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评价改革策略
2022-03-24王芳
王 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应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1]202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完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2]何为幼儿园课程评价、以何标准评价、为何评价等问题关乎着能否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幼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实,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回答了此类问题。他认为人类有九大智能,应以多元和发展的视角评价个体。多元智能理论凭借一种非常新颖的智能体系冲击了传统智能,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也给幼儿园课程评价注入了新思想,明确了幼儿园课程评价应更具多元性、生态性和发展性,落实“全面发展”目标和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幼儿变成“完整鲜活”的个体。多元智能理论为幼儿园课程评价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对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审视幼儿园课程评价与“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均强调要全方位培养人才,多维度看待发展中的人。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腐化的评价目的,抹杀幼儿个性
幼儿园课程评价目的不应带有过多的功利性,而应充分考虑幼儿多维发展及个性化差异。然而,以往幼儿园课程评价常常表现出“为评价而评价”的价值倾向,“希望孩子的成长档案都是优秀的”等心愿导致无论是幼儿园方面还是家长方面对课程的评价都想要尽善尽美,皆大欢喜的结局,无意识地带有功利性色彩。这种评价目的只是为甄别区分课程质量的高低、幼儿的好坏和教师能力的高低,使课程囿于好与坏二元评价体系之中,无法真正了解课程执行情况,全然不顾每个幼儿的智力特点和个别差异,无法探究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课程,帮助每一个幼儿发展,最终达成提高教育水平的目标。
(二)静态僵化的评价方式,掩盖幼儿发展
在实际课程评价中,教师往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将评价工作当作测验工作,在课程结束后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实施检测,且把它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例如,一些条目标准化的观察评分表,简单地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效果等作为评价要素,评价标准以教师的主观判断为主,评价依据依然是课程效果,以具体量化的数字为结果呈现,缺少过程性评价材料的支撑。静态僵化的评价方式看到的只是孤立课程和静止的人,掩盖了幼儿的发展。实际上,课程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幼儿和教师在课程中的行为和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方式不该是僵化的,理应保持一些灵活性,坚持一些发展性,记录反映幼儿成长真实性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收集的资料对课程做出相应的发展性评价。
(三)微观窄化的评价内容,孤立幼儿经验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读书观深入人心,课程评价往往更注重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评估。例如,在社会领域活动中,教师会认为能够和他人产生更多交流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更高,但很可能只是因为该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而那些虽然沉默寡言但也表现出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幼儿,得到的评价就较低。传统的课程评价把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局限在课堂与教学上,无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真实发展。例如,关于公开课的评价通常只局限在幼儿的课堂活动中,对于课程结束后幼儿的发展情况一无所知。但实际上,集体教学活动以外的课程效果会影响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幼儿未来发展。因此,课程评价内容不应该局限在某一领域和某一时空上,而应结合扩大整合的课程内容,以一种纵向综合的视角去评价课程和幼儿。
(四)等级量化的评价结果,忽视幼儿个性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鉴定课程的优劣,而是通过评价发现和识别课程的不足之处和每个幼儿的智力与个性特点,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实现极具个性的发展[3]。例如,玩球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如果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判断只停留在幼儿拍了几次球,接到了几次球这样的信息,虽然这种评价结果有助于比较和鉴别,但在评价过程中丢失了教师专业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及态度等无法定量而又非常重要的评价信息。教师态度千差万别、幼儿行为千姿百态、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机械等级量化的数字并不能反映课程丰富性,而我们追求所谓的“科学客观”评价,更是让幼儿在课程评价中失去了走向丰富世界的可能性。因此,幼儿园课程不能单纯追求同质化的评价结果,应该更加关注幼儿发展的多样性和生态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幼儿园课程评价改革策略
(一)树立多元发展评价观,发现幼儿个体差异
加德纳认为:“每个幼儿都具有九种智能,且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每个幼儿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且所擅长的智能各有所异。”[4]77在进行课程评价时,我们要识别出幼儿的智能分布,了解幼儿个体差异,再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评价方案。
第一,评价标准多元化。多元评价标准具有实际的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面对千姿百态的课程,可以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评分进行多层次的评价,能够清晰明了看出课程之间的差距;面对主题活动下的课程,突破传统分科课程的视野局限,以更加综合全面的观点进行全方位评价。第二,评价方法多元化。要想获取幼儿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就需要课程评价手段多样性。例如,教师在结合量表对课程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补充一些视频和叙事文字的质性评价材料,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互补验证。第三,评价结果呈现多元化。用视频、成长档案来呈现多样化的课程评价结果,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评价信息,有利于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和审视课程,实现课程的动态发展。
(二)树立整体发展评价观,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在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幼儿个性化发展,也要关注幼儿发展的全面性,树立整体发展评价观。正如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5]同样地,加德纳认为:“智能彼此相对独立,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整合并适应不同人和不同文化的需要。”[4]19在当下,幼儿面对的是一个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世界,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应当注重对智能的整合评价,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第一,整合课程评价的内容。对课程评价内容的各要素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例如,在主题活动中,将五大领域的内容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应当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第二,增加课程评价的频率。仅凭一节课程活动无法概括幼儿学习发展的全貌,所以对课程进行评价也应该弥漫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例如,可以将课程评价融入日常教育行为中,使评价实施常态化。第三,扩充课程评价的来源。幼儿生活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的,而对于幼儿在家庭当中的表现,教师鞭长莫及。因此,家园合作进行课程评价,能够让课程评价的信息更加完善。
(三)树立持续发展评价观,注重幼儿终身发展
终身发展是快速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培养幼儿时也要立足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树立持续发展评价观。其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在于实现课程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会特别强调课程评价的激励、调节和导向功能[6]。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幼儿能力高低,而是为了更好地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潜力。加德纳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给予一定的机会,他的每一种智能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4]323因此对于幼儿的优势与不足,我们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贴标签”,而是考虑如何正视,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
第一,树立适切的评价目的。课程评价目的应着眼于课程改进与幼儿发展。只将课程评价当成对教师和幼儿的鉴定手段,会造成教师盲目追求虚假繁荣的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课程与幼儿的发展,使课程评价丧失了发展性功能。第二,进行适时的反馈调整。课程评价者要及时对课程进行评价与分析,并及时监控和调整课程,保持教学和评价在同一空间,以实现整个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例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大部分幼儿对课程内容不能够理解透彻,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让大部分幼儿可以完成课程任务,实现全体幼儿的共同成长。第三,理解与适用评价结果。充分分析课程评价信息,发现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课程,发挥课程评价的真正价值,而不只是一堆应付差事的“废纸”。
三、结语
以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为立足点,深入开展幼儿园课程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多元智能理论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理论,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以深化幼儿园课程评价改革,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地发展。真正“公平且有质量”的课程评价,应避免单向依据冰冷机械的条目而进行的功利性评价,紧密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合理评价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