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继续教育的误区及发展路径

2022-03-24李云贵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学院

李云贵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当前继续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继续教育的向往,无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持需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高校继续教育甚至出现了违背办学初衷、偏离办学方向等问题。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构成了我国国民教育的基本体系,继续教育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分析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误区,明确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重新调整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结构、办学模式,以促进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1]。

一、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呢?基于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高校继续教育就应肩负起高校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重任。一方面,高校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整合场地、设备、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面向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个体开展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程;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通过走进政府、行业、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社会各行业、产业发展的最前沿信息,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动高校学科群、专业群建设,校企行联合共建共治共享培训综合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因此,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新的诠释: 一是成为高校开放办学的中心。通过社会服务引领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行业、产业协调发展,确立学科专业办学定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通过规范办学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二是建设区域人力资源提升中心。面向地方主导产业的从业人员、紧缺工种及重要技术技能领域建立培训体系,通过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术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技能比武等载体,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架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3],成为区域提升就业能力的核心力量。 三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心。积极顺应国家发展战略,依托高校优势主动融入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部门、人才和劳务市场、行业、企业等形成继续教育利益共同体,因需培养与引领需求培养相结合,服务地方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对特殊类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4],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

二、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误区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迅猛,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老年大学、培训与技能鉴定等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模式为成年国民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各种机会。高校继续教育实施主体是继续教育学院。伴随着继续教育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隐患也已经逐步显现,走进了误区。

(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高校大扩招引发大建设,形成经费亏欠的很大部分需要高校自行筹措解决。各高校在遭遇经费紧张的窘境后,继续教育的收入往往成为学校创收的主要来源,很多高校将创收的年产值或年利润值作为继续教育学院的唯一考核指标。显然,以经济效益为指挥棒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很难更多地顾及社会效益。

成人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以下简称“成人学历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创收的主要渠道。除了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外,报考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不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而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除了英语和计算机为国考科目,其余都是校内考试科目。由于成人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相对灵活,这就导致了教育管理部门监管的难度。许多高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在入学时降低门槛,在考试时“放水”,以此招徕生源。高校继续教育以放弃“质”的要求来换取“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创收目的,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舍弃了长期的社会效益。

(二)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

成人学历教育是传统项目,各高校的继续学院都已成立相应的工作组,从事“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以及在职硕士研究生项目。据上海成人高考咨询网数据,2019年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273.31万人,比上年增长25.64%;在校生590.99万人,比上年增长8.61%;招收网络本专科32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2.16%;在校生825.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19%。因为起步早,教育资源充足,具备一定的社会信誉和招生网络,工作流程也比较稳定,虽然有大量中介机构参与招生导致竞争空前激烈,但总体上投入少而回报可观,所以绝大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把人力、财力、物力放在成人学历教育上。

培训与技能鉴定是产业高度专业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企业急需高校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培训与技能鉴定专业化程度高,个性化需求明显,组织办班需要开设针对企业实际的产教融合课程,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5]。同时,由于生源分布面窄、投入大、回报少,且由于企业个性化明显导致培训不具备可复制性,因此,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不愿意干这种苦差事。据《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共有1075.9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861.9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8.4万人次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其中,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只承担了30%的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且以本校毕业生为主。高校继续教育已陷入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的误区,在国家经济全面实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缺位,既缺乏守土有责的担当责任,也会丧失学科专业发展主动融入经济社会良好的契机,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重合作洽谈轻规范约束

继续教育逐步走向市场后,加强与民营培训机构的合作,增强继续教育发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一种选择。一方面,民营培训机构市场意识强,机制灵活,服务主动,但大部分民营培训机构也面临着缺场地、缺师资、缺设备的困境;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师资、设备、场地的优势明显。因此,双方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克服自身的不足,共同寻求更好的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与民营培训机构合作已经逐渐成为常态,但也出现了重合作洽谈轻规范约束现象。如与民营培训机构合作洽谈时没有组成专门的委员会,合作协议没有专职律师审批把关,合作项目没有向社会公示,合作利益与风险没有经过第三方评估,导致很多合作不仅没有实现双赢的结局,甚至乱象频出。如有些高校因民营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走上被告席,有些因民营培训机构卷款潜逃导致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负债累累,有些继续教育学院成员因索贿受贿成为高校腐败的高发领域。

(四)重行政命令轻市场经济规律

“高校是市场经济的最后的橡皮碉堡”,这显然有点危言耸听,但是当前高校过于行政化是不争的事实。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习惯使用行政命令,不脚踏实地调研、不紧贴市场办学、不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已是通病。继续教育学院是高校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继续教育事业是直面市场的业务,不遵循市场规律显然是逆水行舟。指标式下达招生人数、培训人次、技能鉴定人次是当前高校管理成人教育工作的通用方式,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人力资源提升市场,没有市场化应对机制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要完成行政下达的指标显然不尽如人意。

