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韩愈诗歌中的鱼意象

2022-03-24单宇昊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韩愈意象诗歌

单宇昊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谈到韩愈的诗歌,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诗歌中所崇尚的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在此创作风格的影响下,其诗歌中也出现诸多光怪陆离、狰狞震荡、骇人听闻的怪奇意象。其中有一类“鱼”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出现多次,笔者统计,共有54首诗歌出现了鱼意象。它们或是山川中的畅游之鱼,或是刀俎鱼钩之下的被困之鱼,每一种情境之下所塑造的鱼意象都蕴含着韩愈独特的情思。本研究主要整理唐以前有关鱼意象的描写,探析韩愈对以往鱼意象的继承和发展,并从中分析他诗歌中借鱼意象所传达的思想意蕴,以及“以文为诗”的独特艺术特色,以此探寻韩愈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

一、唐前诗歌鱼意象的发展及韩愈的新变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早在《周易》中就被提及。《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最早阐明了“意”与“象”的关系。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意象”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驳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由此意象进入文学审美阶段。

美国学者庞德说意象是一种“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3],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因为诗人创作取材多是自己身边的景物,故万事万物都可入其笔下,再通过委婉曲直的笔触进行加工创造。鱼作为原始先民渔猎生产的重要对象也逐步进入文学世界,成为古籍诗歌中重点描绘的对象之一,鱼意象就此诞生。鱼作为一种意象进入文人的诗歌创作中,并不是从韩愈开始的,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等古籍中就有了关于鱼意象的塑造。鱼意象从先秦时期发展至唐代,意义不断丰富,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一)国家兴亡之征

鱼原先是作为原始先民渔猎生产的重要对象进入人们视野的,因此也在诗歌中被赋予了表现国家兴旺与衰败的意义。国泰民安,鱼儿则肆意自在;饿殍遍野,反映在鱼身上则是劳累加身,奄奄一息。

《诗经·周南·汝坟》中的鲂鱼诗是古籍诗歌关于鱼意象的最早记载[4],此诗以鱼作比,借“鲂鱼赪尾”来比喻国家危亡。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5]15

“鲂鱼”是一种淡水鱼类,“赪”指鱼劳累,尾巴变为淡红色。水中自由无拘的鱼儿都了无生气,整个国家、百姓的境遇可想而知,定然是风雨飘摇、举步维艰。且前两章描写了妻子翘首以盼远去的丈夫,更将国之不国的危急境地表现了出来。

鱼意象除了在国家危难之时作为表征,同样也可以展现国家的富足安康。如《诗经·小雅·南有嘉鱼》描述: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5]252

全诗前两章以成群结队的鱼起兴,联想到宴会上的酒菜丰盛。“烝然”写出了水中游鱼数量之多,“罩罩”生动诠释了游鱼水中摆尾之场景,下文的“汕汕”侧重刻画了水中之鱼自由游动的欢快场面。同时叙说捕获的南边嘉鱼,为盛宴增加了美味佳肴,让嘉宾乐享盛宴,又刻画了一幅其乐融融的主宾宴享图。“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水中游鱼成千上万、自在悠闲,反映出国家一片祥和、蒸蒸日上,平民百姓丰衣足食,尽享天伦之乐。又如《诗经·小雅·鹤鸣》:“鱼潜在渊,或在于渚……鱼在于渚,或潜在渊”[5]276,在园林池沼的美景下,鱼儿或潜入深谭,或游到沙渚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侧面烘托国家的风调雨顺、欣欣向荣。韩愈诗歌也有表现鱼儿在水中畅快嬉游的内容,如《南山诗》《寒食日出游》等,通过刻画鱼儿在水中的形象来传达其或愉悦、或平静的心绪,同时也反映出元和中兴的盛况。

(二)男女交合之乐

原始时期,食物匮乏,鱼类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其成为原始先民最为常见的食物。其无拘无束的生存状态、强大旺盛的繁殖能力,令原始人类大为震撼,许多原始氏族部落都因此将鱼作为自己的图腾。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水族,就极为崇拜鱼图腾。《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提到:“鱼在水族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神秘而深刻的影响,现在还遗存崇尚鱼的诸多习俗。这些习俗就是鱼图腾活化石的反映,是水族‘饭稻羹鱼’社会生活的积淀。”[6]“渔业生产是水族先民的重要经济,而鱼又是生育的象征,开亲双方都期望生儿育女,传宗接代。”[7]在水族文化中,鱼作为一种图腾,被赋予了生育的象征,成为水族人民的信仰,而鱼图腾的这一象征意义也影响了文学创作。

