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建昌县为例
2022-03-24李国胜
李国胜
(中共建昌县委党校,辽宁建昌 1253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坚持把“三农”问题解决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工业弥补农业,推动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和乡村互相补充、工业和农业互相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农业作为辽西地区的主导产业,农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目标对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关键作用并具有积极影响。
一、辽西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辽西地区的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和盘锦五市农业历史悠久,百姓勤劳务实,对农业生产使用手工作业方式比较熟练,对农业生产的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能够准确掌握,在一定程度上能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地有效发展农业生产。比如,锦州棚菜、阜新花卉、盘锦水稻、葫芦岛杂粮等都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经验。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补助项目越来越多。如地力补贴;玉米、大豆、水稻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机具补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补贴等。2021 年,国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 亿元。这些惠农补贴政策的出台,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还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以建昌县农业产业结构为例,建昌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精心策划,带领全县人民多措并举地奋力拼搏,引导农业农村搞产业发展、项目带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遗余力地与企业家、农民科技带头人、农民致富带头人和科研院所联合,大胆尝试新项目新产业,很多项目现已落地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建昌县特色农产品取得“两品一标”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有3 家,产品有4 个:要路沟杂粮合作社的要路沟小米,种植面积1 万亩;汤神庙镇白云食品厂的山楂果0.2 万亩;药王庙镇邱营子绿色粮食合作社的高粱0.5 万亩、小米0.5 万亩,均有国家证书。建昌县还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产业链,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如养马甸子乡香菇加工企业、雷家店乡核桃油加工企业、要路沟乡豆制品加工企业等。
建昌县原来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国家扶持下,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比例越来越符合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多元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发展越来越快,与建昌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匹配,大体满足了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建昌县于2019 年年底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目前,建昌县农业产业结构对比过去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产业转型调整效果超出预期,不过从长远利益来讲,要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二、辽西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民缺乏土地流转意识,市场意识淡薄
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形势倒逼,经过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所改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面对新发展格局,农民还存在固守成规的思想倾向,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认为自己的土地就是看家的宝贝,要按在自己的手里,不愿把土地盘活起来。还有很大一部分对市场经济的认知有欠缺,有的人甚至认为种地不需要懂得市场经济,只要知道春播秋收就可以,市场经济观念极其淡薄,仅凭传统观念和经验,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如果农民种植生产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就很难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特点,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转变。
(二)土地缺乏规模经营,阻碍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化经营[1]。辽宁西部农业基础相对较弱,多数是分区块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现代化。比如,土地是建昌县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建昌县与其他农业县有很大差距,农业土地经营不够规模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其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仅1.5 亩,小农户数量多、分散、单种单收,不方便在产前产后的技术服务,直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昌县仅有1 个农业技术推广基地、3 块试验田,种植业新品81 个,但应用的仅10 种,新技术53 种,应用的仅30 种,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分散经营必然逐渐转向集中经营,才能推广农业技术,进而让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农业。
(三)农村产业组织不成规模,缺乏龙头企业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了群众自发成立的新的组织形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但它们的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存在若干不成熟的地方,没有形成带动一方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的产业龙头。葫芦岛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一共有35 家,其中建昌县只有9 家,如建昌县顺逸薄皮核桃有限公司、建昌县玉和养殖场、建昌县金鑫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建昌县富华生态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建昌县天香源牡丹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虽然建昌县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都处在小规模阶段,还未能发展成更高层次的大规模龙头企业。
(四)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创新创造能力
建昌县地处内陆山区,十年九旱。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节水滴灌没有推广,引水灌溉工程分布不均,水利设施比较落后,科技含量较低、现代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在农作物生长期内,防风抗冰雹的设施不先进;在播种、间苗、施肥、除草、药物喷洒等劳动环节使用的工具比较原始落后,没有真正广泛使用现代农机具;在选种、育苗和作物生长时没有完全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只进行人为干预;科技人才不足,参与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常年居家的老年和妇女;通往田间地头的道路比较狭窄,直接影响农产品运输车辆的通行;人与自然过去曾一度不是相对友好,自然环境保护相对较差。
(五)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服务体系建设落后