(五)重结果考核轻过程管理

当前,继续教育学院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较尴尬。在提到经济创收的时候十分重要,平时工作的时候却无人关注,在高校属于边缘化机构。而高校对继续教育学院的考核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杆,创收结果决定继续教育学院年度考核的等次,重结果考核轻过程不仅不够科学,而且伤害了继续教育事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成年人,围绕成年人开展的教育教学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一般高校又要求继续教育学院实行坐班制,致使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职工形成了全年无休状态。根据现行的绩效工资体系,加班工作往往没有任何补偿,在考核中又因为重结果轻过程得不到体现,致使继续教育学院教职工宁愿少干不愿多干,难以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

三、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出路

(一)立足公益办学,强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积累社会声望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

强化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公益性质,面对所有人平等开展继续教育,尤其应关注弱势群体和成年人群。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总体素质、满足没有实现理想教育的成年人拥有同等教育机会而形成、发展、壮大的。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盛,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要想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依然任重而道远[6]。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只有立足公益教育目标,才可以吸引广大成年人参与到终身教育中,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弱势群体的技术技能素养助推共同富裕。高校继续教育立足公益办学,以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为目标,一是政府允许高校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获得就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性经费;二是学校抛弃唯经济效益挂帅的考核理念,以培训质量与数量为主要指标,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只有立足公益办学,继续教育才能真正面向所有人群,随着受众面大幅提升,不断积累社会声望,人民群众喜爱与追捧的继续教育就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引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转型升级期,产业的“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亟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校企行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再就业能力提升中心等职业技能培训综合体。校企合作编制课程包括为产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新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技能素质以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可以试行 “双元制教育”模式解决企业职工工学矛盾。通过校企共同确定继续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标准与模块、技能方向与岗位、授课学制与时间,双方协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组建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师资队伍,采取送教到企等暖企服务,实施企业人力资源学历与技能双提高计划。高校通过继续教育项目的校企合作,实现高层次人员互聘互兼,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逐步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服务、合作就业”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7],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

(三)紧贴社会发展实际,以个性化服务为根本,满足终身学习需求

在全球化、知识化、数字化时代,全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方面,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社会分工正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工作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支撑[8]。成年人因为工作性质和工作岗位带来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譬如知识结构的更新与丰富、新技能新工艺的迭代与升级、新领域新方向的拓展与延伸,更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渐提升,对生活的品质追求会越来越高,全民对学会强身健体,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学会感受文化、品味文化、传承文化等的需求会越发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高校需要及时捕捉社会与产业发展带来的最前沿信息,立足新时代需求面向社会开发菜单式的培训与技能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继续教育活动,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乡村电子商务培训、东西部线上线下扶贫培训、社区实用技术培训、传统技艺培训以及非遗文化研习。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打造职业体验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基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9]。

(四)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绿色教育,为全民提供泛在学习

以集中面授为主的传统继续教育模式,需要整合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互联网为继续教育的线上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当前疫情复杂多变的态势下,高校尤其要引领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继续教育模式,推动继续教育由学校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型[4]。新技术的支撑给成年人提供了泛在学习的机会,如打破地域限制自由选择高校、打破时间限制自由安排学习、打破师资限制自由选择名师、打破课程限制自由选择课表、打破学制限制自由选择完成学业等。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技建设网络平台,以教育对象为本,开展不同学习形式、不同学习时空、不同学习成果的累积、转换工作,建设学习电子档案与学分银行,建立起各类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立交桥,形成区域特征明显的“互联网+继续教育”云端学校,为全民提供泛在学习,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五)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规范办学流程,防范利益输送腐败

继续教育工作是高校对接市场经济的窗口,依托学校的办学品牌、师资优势、设备场地与企业或民营培训机构开展合作。高校继续教育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需要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规范办学流程,防范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廉政风险。首先,加强合作的顶层设计,确定合作方向明确合作目标,制定合作洽谈程序流程,如合作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合同文本由法律顾问审定、合同实施部门会签、签订的合同进行公示后交同级纪委备案等。其次,加强实施过程的透明化,及时公开项目执行情况,将合作对象、负责人、联系人、实施方案、预决算、重要环节实施情况、预期效益,联合办学结果反馈并归档整理等。最后,加强合作项目清理的标准化,合作项目到期后,应公示项目结算清单、项目满意度,合作双方进行合作总结,申报专门机构进行审计等。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市场化合作实现事业的开拓进取;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防范利益输送腐败现象的发生。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