在鱼图腾生殖崇拜意识下,鱼往往又被赋予了“男女交合”的意义,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婚姻和配偶。有象征美好婚姻的,如《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5]192-193在这首诗中,“食鱼”是“娶妻”的隐语。黄河的鲂鱼和鲤鱼虽鲜美,但并不是非食此鱼不可,其他品种也照样可当做美味佳肴。同样,男子娶妻也并非一定要娶齐姜、宋子等贵族女子,只要男女双方情意相通,互生情愫,就可婚嫁,收获美满婚姻。通过四个反问,逐一类比,托物起兴,将“鱼”和婚姻巧妙相连,寄予美好希望。

男女相恋并非都是甜蜜,也有抱怨和背叛。《诗经·曹风·候人》就借鸟不食池鱼来描写爱情中男方对感情的无动于衷:“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5]208二、三章以水鸟在坝上驻足良久却不沾湿自己的羽毛和鸟喙起兴,水鸟以捕食池鱼为生,将“水鸟”比作求爱的男子,把“鱼”比喻成等爱的女子,水鸟捕食池鱼,就等同于男子对女子的追求。此诗中水鸟不食鱼儿,暗喻男子对女子的不屑一顾,写出了爱情中的挫折。

韩愈也将“鱼”作为婚姻的象征,展现夫妻和睦,如《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8]22借“双鱼”比喻自己与妻子间的亲密缠绵,从而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前代略有不同的是,韩愈在选取鱼的生殖崇拜意象时不仅只写爱情和婚姻,他还直接选用了鱼多子多福的象征,如《孟东野失子》:“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彼于女何有,乃令蕃且延?此独何罪辜,生死旬日间?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祗为之悲,瑟缩久不安。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问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鱼子满母腹,一一欲谁怜?”[8]675这是韩愈写给其友人孟郊的一首诗。孟郊一生郁郁不得志,人到中年更是五年痛失三个爱子。孩子接二连三离世无疑给了他沉重的打击,韩愈担心其忧思过度,便写了此诗,借鱼多子来祈愿孟郊能子嗣绵延。

(三)归隐贤士之喻

鱼恬静的生活环境往往也被文人墨客寄予归隐的情思。《诗经·陈风·衡门》全诗歌颂男女之间爱情的无价,但首章“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也蕴含着归隐贤士安贫乐道、不改其乐之意,为后世历代隐贤贫士称赞。如陆机《招隐诗·其二》写到“清泉荡玉渚,文鱼跃中波”,借“鱼”抒发诗人自己避世葆真的精神寄托。

韩愈也借鱼传达出其渴望隐士般闲静淡雅的生活的愿望,如《盆池五首·其一》《题秀禅师房》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愈也借观鱼、写鱼谈归隐及隐居生活,但其思想内核并非仅限于此,其于隐逸中所展现的郁郁不平和雄心壮志,是以往鱼诗中所没有体现的,这与韩愈一生积极关心政治,留意古今兴亡得失的理想抱负相契合。

在韩愈之前,鱼意象就进入文人的诗歌创作当中,并在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韩愈也引鱼入诗,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独特的诗思,将鱼意象与自己的切身实际与政治追求结合起来,在继承前人诗歌创作技法之上又展现出独属于韩愈的特点,使得鱼意象在韩愈诗中实现了新变。

二、韩愈诗歌鱼意象的思想意蕴

从先秦到唐代,鱼意象经过各代文人的创造和润色,其象征意义不断拓展,思想内蕴不断丰富,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韩愈在诗歌中刻画鱼意象,有学习前人的地方,但又以自己独特的诗风给鱼意象赋予独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意蕴,借由一个个生动的鱼意象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

(一)鱼水相合,海清河晏

远古先民泽水而居,鱼是他们极为重要的食物来源。鱼类在满足先民温饱的同时,也被视为富足、吉祥的象征。鱼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亦有祈盼祥和的美好意愿。韩愈在刻画鱼意象时就有意取其祥和瑞祚的美好寓意,用来展现“元和中兴”的祥瑞景象。

