领域制定专门文件,用以全面指导以成人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有《意见》将继续教育直接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但是从前瞻性视野可以看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继续教育尤其是具有学制保障的学历继续教育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遵循上述政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是学历继续教育的自觉之举、长远之举。
四、学历继续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优势与问题
(一)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上述政策可知,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学历继续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重进行爱国、处世、修身等三个层次的教育,重点是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其意义如下:
1.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责任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兴盛、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9],《意见》也指明继续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主体。因此,学历继续教育必须主动、积极地落实这一文化战略。此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中,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已率先迈开了步伐,预示着我国教育体系将会持续培养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的新一代国民,社会文化环境将因他们发生巨大改变。帮助成人学生深刻认识这一变化,主动应变,积极求变,也是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责任。
2. 是学历继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的根本任务,继续教育也不例外。立德树人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10],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7][10]。循此逻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继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五四讲话指出,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丰富营养。追本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思想观念、方法论、修养修行、主体意识层面这五个层次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12]。例如,“富强”“民主”就来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13]。而习近平总书记对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要求,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一脉相承[14]。
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15][16]已经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人生哲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继续教育领域可以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3. 是推动学历继续教育成为“成人”之教育的根本动力
西方于1988年产生“全人”教育理念,强调育人当学识修养和人格健全并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已陆续将此理念应用于成人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7]。与此相近的是,中华文化“道器合一,核心是人格论与价值论,即培养人才首先是做人的根本价值,然后延及知识系统”[18],《大学》中的“修齐治平”讲求“先成人,后做事”,也是此意。“修齐治平”以“修身”开始,“修身”需要在终身的维度,学习中华优秀典籍中的人格养成之道并加以实践,因此必然要求个人建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可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成人”的教育,它不仅是专业知识教育,更是人格修养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由于生理层次的“成人”并不一定是人格意义上的“成人”,在学历继续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促进部分成人学生获得精神品格和专业知识双提升,最终使学历继续教育成为真正的“成人”之教育。
(二)面临的优势与问题
1.优势
其一,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庞大,成人学生具有多重社会身份,可以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教育者,又是家庭教育施教者,还可以是社区、职场中的文化传播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互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需要系统化学习,学历继续教育的长学制使设计较为完整的学习体系成为可能;其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面临复杂的职业、家庭、社会环境,心中难免产生冲突与困惑,这恰恰是促使其反思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良好契机,可以加以利用和引导;其四,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相一致。
2.问题
入口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通常用于压缩机入口流量的计量;由于孔板流量计压降较大,当压缩机吸入压力较低(小于0.3MPa)时,通常不采用孔板流量计。
国家暂未制定针对继续教育领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文件,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对此可能缺乏重视;继续教育领域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在摸索中开展工作;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较薄弱,工学矛盾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均可能影响学习意愿。
五、关于学历继续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纲要》《意见》《指南》均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相结合,还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7]。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以下思考:
(一)重视几个层面的落实
1.课程层面
首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融合。灌输式的思政教育容易造成信息疲劳和形式化,在课堂讲授、教材编写和其他教学资源建设中融入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五千年文明延续的角度理解我国的近代史,深刻认识中国“能”、共产党“行”的历史必然性,将有助于学生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纲要》指出,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的覆盖面。《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多方面差别,应根据学习环境特点和学生需求,优化设计,建设更适合成人学生的相关课程。
在课程教材方面,《纲要》要求在高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因此,可以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引导,编写集立体化学习资源于一体的新形态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能力。
2.教师层面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只有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才有可能通过课堂、教材、资源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导给学生。《纲要》和《意见》均指出,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纲要》还特别提出在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等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就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而言,在培训中还需要加深其对成人教育特点的认识,鼓励他们研究适合成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很必要。
3.学生层面
继续教育学生面临工学矛盾,学习时间比较有限,首先,可以采用线上开展中华优秀典籍的系列讲座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学习《大学》原文,通过讲授“修齐治平”的道理,将学生引导至以“修身”为起点的中华美德的学习和实践中,激发学习志愿,促进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其次,可以组织多种线下实践活动,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址进行现场体验和教学,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4.平台层面
加大相关网络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力度,例如,在学院网站、学习平台链接国家已经建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平台,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引导和支持;还可以利用相关平台,适时展示节日文化,使学生时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二)抓准切入点激发学习热情
成人学生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难免会面临有关如职业环境、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困惑。从这些问题入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职业进步和家庭幸福,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产生学习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以20—40岁为主,他们已有或很快将有子女,可将备受关注的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已成为热点课题[19][20][21]。《纲要》和《意见》均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众多研究表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会为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22][23][24]。而现实问题是,家长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亟须提升。目前,家长教育主要由中小学校、社区等提供,零散而不系统。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学制优势,可以通过系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加强了成人学生的教育,又助力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谓意义深远。
(三)用好现有的官方优质资源
在数字化时代,学习资源开放是大势所趋。继续教育机构不必重复建设非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首先用好官方建设的优质资源,例如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建设的“中华经典资源库”( http://www.songdujingdian.com/resource.html)。该资源库通过诵读、书写、讲解的形式,综合运用多种图文、音视频和影视艺术手段,先后完成了《论语》《孟子》等典籍和专题的建设工作,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另外,“大学MOOC”等开放学习平台也有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在引导学生用好现有官方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建设一些特色化、地方化的优质资源。
六、总结与展望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即将结束,学历继续教育将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节点,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的自觉之举、长远之举。如果国家能够针对继续教育制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政策,将极大促进此项工作。在此之前,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应加强重视,从自身的独特优势出发,积极主动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并由此推动育人质量发生根本性提升。由于继续教育在学习环境、形式和学生特点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加强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篇幅所限,主要涉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概论式课程,使成人学生有机会全景式了解更为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