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

2022-03-24胡有林欧阳康俣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硕士创新能力意识

胡有林,欧阳康俣

(1.湖南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2.湖南工商大学 会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专业硕士培养定位于职业发展能力与应用创新能力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应用创新能力是专业硕士的核心能力。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应用创新能力内涵、要素、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不断激活、深化信息技术对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意义重大。虽然目前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对信息技术提升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视不够,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深度融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硕士的应用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内涵、要素、结构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任志安(2014)[2]提出利用产学研合作提升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李华青等(2020)[3]提出大数据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框架;柯朝晖(2021)[4]探究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刘宝(2021)[5]构建了一体化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应用创新能力本身,研究信息技术对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路径方面的研究鲜见。本文以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剖析信息技术对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提出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对于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培养模式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不匹配

传统培养模式注重知识性习得与理论性认知积累,考核标准也多以课程成绩和论文发表为主,不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传统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进行理论和知识的讲授,课程学习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信息技术仍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思考。课堂上缺少仿真资源、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作用有限,学生普遍存在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发挥能力不足的问题。

1.2 相关主体创新意识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受本科阶段被动式学习模式影响,加上研究生入学考试也普遍以应试为主,更加强化了因循守旧的思维惯性,对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缺乏好奇心,对于未知领域缺乏主动探索的能动性。目前,普遍存在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单一的问题,大多数研究生跟随自己导师的研究方向展开研究,而导师对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的创新意识不够,影响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领导与管理人员同样存在认识上的惯性,依旧根据传统考核机制进行管理,缺乏检验应用创新能力的考核方式与手段,对于信息技术认识以及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创新意识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1.3 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科学培养模式作为基础,更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目前普遍存在基础教学资源以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为主,对于新型资源的投入不够、利用不够,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先进的数字化设施设备、系统、实验室建设不足,对现有硬件和软件设施利用不够,未能高效投入到创新实践的教学和活动中;校内校外的实践性资源有些缺少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建设,难以将更多的校外资源进行整合,难以创造更多的实践创新机会。

1.4 培养过程应用创新导向性不强

现有培养过程对于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应用创新的体现方式不明显。在现有的考核导向下,培养过程的创新性、启发性不够,对学生思考和互动的驱动不足。对于课程中的自主性、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课外的创新竞赛、实践活动,考核标准由于差异化的测量操作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兼顾共性和个性的评判标准,其作为应用创新指挥棒的作用有限,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应用创新能力提升重视不够。

2 信息技术对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2.1 信息技术对传统培养模式优化具有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使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发生改变,促进传统培养模式的变革,由重理论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理念,向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内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转变,能够更好地与新时代国家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相匹配。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海量丰富且更新速度快的教学资源以及仿真情境再现,为灌输式教学方式、被动学习向交互式教学方式、主动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信息技术对培养主体创新意识提升具有触发作用

信息技术带来了海量信息和知识,专业硕士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不再过多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有利于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并且可获得的知识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和专业,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能够使主体之间实现即时沟通与交流,使得培养和指导的交互性更强,导师在知识控制方面不再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看到了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不断增强。

2.3 信息技术对优质的资源和条件具有整合作用

信息技术改变了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资源的数字化,数据成为应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资源。知识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由原有的文字、表格、图片拓展到动画、视频,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技术使得资源获取的渠道更多,包括慕课、直播、期刊论文网站、智库、数据库等。同时提供了更多方便实用的工具、软件,包括办公软件、数据加工处理软件,这些工具、软件在数据的收集、储存、处理方面功能丰富、强大并且能够迭代更新,极大地提升了创新过程中的工作效率。以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平台各方资源,使校外资源的整合达到新水平,创造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

2.4 信息技术对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具有重构作用

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考评方式的变革,形成了新的应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可量化的指标,绩效得分的计算更加准确、便捷,并能够通过动态的数据分析和反馈接收,为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起到监督、保障作用。在考评指挥棒的驱动下,信息技术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提供了更多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有效促使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了创新过程的效率,应用创新的体现方式更明显,且创新持续性增强,能够实现迭代创新。

3 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3.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教学和培养方式改革创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应由掌握理论与知识向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转变,课堂由知识内容驱动向任务驱动,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向创新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转变,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引入仿真资源与模拟情境,使学生真正代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应用创新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开展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通识教育课程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3.2 持续强化信息技术对主体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

要求导师增强自身创新意识,主动学习和吸纳新技术、新知识来拓宽思路,通过信息化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即时沟通交流,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指导,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专业硕士自身应加快思想上的转变,借助信息化环境结合自身兴趣进行学习与研究,并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调研、课题等项目,加快形成应用创新主体意识。学校管理者明确信息技术与培养过程深度融合对于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根据创新实践过程中参与度、满意度的实时反馈,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3.3 不断充实支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字资源

学校应该加大对数字资源的引进和建设力度,为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引进具有数字化思维、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建立联合培养团队;引进更多学习资源,可供学生免费获得和使用;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使硬件和软件设施能够满足培养的需要;在传统的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创新平台,进行资源整合,让其他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都能够参与进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创造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3.4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对培养过程的评价考核优化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考核环节,增强对过程性培养环节的评价,改进创新实践相关的考核与可量化指标,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创新型专业硕士的人才评价体系与培养标准,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过程分析与得分计算。例如,可以增加创新、实践环节在考试成绩中的评分占比,增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或成果作为评优评奖的指标之一,设置创新实践素质拓展学分,举办高质量的竞赛。制度约束与激励措施相结合保障培养过程的落实,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创新,培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应用创新能力。

4 结语

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消除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制约因素,本文针对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培养主体创新意识、培养过程、资源支持的问题,分析了信息技术发挥的主要作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培养模式,提升主体创新意识,提供更多资源支持,保障培养过程有效实施,并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建设创新平台,整合平台资源,改革创新能力培养考核标准等措施,提升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为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硕士创新能力意识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