“正月元日,初见宗祖。躬执百礼,登降拜俯。荐于新宫,视瞻梁梠。戚见容色,泪落入俎。侍祠之臣,助我恻楚。乃以上辛,于郊用牡。除于国南,鳞笋毛簴。庐幕周施,开揭磊砢。兽盾腾拏,圆坛帖妥。天兵四罗,旂常婀娜。驾龙十二,鱼鱼雅雅。宵升于丘,奠璧献斝。众乐惊作,轰豗融冶。紫焰嘘呵,高灵下堕。群星从坐,错落侈哆。”[8]627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事衰微,藩镇割据严重,民不聊生。唐宪宗执政,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将国家逐渐拉入正轨。国家的局势稍缓,韩愈又在贬谪岭南数年后被召入京,任国子博士。身受洗雪、拔擢之恩,其感激可知。况又躬逢盛世,故诗人饱蘸激情,于元和二年旧历正月,撰此四言古诗。明代薛瑄在《薛文清公读书录》中云:“韩文公《元和圣德诗》,终篇颂美之中,多继以规戒之词,深得古诗遗意。”“驾龙十二,鱼鱼雅雅”,鱼行成贯,鸦飞成阵,形容车驾整肃之意。在正月元日的吉利时期,皇帝拜谒历朝的祖宗,亲自执行最尊重的礼节,匍匐拜叩在祖宗的灵前。以鱼成群结队的整齐划一来形容唐宪宗出行祭祀的盛大景象,展现了自唐宪宗即位以来,诛流奸臣,斩杨惠琳,杀刘辟,一改往日朝政的靡靡不振和黑暗腐败,朝廷呈现出一片清明。韩愈以鱼作比,颂扬了唐宪宗的文武功德。正如程学恂所言:“此诗虽颂武功,而其意则在宪宗初政。”[8]651

政治清明让韩愈颂诗称赞,在此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游玩的心境也是舒畅不已,反映在诗作上,即腾跃酣畅,百转千回。如韩愈写于元和元年的《南山诗》,“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8]432描写鱼虾触手可得,透出终南山水的清澈。“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訚訚树墙垣,巘巘架库厩。”描写鱼儿在水中自由畅快地嬉闹,透出终南山的多变和神奇,突显其奇特壮美的景象。诗人挥洒笔墨,尽情山水,将豪迈之情通过游动的鱼儿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海阔天空,一展宏图

“鲸”“鳌”作为鱼意象的特别代表,因其庞大的身躯和在广阔海洋中自由驰骋的特性,被诗人借用为远大志向的象征,表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韩愈诗歌广泛使用“鲸”“鲲鹏”“鳖”等意象,借此表现其心中的雄伟抱负。如《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岁时未云几,浩浩观湖江。众夫指之笑,谓我知不明。儿童畏雷电,鱼鳖惊夜光。州家举进士,选试缪所当……东野窥禹穴,李翱观涛江。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子又舍我去,我怀焉所穷。男儿不再壮,百岁如风狂。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8]84

此诗是韩愈送别其门生张籍时所作的一首诗歌,寄予浓浓的不舍与思念之情,但最后的“高爵尚可求,无为守一乡”才是全诗的重点,意在鼓励张籍积极入仕。“鱼鳖惊夜光”,展现了鱼鳖的气势雄壮,表现了韩愈渴望张籍像鱼鳖一般投身广阔的海洋之中,从中也流露出韩愈自己的胸中抱负。

韩愈外集中的《海水》一诗,更是借“鲲鹏”“鲸鹏”展现自己积极用世、渴望得到重用、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远大理想。

“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海水饶大波,邓林多惊风。岂无鱼与鸟,巨细各不同。海有吞舟鲸,邓有垂天鹏。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我鳞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阴,一泉有余泽。我将辞海水,濯鳞清冷池。我将辞邓林,刷羽蒙笼枝。海水非爱广,邓林非爱枝。风波亦常事,鳞羽自不宜。我鳞日已大,我羽日已修。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8]125

诗的前面大部分介绍了海水、邓林的广阔和繁茂,还有风浪的侵扰和威胁,普通的鱼鸟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于此,只有鲲鹏才能在此环境中施展自己的优势。作者自喻为“鳞不盈寸,羽不盈尺”的鱼鸟,生出远离、归还之意。但后四句,表明韩愈终究是不愿归隐,而愿化作鲲鹏有一番作为。看似悻悻,实在依然充满斗志。