建昌县农村地域相对城区较偏僻且地域广阔,域内交通运输和出行还存在不便之处。虽然外部路网等基础设施已经大量接入,但是如何对接外部交通等网络仍然是短板,使得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农业信息的交流不及时,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就相对缓慢。面临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往来越发频繁,农产品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针对建昌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一是市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及时。有用的信息少,缺少挑选利害信息的方法,加上农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有限,信息的实用性并不高,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且调整速度慢,产品雷同、质量不高、供需不均等问题层出不穷。二是农业科技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绝大部分地区技术服务质量仍属于低端,跟不上档次,初级传统产品服务占大部分,服务的形式还处于几十年前的水平,缺乏形式多样的社会化农牧业技术服务,缺乏农民急需的技术帮助和技术服务。
三、促进辽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完善发展体制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本质上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问题[2]。建昌县要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一是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务必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要把村集体经济打造出新亮点、新特色,坚持把乡村振兴建设与村集体经济相结合,让大多数农民不再束缚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不休,充分实行农民土地确权。通过确权登记办证后,贯彻“三权分置”制度,使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把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给大户、合作社或企业等,改变农民单种单收的现象,把土地尽可能最大化集中起来,使之有一定规模。二是有效推行土地流转制度。让那些拥有土地而不愿意种地的农户把土地流转出来,扶持经营者有效经营、规模化生产,让土地经过流转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收益价值,让家庭联产承包农户也收到比原来更多的效益。此外,一些建昌县的企业大户还可以通过租赁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延长使用土地的权利期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健全发展保障机制
建昌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巩固和发展,一是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收益归全体社员享有,不可分割集体财产,利润和股金红利等经济效益按照投入比例进行核算分配。二是要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建昌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遵循,对于社内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三是建昌县政府要为合作组织保驾护航。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保护其法律地位[3]。
(三)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化发展微观载体
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4]。首先务必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基地的资源优势,规划一批新型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把这样的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成长为龙头企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公司+农户”是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程度、规模和成效直接体现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5]23。建昌县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以本地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多次在省级以上农展会、农博会中获奖。其中,金牛洞子牌绿野杂粮荣获“东北四省区第五届绿博会(齐齐哈尔)畅销产品奖”;金牛洞子牌绿野杂粮、要路沟牌要路沟杂粮、六股河牌真空包装鸭蛋、成洁牌绿源兔肉、锦虹牌雷家店绿色食品核桃、永成牌红枣一号、真诚牌水果罐头荣获“第三届辽宁国际(大连)农产品交易会优质产品奖”。其次,加强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信贷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最后,不断引进新成果新技术,生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的产品,加强产销一体化,进一步延长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
(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能力,优化发展新动能
一是建立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建昌县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当前亟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集生产、经营和科技于一体,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拥有反应迅速的市场、有力的营销手段、灵活多变的机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积极引导农民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农业技术员和农业果树蔬菜种植专家把农业科技产品和服务及时有效地提供给农户。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充分认识并着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
二是提高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抓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路径之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发展科技示范户、专业协会、农科教中心、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发挥农业院校、农业广播校、农技推广站的作用,还有要办好县、乡农科教中心,加强农科教结合。加快推广新产品、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新技术。要把“绿色证书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预期地抓好,为农村培养大批会管理、善经营、能操作、懂技术的新型现代化农民。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来择优扶持,开展科技能手“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农民学科技和用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市场建设,补齐社会服务化体系短板
一要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大篷车、科技集市的优势,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信息和成果转换。还要建立本地统一的农业信息综合市场,对不同地区的信息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充分利用全县最具规模的新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务必要完善信息市场法规体系,为保护信息生产者与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将无序、分散、零星的信息交易加以规范和整合。二要对信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除有必要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特别要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和实物信息产品以及使用配套产品,以便及时向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可利用的新信息。三要不断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并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要以获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的信息产品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代替过去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