(三)腥风血雨,愤懑不平

韩愈一生积极入世,即使被贬蛮荒数年,依然不改心中抱负,将国家与百姓的命运时刻放在心间。同时,面对官场与现实的黑暗,他也毫不畏惧,敢于痛斥世俗的黑暗,为百姓发声。其中不乏有借鱼意象来抒心中块垒之作,如《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8]184此诗是德宗贞元二十年韩愈被贬为阳山令途中作。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被放,忧愤交加,投汨罗江而死。韩愈言事获罪,与屈原的遭遇与心境相类。他途经汨罗,自然触发身世之感与迁谪之悲,写下了这首七绝,“猿愁”“鱼踊”写出了怨愤朝政昏庸无道,以及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无奈。

又如韩愈作于唐宪宗十四年冬十月丙寅的《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

“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北望讵令随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8]1173

韩愈性格刚直不阿,一朝为官就积极用世,致力于振兴李唐王朝。怎料宦官专权,佛老蕃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韩愈一身孤胆,针砭时弊,慨然奋起,上疏反对迎佛骨,最终被贬岭外蛮荒数年。“葬江鱼”再次引用屈原的典故,借此表达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激烈地抨击官场的险恶与腐败,感情真挚,引人泪下[9]42。

韩愈诗中的鱼意象一改前代的男情女爱,缠绵悱恻,转而变成其展现自己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工具。无论是山川之鱼,还是鲲鹏鱼鳖,都寄予着韩愈独特的情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韩愈诗歌鱼意象的艺术手法

韩愈一生醉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探索和创新。在他涉及鱼意象的诗歌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用典、化用、比喻、夸张、情景交融等皆是他常用的创作手法。同时,他提出了“以文为诗”的观念,在诗歌中引入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和章法,在叙事中融合抒情、议论的特点,使整个诗作波澜起伏,充满谐趣和理趣。

韩愈提倡在创作中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歌,使诗歌达到跌宕跳跃、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叉鱼》一诗,便尽显以文为诗的艺术特点:

“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大炬然如昼,长船缚似桥。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摇。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潭罄知存寡,舷平觉获饶。交头疑凑饵,骈首类同条。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盈车欺故事,饲犬验今朝。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盖江烟幂幂,拂棹影寥寥。獭去愁无食,龙移惧见烧。如棠名既误,钓渭日徒消。文客惊先赋,篙工喜尽谣。脍成思我友,观乐忆吾僚。自可捐忧累,何须强问鸮。”[8]21

纵览全诗,先写叉鱼时的盛况,交代了叉鱼的时间、地点,再依次写叉鱼时的情境、过程、收获,叉鱼后的情景和感受,最后卒章显志。在诗歌中运用散文笔法,将“以文为诗”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层层推进,语言有力,精练工整,感情深重。

值得注意的是,韩愈鱼诗有一显著特点,即是在以文为诗的笔法中运用众多典故作支撑,同时又化用诸多前人的诗句。如上述提到的五言诗《叉鱼》,短短18联,多处运用用典和化用,使整首诗歌颇具古韵。“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化用了刘孝威的诗句“游鱼或自跳”[8]218,通过对比刃下之鱼与水中游鱼的不同活动形态,展现了被捕之鱼失去自由后的无奈。再如“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分别运用了《庄子》和《辛氏三秦记》中的典故。《庄子·大宗师》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8](219)写出了竭泽中生存之鱼的困境。“登门”出自《辛氏三秦记》:“龙门水险不通,鱼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即为龙,故云曝腮龙门。”[8](219)以往诗歌借用“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意在表明登科及第的欣喜或渴望投身政治的急迫,但韩愈在本诗中,无论是写相濡以沫之鱼,还是越不过龙门的待捕之鱼,都体现的是一种同情。诗的最后借用了贾谊《鵩鸟赋》的典故:“鵩似鸮,不祥鸟也。野鸟入室,主人将去。请问于鵩,余去何之?”[8]220诗中看似传达了韩愈对此种生活的歆羡,渴望抛却俗世的忧愁与负担的心境,但隐隐透露的还是诗人不甘于现状的愤懑。他将无所事事的自己喻为叉下之鱼,既无自由,又岌岌可危。透过一个个典故,表现其想游归大海、一展宏图的抱负。

韩愈一生致力于对怪奇意象的审美追求,鱼意象是他诗歌中不可忽视的意象之一。他学习前人,又自我开创,丰富了鱼意象的象征意义,并借此传达出对投身朝政的渴望,抒发一腔抱负和雄心壮志。在描写鱼意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也为他的鱼诗增添审美价值,为后世创作提供借鉴。研究鱼意象在韩愈诗歌中的体现,对挖掘韩愈诗歌的思想内蕴、分析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韩愈意象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